【政风行风在线】舒城县生态环境分局上线节目全程回顾

信息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年11月12日

嘉宾

地点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室

摘要舒城县生态环境分局

详情

内容提要:


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为有效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我县先行探索开展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创意推出“4321”举措。一是明确“四有”目标:有人专事,县乡村环长办均挂牌成立,实行专人办公;有场议事,县乡环长办与环委办(环保办)合署办公,设有专门办公室;有章理事,县里出台了总体方案,明确了监督长、监督员职责及其具体工作流程、考核办法等;有钱办事,县财政每月补助监督员200元,每年拿出29万元奖励6个先进乡镇。二是构建“三级”闭环:按照县、乡、村三级体系,细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举措,确保抓早抓小,力争80%问题不出村、90%问题不出乡镇、100%问题县内整改到位。三是突出两个“保障”作用:一方面,每个村(社区)监督员一般不少于2人,实行竞争性上岗;另一方面,突出一目了然,安排监督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四是强化“一张网”监管:对全县范围实现网格化管理,建成全县生态环境专项监督长智慧平台,确保无缝衔接。截止目前,环境监督员巡查发现的1200余个问题,全部解决在基层。

我县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的实施背景   

      安徽试点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这是继河长制、林长制后,我省再次在全国率先首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制度改革。在淮北濉溪和亳州、池州先行试点的基础上,2021年7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的意见(试行)》(先行示范,逐步推开),明确2021年在池州、铜陵、亳州、淮北4市全域推进,其他市选择1—2个县(市、区)开展试点。2022年—2023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到2025年,全面建立责任清晰、监督有力、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监督长制体系生根见效。省生态环境厅将这项试点工作任务交由综合处具体负责,5月17日,贺泽群厅长亲自送该处王煜处长来我县挂任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要求舒城县先行示范,做成亮点、做出特色。

      环境专项监督长制以自然村、街道社区为基础,建立监督网格体系,着力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通过设立县、乡镇、村三级环境专项监督长和监督员,将环境监督基本单元最小化,从而保障环境监管无盲区。


三、县、乡、村三级环境监督长、监督长办公室和村级监督员的职责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科学发展,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主动作为。我省试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压实责任,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使得人人身上有担子,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互补高效的环境监管“一张网”的工作新格局。

各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在工作开展中要重点做到哪些结合?

      一是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统一着装,佩戴胸牌等看似形式,实际也是表明身份,便于工作。

      二是与河长制相结合。沟、渠、堰、塘等河流水系,既是河长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环境监督员巡查的重点,我们要重点配合河长,密切关注地表水质情况,沿河溯源,查找污染源及其排污口分布情况。

      三是与林长制相结合。大家是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员,生态是个大概念,毁林即是破坏生态环境,我们理应主动配合护林员做好管护,当然如果是一人承担,也未免不可。

      四是与环保管家相结合。我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及城关园区,均聘请了专业的环保管家。按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规范要求,园区可以由环保管家代劳。

      五是与环境宣传相结合。大家巡查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态环境宣传的过程,希望大家多宣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危害性,引导大家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生态环境的守护神。


五、环境监督长和监督员发现问题后如何化解?

      一是每天工作规范日志。环境监督员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及时记录习惯,记录自己每天的行程、见闻、感受等。

      二是发现问题及时登记。对自己发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及其查处过程,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认真记录清楚(时间、地点、问题类型、现场处置、上报给谁、整治进展等等),以供备查。

      三是利用平台规范上报。环境监督员能够自行利用手机终端上报的,及时向乡镇和县监管平台上报,若自己不会使用,就要第一时间报告村级环境监督长,由村级监督长规范利用平台上报发现问题的具体情况、查处方案、工程进展和验收销号等。

      四是对照职责迅速查处。各级监督长负责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督促、指导。对于发现的垃圾乱扔、污水乱倒和水源保护区栅栏破坏、违规垂钓等较小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按照乡镇级和村级闭路循环机制,及时查处和报告,确保发现的80%生态环境问题不出村,90%问题不出乡镇,100%问题均能在县内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移动门户
微信
微博
OA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