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万佛湖镇在全县“十四五”规划中重要地位,尤其是作为全县发展“绿三角”的主阵地和全县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一主两副”的副中心,在新一轮发展大势中,万佛湖镇必将大有可为。为此,我们建议突出“融入合肥都市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擦亮等高对接合肥的绿色名片,坚持谋项目、稳投资、添动能,加快推进全县生态“绿三角”建设步伐。
(一)进一步增强“绿三角”发展紧迫感,厚植发展优势
坚持以优异的绿色生态环境为基底,充分发挥交通网络优势,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真正把舒城打造成合肥乃至整个华东区域的后花园。一是以“绿三角”发展,作为融入都市圈的“粘合剂”。以万佛湖为核心的“绿三角”区域,生态本底好、资源丰富。是我县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更是融入合肥都市圈的“资本”。我们希望能够在新一轮发展中,进一步扩大对“绿三角”投入,在对外宣传中突出我县生态优势、彰显“绿色舒城”的魅力,努力打造合肥都市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二是以“绿三角”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添加“助推剂”。我县经济发展想要实现更深更高层次拓展,就应该加快优势资源转化,强化“绿三角”周边区域生态功能协作、产业配套增值、休闲服务功能优化,培育绿色产业新动能,以优异的绿色资源拉动经济发展。三是以“绿三角”发展,筑起金三角的“保障屏”。随着“金三角”的发展,人气的不断积聚,我们应加强县域内“双角”联动,让“金三角”的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绿三角”,以“绿三角”的发展更好地服务“金三角”经济主战场。(从近期来看,把万佛湖打造成杭埠产业新城的“休闲服务区”,从远景来看,通过杭埠产业新城“桥头堡”和合肥都市圈延伸对接,促动优质的生态价值加快兑现)。使之成为我县“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健康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构建起“两翼齐飞”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动实现“景镇合一”
2019年,我市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支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立景区(度假区)管委会或“景区管委会+乡镇”的景镇合一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因此,我们建议以万佛湖风景区为龙头,促动景、镇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构建区划明确、功能完备、机构设置完整的“大万佛湖镇”,实现产城一体、景镇合一,进而整合资源、“攥紧”拳头,摆脱发展“桎梏”。在功能发挥上,“景镇合一”大万佛湖镇成为旅游发展的主导,景区为镇区居民提供就业,镇区为旅游提供服务,形成旅游休闲与社区生活双重互利共生的“旅游新城”。“景镇合一”的管理模式,也有助于统筹整合万佛湖镇周边旅游资源,真正构建全域化旅游大格局,使镇区、景区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最终发挥政策叠加的最大效应。
(三)进一步做活“水”文章,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万佛湖、杭埠河、杭北干渠、荷花堰等水系汇聚万佛湖镇,赋予了无限风光。在“十四五”发展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挥源头优势,统筹整合水资源、打造水景观水文化、加强水资源保护、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等规划,依水规划、招水项目,进而打造绿色发展新亮点,大格局开发“望得见的水乡”。
打造水景观。坚持以万佛湖风景区为核心,依水编项目、引水进集镇,以荷花堰为附属区块、以杭北干渠为纽带,打造荷花堰游客接待中心、杭埠河景观桥、杭埠河两岸河堤景观带、生态湿地公园、梅岭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水景观。(我们建议,在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专栏4中,务必要将荷花堰景区建设纳全县规划,确保县域旅游发展“一盘棋”)。招引水项目,拓展水情文化和教育的功能,结合水情亮点、特色,建设水利景观博物馆(水资源保护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游泳培训基地等一批融合地域文化、自然奇观、文化创意于一身的精品水文化工程,将我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实践呈现给游客。
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真正用好万佛湖这张靓丽的“水名片”,倾力打造“湖河堰渠———亲水名镇”。
(四)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打造特色旅游集镇
在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中,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整合资源禀赋,对集镇发展、服务配套、乡村民宿、农旅体验、产品开发、物流配送等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落实。加速推动万佛湖旅游休闲步行街、沿环湖路周边新型美丽乡村服务带、万佛湖旅游大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现集镇功能区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出台对应的政策,提升县域旅游业整体接待能力以及旅游业与酒店、餐饮、商贸零售、住宿等服务业融合促进的能力,从而在万佛湖周边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业发展体系。
(五)进一步丰富交通网络,畅通旅游发展“动脉”。
在全县现有的“123交通圈”(即1小时省会圈、2小时长三角圈、30分钟县内圈)交通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景区周边交通网络。一方面,加快推动金舒公路、S317与环湖大道连接线、S317外环线、“三千万”轻轨等枢纽道路建设,加强景区与过境高速、高铁线路对接,从而打通万佛湖景区对外交通网络连接线,实现景区与周边市、县连接“动脉”畅通。另一方面,做好交通承接的终端建设。在万佛湖大牌楼对面建设占地50亩的生态综合停车场、在万佛湖镇东侧闸口村建设占地近300亩的旅游车辆换乘中心。同步实施九曹路南延、集镇-万佛大道连接线等项目,进而打通景区周边“微循环”、配套完善景区交通终端,逐步消除制约全域化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县域“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