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县构建制度引领、普查认定、修缮保护、活化利用全链条保护体系,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城乡发展“双向赋能”。
建章立制,强化制度引领。制定出台了《舒城县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管理办法(暂行)》《舒城县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等制度,明确保护责任主体以及属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责任分工,规范修缮标准、审批手续和资金保障渠道等,并将日常巡查、维修管理等工作纳入属地政府的“网格化”管理,持续健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机制体制。
普查认定,建立资源台账。严格按照《安徽省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技术导则》《安徽省传统建筑普查认定导则》等规范要求,全面摸排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和传统村落等各类资源,累计挂牌公布历史建筑30处、传统建筑24处。晓天镇中大街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汤池明清老街等4处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晓天老街填补皖西地区空白,获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先行,注重立体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从规划源头抓起,全面完成30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保护图册编制工作,编制公布《舒城县晓天老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规划》,建立了“一栋一册”数字化信息档案,明确了历史建筑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周边环境、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建筑“说明书”,进一步构建起立体保护体系。
科学修缮,彰显地方特色。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先后争取中央及省市项目资金630万元,整合配套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先后完成六连车队办公楼、麻纺厂办公楼、晓天老街独梁厅、酱园厂等13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在修缮过程中,严禁大拆大建和破坏性开发建设,注重彰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了六连游园、麻纺巷街区、钝斧庵红色教育基地等,保留了大量具有浓厚龙舒记忆的历史文化元素,城乡建设风貌得到不断彰显。
活化利用,释放文化价值。坚持把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发展,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文化与民生融合,麻纺厂办公楼利用为政协书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六连车队办公楼改造为见义勇为展览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加快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通过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在修缮保护历史建筑同时,积极挖掘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汤池明清老街正在谋划打造徽派建筑风情体验区,丰富温泉小镇文旅资源;晓天老街正在推进茶兰文旅融合项目,计划引入民宿、餐饮、手作体验等新业态,打造“一山一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