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舒城县上下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牢牢把握融入省会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大机遇,继续实施工业经济三年提升行动、县城重点工程建设三年实施计划、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农业发展三年振兴行动计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民生持续改善的发展势头,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发展目标画上圆满的句号,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全县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有利时机和“一圈一带”战略机遇,主动融入、积极进取、乘势而上,推动了全县经济较快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0.4亿元,增长24.8 %;第三产业增加值33.1亿元,增长6.6%。三次产业比例为23.0︰42.3︰34.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32.9%,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9586元,比上年增加1581元。
从业人员稳步增加。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2.5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1.57万人;第二产业13.93万人;第三产业7.09万人。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
单位:万元
指 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
953767 |
13.9 |
第一产业 |
219059 |
4.6 |
第二产业 |
403521 |
24.8 |
工 业 |
313521 |
27.5 |
建筑业 |
90000 |
13.1 |
第三产业 |
331187 |
6.6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1959 |
6.9 |
批发和零售业 |
51574 |
14.3 |
住宿和餐饮业 |
14738 |
4.1 |
金融业 |
24077 |
15.2 |
房地产业 |
69426 |
-1.6 |
营业性服务业 |
25379 |
1.5 |
非营业性服务业 |
94034 |
8.1 |
二、农 业
2010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森林面积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0%。农用拖拉机12665台,增长5.4%;农用运输车4954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3万吨,增长2.1%。乡、村办水电站17个,装机容量2.2万千瓦,发电量1935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产品名称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减(%) |
粮食总产量 |
409935 |
2.0 |
其中:稻谷产量 |
346328 |
2.3 |
小麦产量 |
37311 |
44.5 |
夏收粮食产量 |
42246 |
8.3 |
油料总产量 |
35092 |
0.6 |
棉花总产量 |
2920 |
18.3 |
麻类总产量 |
150 |
21.0 |
蔬菜总产量 |
291110 |
5.8 |
茶叶总产量 |
2159 |
6.5 |
水果总产量 |
28854 |
11.5 |
肉类总产量 |
44389 |
0.7 |
禽蛋总产量 |
21162 |
5.5 |
蚕茧总产量 |
23 |
-62.9 |
水产品产量 |
34662 |
3.5 |
三、工业、建筑业
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净增29家,达到156家。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73574万元,同比增长29.6%。规模企业用电量14006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28.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08683万元,同比增长47.5%;其中亿元企业29家,比上年增10家。新增企业实现产值81933 万元。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9020万元,增长44.1 %,增速超轻工业18.6 个百分点。23个重点行业产值全部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速超过100%,分别增长489.3%、304.3%、292.4%、196.9%、152.6%、136.7%、100.8%。多数工业产品产量如体育器材及配件、商品混凝土、塑料制品、服装等产品同比增幅超过100%,其中体育器材及配件,产量达12173千元,增长233.3%;商品混凝土产量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万元
指 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减(%)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 |
273574 |
29.6 |
按轻重工业分组: |
|
|
在总计中:轻工业 |
204554 |
25.5 |
重工业 |
69020 |
44.1 |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
|
|
股份有限公司 |
241975 |
32.3 |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18926 |
1.1 |
其他 |
12673 |
42.6 |
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 |
5365 |
9.9 |
在总计中:新建企业 |
24832 |
190.2 |
在总计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
51087 |
1.3 |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减(%) |
大米 |
吨 |
250582 |
20.1 |
饲料 |
吨 |
23749 |
10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吨 |
16614 |
34.2 |
菜籽精制油 |
吨 |
38692 |
88.9 |
鲜、冷藏肉 |
吨 |
3190 |
13.6 |
淀粉及淀粉制品 |
吨 |
32909 |
86.8 |
饼干 |
吨 |
21641 |
34.5 |
饮料酒 |
千升 |
143706 |
-11.9 |
精制茶 |
吨 |
5770 |
22.4 |
服装 |
万件 |
808.82 |
113.5 |
锯材 |
立方米 |
6553 |
-75.5 |
竹地板 |
平方米 |
113074 |
41.1 |
机制纸及纸板 |
吨 |
53072 |
41.2 |
体育器材及配件 |
千元 |
12173 |
233.3 |
玩具 |
千元 |
361132 |
68.4 |
磷酸铵肥(实物量) |
吨 |
36215 |
35.9 |
塑料制品 |
吨 |
25327 |
171 |
水泥 |
吨 |
164595 |
-16 |
商品混凝土 |
立方米 |
62315 |
222.6 |
水泥混凝土电杆 |
根 |
1112 |
46.3 |
金属切削工具 |
万件 |
137.7 |
9.7 |
气体压缩机 |
台 |
5962 |
-42.4 |
改装汽车 |
辆 |
2058 |
15.6 |
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 |
千元 |
19890 |
42.1 |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实现利润4.68亿元,增长51.9%;实现利税6.17亿元,增长4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6.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9.73亿元,增长47.7%。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资质等级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7.8%。建筑业总产值4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62970万元,同比增长42.1 %。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84575万元,同比增长46.6 %;房地产完成投资68081万元,同比增长27.2 %;农村项目投资10314万元,同比增长4.3 %。全县在建项目个数596个,同比增175个;本年新开工项目519个,同比增214个。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050万元,同比增长3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8839万元,同比增长50.4%。其中工业投资222800万元,增长37.2 %。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近一半,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8.5 个百分点。二产投资主要是制造业,制造业完成投资202836万元,同比增长53.1%,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43.8%。在制造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投资39291万元;皮革毛皮及制造业完成投资26305万元;金属制品业完成投资19309万元;交通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7018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9081万元,同比增长31.2%。
五、贸易、旅游业
2010年全县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760万元,同比增长19.1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91043万元,同比增长10.9 %。批发零售业稳步增长。全县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28599万元,同比增长19.4 %。其中,批发业零售额25020万元,同比增长62.8 %;零售业零售额303579万元,同比增长16.8 %。餐饮业较快增长。全县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8162万元,同比增长16.1 %,其中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543万元,同比增长16.8 %,增幅比住宿业快6.7 个百分点。限上企业增势强劲。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990万元,同比增长71.3 %。全年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0590台(件),总金额1.96亿元。家电以旧换新累计回收旧家电1986台(件),销售1753台(件),实现销售额590万元。新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60家。
旅游市场持续兴旺。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7%;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76亿元,增长39.0%。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48万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出口额4339万美元,同比增长68.7%。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行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县境内公路里程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5051万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9.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5万户。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加。2010年全部财政收入58000万元,同比增长22.1%,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3.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收入39573万元,同比增长27.1 %,同比增幅提高9.7 个百分点。增值税、消费税等主体税种同比下降。国税完成收入19162万元,同比增长11.8%,占年预算的87.4 %。其中:增值税7927万元,同比下降0.8%;消费税3359万元,同比下降12.2%;利息所得税179万元,同比下降66.9%;出口退税3159万元,同比增长35.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增势强劲。地税完成收入24951万元,同比增长33.8%,占年预算的107.8 %。其中:营业税13318万元,同比增长28.3%;企业所得税2563万元,同比增长43.7%;个人所得税2444万元,同比增长16%;资源税91万元,同比持平;城建税1032万元,同比增长11.9%;房产税878万元,同比增长32.6%。财政部门完成收入较快增加。财政部门完成收入13887万元,同比增长18.7%,占年预算的126.0 %。其中:契税4318万元,同比增长77.4%;行政性收费收入5321万元,同比下降1.6%;罚没收入1414万元,同比下降24.5%。财政支出保持增长。全部财政支出177262万元,同比增长6.2%,财政支出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1.8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247443万元,比年初新增22188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 %。其中:企业存款195213万元,比年初新增94142万元,增长93.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708306万元,比年初新增2118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贷款增幅超过存款增幅21.1 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机构各项中长期贷款212738万元,比年初新增1099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9%;金融机构短期贷款495057万元,比年初新增10328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4%。加强银政企协作,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民生银行、合肥市招行等县外多家银行开展交流和合作;举办了冬季银企对接会,签订意向性协议贷款14.1亿元;各家贷款公司累计为县内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9.26亿元;推进项目融资,万佛湖快速通道、南溪河一期工程、县医院东区建设等8个重点项目实现融资11.45亿元。
八、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末,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 5所,专任教师209人,在校生10205人,毕业生3277人。普通高中10所,专任教师1024人,在校生20290人,毕业生7474人。普通初中48所,专任教师2173人,在校生37674人,毕业生13527人。小学273所,专任教师3490人,在校生50353人,毕业生949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8%,初中升学率为94.02%,高中升学率80.01%。在园儿童数15972人。舒茶职高进入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
2010年全县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
教师数 |
在校生数 |
毕业生数 |
中等职业教育 |
209 |
10205 |
3277 |
普通高中 |
1024 |
20290 |
7474 |
普通初中 |
2173 |
37674 |
13527 |
小 学 |
3490 |
50353 |
9491 |
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向上。2010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5.8万册。全县通广播村392个,通有线电视村269个。县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电视转播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0%。完成了372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盲村点建设任务,启动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新建6个乡镇文化站、68个农家书屋,全县累计建成19个乡镇文化站、190个农家书屋。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万人。全年专利申请数182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营造科技创新平台,与安徽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卫生监督所1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73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18人,注册护士578人。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839张。顺利完成了农村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农村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体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成功举办“万佛湖”杯安徽省首届国际模特大赛、首届乡镇运动会。在国际和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我县运动健儿共获得8枚金牌和12枚银牌。其中在省十二届运动会获得1枚金牌、3枚银牌、8枚铜牌。全年共举办体育健身活动110次,参加活动人数11.2万人次。在40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村建设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94940人,男性517153人,女性477787人。其中18岁以下183228人,60岁以上151307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0年,全县非私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775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9元,增长17%。居民储蓄存款820782万元,增长15.5 %。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3512人,下岗再就业18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全县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520人、28500人、36600人、15550人、23006人。全县农民参加新农合802720人,到位资金12205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02784人。廉租房补贴已发放275.74万元,补贴1450户。农村“五保户”10163人,发放资金1127.12万元。
十、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3518万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0%。
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99起,死亡35人,伤99人。全年发生交通事故70起。刑事案件立案数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为初步核算数,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