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舒城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报告”)解读如下。
一、起草过程
2021年11月份,我委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开始计划报告起草准备,12月上旬函请县直相关部门填报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草案,对全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2022年宏观形势开展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12月中下旬完成计划报告,征求了20多家县直有关单位意见。县发改委前后共进行20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定稿。
二、主要内容
计划报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汇报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和计划执行情况;第二部分,提出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并对做好全年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部分:2021年指标完成情况和计划执行情况
1.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亿元,增长12%;完成财政收入3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增长2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2.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是突出高质量,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1.8:45.6:42.6预计调整为10.7:48.5:40.8。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产量36.5万吨,蔬菜60万吨,春茶产量3200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年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工业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新入规企业达20家。工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及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已投产;捷步新能源配件加工生产、兴高胜光电科技等项目竣工投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日益繁荣。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117家。重点组织举办了“2021舒城消费博览会”,现场成交额1200余万元。旅游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年共接待游客6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分别增长20%和30.7%。
二是围绕稳投资,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加强要素保障,继续坚持重点项目“七个一”推进机制和“月30”调度机制。建立健全县域产业基金网,县城投公司与安徽建工合作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合伙公司,县产投公司与上海十月资本等共同出资成立子基金。大力推进 “双招双引”。组建了5大产业推进组,成立了12个招商领导组。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4个,总投资达137.6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3个。全力招才引智。建立117人的“人才信息库”,加强与舒城籍高层次人才的深入对接。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纳入县政府性投资计划的110个续建和计划开工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86亿元。合枞高速舒城段、杭埠河(丰乐河)防洪治理工程、县中医药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创新工程项目实施模式,重大工程项目采取EPC承发包模式。总投资20.67亿元的城区“畅强补”、园区“两个基本满足”(一期)项目采取EPC模式已开工建设。
三是紧扣增活力,营商环境逐步提升。大力实施“雁阵计划”,英力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实现本土企业上市“零突破”,是六安市“十四五”第一家上市公司。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828户,同比增长17.3%。知识产权工作持续推进。新增地理证明商标2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7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2件。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设立52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减税降费7.5亿元,办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5.7亿元(占全市规模的72.3%)、出口退税2.76亿元,落实中小微企业缓缴3600万元。强化价格调控职能。进一步清理规范供水供电供气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优势加速形成。成立了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舒城电子信息(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舒城经济开发区新型信息终端关键部件及设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了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四是注重提品质,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制定了“畅循环、强功能、补短板”专项行动方案,全年重点建设项目82个,完成投资54.3亿元。城区品质进一步提升。全年建成通车道路18.21公里,雨水管道22.48公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建成茶谷小镇3个,小站7个,小院15个。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我县能耗“双控”考核结果为“优秀”等级,并获得通报表扬。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8%。深入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建设,600名县乡村三级监督长、1029名村级监督员上岗履职。大力开展增绿增效行动,完成42.35万亩营造林任务。
五是立足惠民生,社会福祉大幅增进。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拨付各级民生工程资金25.6亿元。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31.45万人,完成率102.7%。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年就业资金支出2863.3万元,城镇新增就业90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低于4.5%的控制目标。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改善。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2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累计完成12周岁以上目标人群疫苗接种约120万剂,完成18周岁以上人群加强针1.7万剂。积极开展各项迎审工作,着力巩固和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县体育中心全面投入运营,圆满完成市第五届运动会承办工作。机制化、常态化开展“重畅决”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第二部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1.总体要求
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围绕“领跑六安、链上合肥、融入长三角,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发展思路,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六安绿色振兴新高地、赶超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舒城。
2.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
3.主要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转型升级,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序推进2022年高标准农田7万亩建设任务,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4万亩,总产36.5万吨。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继续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继续坚持围绕合肥抓配套,传统产业抓提升,紧盯合肥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推进英力电子二期、三期,刚毅电子二期,东超五金新增超薄散热模组、中南光电显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现代商贸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二是坚持项目为王,积蓄赶超发展新动能。继续坚持重点项目“七个一”推进机制和“月30”调度机制,推进宣商高速舒城段、G346(舒茶至庐江东汤池段)升级改建工程、S103杭埠镇段、S330杭埠镇段改建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突出抓好“双招双引”。围绕头部企业,制定2022年产业链招商计划,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全年计划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0个,5亿元以上大项目10个。健全完善平台建设。抢抓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的有利机遇,做强园区共建平台。深化舒城经济开发区与上海莘庄工业园、舒城包河现代产业园合作共建。
三是加大改革步伐,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推动合六同城化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农产品、旅游、水资源、交通“六链”建设,打造六安链接合肥的东向枢纽。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全年力争培育和发展1家省级专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加快推进“标准地”供应,力争新增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模式供地。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深化与上海十月资本、金通资本合作,对接省市政府基金体系和管理机构,加快形成以政府基金为主导的十支以上子基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全年实施改厕5000户。加快推进“畅强补”专项行动及园区“两个基本满足”项目建设,继续实施投资201.6亿元六大类112项重点工程,补齐城市短板。全年计划建设市政路网67.3公里;建设棚改安置房23处285.7万平方米;建设环境治理项目15个318.5万平方米;建设公共建筑项目10处共84.98万平方米;建设城市排涝项目5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如期实现省市下达的年度PM10和PM2.5考核目标。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启动实施杭埠河、丰乐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全方位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五是致力改善民生,提升美好生活新福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做好政策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强化就业优先兜住民生底线,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00人以上。努力办好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加快公办园和普惠园建设步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重点做好应急准备和疫苗接种等工作。统筹做好扫黑除恶、应急救援、信访维稳、信用舒城、双拥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