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经信局 > 规划计划 > 工作规划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7-09-01 00:00 信息来源:经信委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意见(有效)

       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绿色振兴为战略,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核心,全面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创新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工业总量与质量“双量提升”,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增长7.5%。

        一、坚持工业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绿色振兴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围绕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继续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以促升级推动去产能,引导低水平企业主动改造过剩落后产能。以霍邱、叶集、霍山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为引领,立足能源、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探索建立静脉产业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升余、废料回收再利用水平和矿物资源回采率,延长铁矿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采矿冶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重增强木竹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木竹家居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开展市级第二批绿色示范工业企业认定,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二、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紧扣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打造六安工业发展支柱,力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进一步壮大产业龙头,通过推动重点企业实施联合重组、技改升级、上市扩张等,力争每个主导产业培育4-5户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升级的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并实施《中国制造2025六安篇》,进一步夯实装备制造业首位产业地位,强化对制造业企业的产业引导、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坚持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努力实现六安制造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制造业“四个一批”推进计划:以齿轮、轴承、电机、变速箱等优势产品为基础,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链层次,努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单项冠军”;瞄准制造业发展新方向、新业态,积极引入一批牵动力大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制造业新增长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支持应流集团、胜利精密、星瑞齿轮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新上一批重大项目,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影响力;突出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通过努力,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提升到30%以上。

      三、培育九大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六安齿轮、六安电机、六安绿色食品、衡山高端装备制造、杭埠电子信息、金寨新能源、霍山/金寨生物健康、叶集家居制造、霍邱铁基新材料等九大产业集群,打造六安工业的名片。力争2017年建成六安绿色食品、衡山高端装备制造、杭埠电子信息、叶集家居制造、霍邱铁基新材料等五个百亿级集群。以产业集聚集群为基础,加快推进霍山高桥湾现代产业园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金寨先进光伏制造省级重大试验工程建设,努力提升舒城杭埠基础电子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20%。

       四、狠抓项目推进。稳步实施“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项目谋划和调度实施,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力争2017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4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按照“四督四保”要求,以“三查三单”为抓手,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金寨光伏基地一批新能源项目,杭埠电子科技园胜利电子二期等一批电子信息项目,迎驾野岭产业园、华润啤酒罐装线等一批绿色食品项目,霍山石斛产业园等一批生物健康项目,应流航空产业园、星瑞齿轮三期、五洲新春工业园等一批装备制造项目,沃特玛产业园等一批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叶集中至信二期等一批家居项目,霍邱铁矿深加工、中财管道二期、将军磁业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与央企、知名民企对接力度,加速签约项目转化实施,引入行业龙头带动重点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五、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把技改作为企业提质增效的主抓手、经济转型的主动力,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提高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力争全年技术改造投资达到3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以上,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65%以上。继续实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对列入市项目库重点调度的技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专项资金扶持、专项基金培育、专项金融服务等途径解决技改资金问题,通过开设重点技改项目绿色通道,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强化协调服务。以“五个一批”为抓手,推动困难企业盘活存量资源,实施升级改造和资产重组。采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退城进园”工作法,推动工业企业在淘汰落后和退城进园中完成技改提升。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实现四项转变,即由设备更新为主向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转变,由单一环节、单一企业独立改造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配套改造转变,由使用技术向研发、掌握和提升核心技术转变,由主要支持单一企业向重视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转变,力促工业企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将创新作为推动工业企业转型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打造出贯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开放联合和资源整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加快六安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孵化器发展,鼓励企业建设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技师工作室,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户。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业内专业、省内知名的工业设计企业,拓展工业企业设计服务外包。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工业设计大赛,力争全年培育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各10个以上。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取得突破,新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户,力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0户。全年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2件,省名牌产品8件以上。开展企业诊断和对标活动,实施“企业诊断”计划,引导和帮助重点企业找准在产品、技术、装备、工艺、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制订改造路径、实现升级换代,缩小行业差距,逐步赶超标杆。努力提升我市工业产品质量和美誉度,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打造工业精品,力争全年认定省级新产品、安徽省工业精品15项以上。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努力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 “四基”整体水平,强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七、夯实工业发展平台。继续实施园区提升工程,进一步强化企业、项目、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中,促进工业布局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要素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形成结构合理、错位发展、协同成长、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力争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70%以上。进一步提升园区服务水平,转变园区工作重点,加快研发设计中心、检测中心、电子商务平台、专业市场、保税仓库、金融创新产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清理园区闲置用地,杜绝新引进企业的违规圈地行为,提升园区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厂房配套适应水平,显著提升标准化厂房使用效率。全面实施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打造集约集聚之廊、高端高效之廊、创新创业之廊为目标,加快产业配套能力和一体化建设,打造六安工业经济的增长极、绿色工业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力争合六叶工业走廊区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提高到40%以上,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0%。

      八、强化政策落实降成本。持续优化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的外部环境,紧紧围绕增效益、强帮扶,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实国家阶段性下调社保费率政策,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全面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降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推动大用户直供气、直供电试点,鼓励企业节约集约用地,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认真落实“政银担”、“税融通”等融资担保政策,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落实关于物流行业的各项政策,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全面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及时修订公布涉企收费清单,进一步降低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收费,通过多途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九、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引导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聚拢。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围绕重点企业和工业项目强化银企精准对接。继续加强“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拓展“税融通”贷款业务,增强中小微企业的申贷获得率。抓好企业过桥接续资金周转,壮大市及县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增加市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进一步完善股权投资体系,加快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依托市工投公司做大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将政府产业引导资金规模扩大到14亿元以上,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我市工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引导域外拟上市公司借助我市脱贫攻坚IPO绿色通道加快上市步伐,优选我市壳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推动企业优质资产纳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范围,实现间接上市。培育本地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力争全年新增上市辅导备案企业4家、境外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以上。

      十、扎实推进暖企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全市暖企活动,实现领导联系帮扶规上企业全覆盖。紧盯重点企业、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全面落实各级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作为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降低门槛,提高奖励标准,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落实鼓励地产品销售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深层次对接,相互沟通、扩大配套,拓展地产品销售。组织开展惠企政策宣讲,改进惠企政策服务,狠抓惠企政策落实。加强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知识培训,选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组织实施“行业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知名企业家”、“创业型企业家”三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品牌建设意识、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加强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强化基础工作地位,为决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召开工业运行专题调度会,进一步压实任务、分析问题、掌握实情,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度难关,为企业发展提振信心、工业发展注入活力。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