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一)部门年度总体目标
高新技术企业数总数达到130家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3%以上,“R&D占GDP比重”达1.7%以上,按照市局给各县区下达的年度目标,按时完成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任务。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来,县科技局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先后到上海、高新区、合肥、六安等地开展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工作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施局领导班子研发投入包保制度,制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行动方案,以创新型县建设为抓手,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为突破,狠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不断壮大创新主体。
(三)部门绩效自评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县科技局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单位财务人员和相关经办,人员进行绩效自评填报,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对标对表,通过查账目、检查系统运行情况等方式,认真对照绩效自评表,对县科技局2024年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自查和自评,并根据年初设立的绩效目标对实施情况进行评分,对未拨付的资金进行了解,督促其拨付。
二、部门预算支出情况
部门总体预算为8562788.77元,执行数8562788.77元,执行率100%,涉及项目14个,涉及预算金额6904861.00元,项自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驱动专项资金县级奖励、科技特派员资金等。预算基本执行到位。
三、项目自评结果及分析
(一)项目支出单位自评分数情况及分析
2025年舒城县科学技术局部门对2024年度14个项目进行自评,项目实施单位包括我局本级自评覆盖率100%。同时对部门整体支出开展了绩效自评工作。经自评,项目绩效自评分数总体较好,有14个预算项目绩效自评得分在90(含)-100分,绩效自评等级为“优”,占比100%。我局2024年度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得分为99.77,绩效自评等级为“优”。
(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及分析
1、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常态化开展研发投入宣传工作,围绕县域经济考核目标,按照新修订完善的《舒城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兑现研发投入奖励补助,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0%,较上年度增长0.3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7.06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2%,核定率、研发投入总量、增幅均居全市第一;规下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6家,合计研发费用1051.2万元,科研机构填报研发费用6069万元。
2、大力发展创新主体。深入企业常态化开展科技政策宣传,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摸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底高企总数127家,到期高企27家,2024年前两批成功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6家(新认定47家,重新认定19家),总数达到166家,净增39家,第三批申报10家,目前还在省级审核当中,预测高企总量突破170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全年分4批,共入库科小295家,增幅58.6%,全市排名第一位,总数位居全市第三位。
3、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动科技力量人才队伍体系化。一是结合各行政村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对现有科技特派员进行调整,通过各乡镇联络员推荐上报,共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15人,市级科技特派员209人,县级科技特派员187人,总人数411人,实现全县398个行政村(含4个街道)科技特派员“一对一”结对服务全覆盖。开展2023年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绩效评价工作,推荐优秀市级科技特派员32名,评选优秀县级科技特派员28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个、科技特派团1个、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3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1个、农业科技园区1个。二是积极督促“一对一”结对服务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到村开展科技服务,出台《科技特派员“一对一”结对服务行政村实绩考核细则》,要求结对村科技特派员一年服务不少于6次,培训不少于1次。2023-2024年,我县开展一对一服务行政村的科技特派员,每位科技特派员开展现场科技服务均超过6次。并依据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系统对结对服务情况进行打分,共兑现工作经费50.17万元。三是优化管理好安徽省科技特派员信息管理平台。
(三)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部门年初预算为3225321.32元,年度预算调整5337467.45元,调整后的预算为8562788.77元,全年执行数8562788.77元,执行率100%。预算基本执行到位。
(四)分析年度总体绩效目标没有完成的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
无年度总体绩效目标没有完成的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的情况。
四、绩效自评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项目实际绩效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很好的完成了年初预算的主要任务。出现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金分发及时到位,分配结果和安排项目明细经相关文件、县委县政府及科技局党组会议通过后分批次批复下达,下达后按照要求在县政府政务公开网站公示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整改措施:1、细化预算编制工作,认真做好预算编制。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机构预算管理意识,优先保障固定性、相对刚性的费用支出项目,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控性。
2、完善资金使用效率。在执行过程中有计划进行资金申报使用,完善资金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发挥统筹效应,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3、强化执行力度。切实做好厉行节约工作,各项经费按规定申请、审批、使用。严禁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