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经信局 > 规划计划 > 工作规划

舒城县“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12-29 17:17 信息来源:舒城县经信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舒城县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存在问题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发展重点

(一)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

(二)做优做强两大特色产业

(三)协同发展若干生产性服务业

五、空间布局

(一)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区

(二)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重点任务

(一)产业发展升级计划

(二)园区建设转型计划

(三)企业培育加速计划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二)完善财税政策,突出金融支持

(三)强化人才培养,健全激励机制

(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 舒城县围绕“大目标、大提升、大项目、大转变”总体思路,以“大项目龙头带动、大产业链条拉动、大平台服务促动”为具体实施战略,突出“金三角”和“绿三角”两大发展布局,以“服务合肥、发展舒城、等高对接、全面融入”为精准定位,以工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努力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实现创新驱动新发展。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工业投资由201521.5亿元增加到201934.5亿元,年均增长12.5%。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由2015154家增加到2020196(含年报)2020年全县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7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5.4%,工业投资增长50.7%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企业数均居全市第一位。

2016-2020主要指标增速情况

指标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规上工业产值增速(%

18.6

19.7

5.8

16.1

1.7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14.3

12.5

7.2

10.3

8.6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三五”以来,大力培育“两新”产业,由以家电电子、食品加工、童车童床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成以电子信息、光电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3.4%2019年,在全省稳增长促转型成效明显地区考评中,我县名列前三,是我县历史上第一次上榜;民营经济发展获得省级表彰。2020年我县被省授予制造业发展十快县称号。在市级工业考评中,多次获得市工业发展先进县区,市返乡创业先进县区,县经济开发区获得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开发区等荣誉

企业质效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68家、超5亿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3(精卓、胜利、英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0.31%增加到2020年的0.67%,实现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4个,获得省、市级及以上两化融合企业17家。

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舒城县经济开发区不断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狠抓基础设施配套、优化营商环境,整体规模实力、产业集聚能力、体制机制活力明显提升,成为舒城高质量发展新型示范区。2020年“一区两园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1%杭埠园区入驻企业约210家,有规上企业39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增长25%杭埠被省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城关园区入驻企业达200家,有规上企业55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3.6亿元2018县开发区(一区两园)被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2019年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考核结果中,县开发区排名第13位,超过许多国家级开发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我县累计投入超过4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路网、管网、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持续深化“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以招商引资“月30”和项目建设“七个一”调度机制为载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县政务服务中心在杭埠设立分中心,入驻12家县直部门,下放审批服务事项202项。我县连续3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为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2019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严格“两高”项目准入,从源头上降低全县工业能耗水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贯彻落实省经信厅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持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共有精卓光显等6个重点项目纳入全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有力推动了全县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创建绿色制造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华银茶油等3户企业获批六安市绿色工厂,绿沃循环能源科技获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中节能(舒城)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获批安徽省节水型企业。大力实施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发挥政策资金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企业能耗水平,不断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发展后劲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我县陆续招来一批体量大、质量优、前景好的项目,如胜利精密、英力电子、刚毅电子、蓉胜超微、绿沃新能源、欧菲光精卓光显等,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35亿元的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及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已投产,二期正在建设中,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到240亿元,将会成为我县十四五期间第一个百亿元企业;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扩建新厂房总投资6亿元的夏星年产20万吨速冻肉制品深加工技改项目,目前主体建设接近尾声,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将会成为十四五期间首个产值超10亿元的食品企业。

舒城县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目标完成情况

一级

二级指标

2015年

2020年

发展总量

规上工业产值(亿元)

272

360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9.6

55

工业投资增速(%)

23

50.7

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产值占比(%)

64.6

8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

3.5

43.4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8

12.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1.59

7.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个)

154

196

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数量(个)

62

68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31

0.67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

9

13

高新技术企业(家)

14

36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21

27

两化融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数控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普及率(%)

25

48

:总量指标由统计部门提供,按不可比价格计算。

(二)存在问题

与先进地区相比,舒城县工业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强。

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够强。本地企业科研开发投入不高,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企业专门技能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技术改造投资能力有限,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偏少,高技术企业偏少。园区新引进企业多把舒城县作为其生产加工基地,难以对本地关键技术的提升产生较大影响。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强。虽然近年来舒城县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就总量来看,规模仍不够大,龙头带动型大企业大集团数量较少,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仅有3家,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中居于中等水平,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不足。

两化深度融合力不够强。企业在产品生产、营销、供应链、质量等方面采用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程度相对较低,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制造业结合程度不高,缺少拥抱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意识和主动性,企业转型升级缓慢。

大平台集聚能力不够强。缺乏承载大项目的大平台,在对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引进产业转移大项目方面的优势相对不强。城市功能不足,产城融合、制造服务融合程度不高,土地、环保、能耗、安全等因素约束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工业强县建设形成较大制约。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进,为舒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建设带来新的融合效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合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城市,为合肥都市圈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为代表的高层次研究机构从中心城市向县域层面布点。舒城县将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为我县在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发展新空间等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安徽省大力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加快舒城县战略地位提升。作为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廊道之一,合六经济走廊是合肥都市圈城市联系最紧密、经济互补性最强、人文交流最密切、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提出要把合六经济走廊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舒城县具备大规模产业和城市开发建设条件。随合肥都市圈战略地位和合六经济走廊建设舒城县发挥区位及交通优势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时机已到来。

交通条件改善加快舒城战略区位提升。舒城将突出“六安桥头堡、合肥后花园”区位优势,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支线公交+综合换乘枢纽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模式,为配套合肥提供重要支撑合安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要通道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舒城东站的建成开通,舒城县有望成为重要交通节点,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产业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国际宏观形势严峻。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经济形势波云诡谲,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黑天鹅”、“灰犀牛”等不确定因素。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全县制造业发展都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周边及沿海地区产业截留、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等“多重挤压”。

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在加快。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在企业节约成本的考量下逐步向国内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等海外低成本地区转移,将加快舒城县低层次工业部分的淘汰与重构。

新兴产业支撑基础薄弱。相比于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舒城县受制于城市能级条件,对中高端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集聚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产业转型提升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较为紧缺。

区域产业竞争不断加剧。舒城周边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相近,在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各县市加紧实施工业强县、强市战略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倒逼舒城县巩固优势、形成自身特色。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领跑六安、链上合肥、融入长三角”发展思路,“立足传统抓提升、围绕合肥抓配套”为主导思想,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主线,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延伸、超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培育、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建链、协同、产融”三篇文章,全力在工业转型上闯出新路,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舒城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开放发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经济圈,深化产业招商,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优势。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工业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

创新发展。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的制度环境,倡导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各类创新型人才。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共享发展。全面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向工业领域渗透融合,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内涵和效率,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做强制造业,形成“两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新格局,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

协调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工业向规划产业区块集中,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节约的集约发展模式,提升工业平台能级,以平台功能提升经济国际化。发挥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联通两个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舒城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重升级,增创新常态下发展新优势,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

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淘汰落后产能,以“低碳化、循环化、节约化和集约化”为导向,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构建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集群。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末,打造1个千亿级园区(县开发区),建立2个基地:全球触控模组制造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培育2个300亿元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光电显示产业),2个100亿元的企业,20个10亿元企业,200个亿元企业,5个本地上市公司。把舒城县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综合实力壮大,工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智能水平提升,生态效益提高,质量效益改善,争当合六走廊工业转型发展的领跑者,成为合肥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1、综合实力壮大。力争到2025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5%以上;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力争实现100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60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00家,亿元企业达到2十亿元企业达到20上市企业达到5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培育出一大批科创型中小企业,形成更为合理的企业梯队。

2、工业结构优化。2025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三大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3、创新驱动增强。2025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提高到1.8%以上;全县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3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

4、智能制造提升。2025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深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技术综合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数控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普及率达到60%以上,新增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数字化车间达到8家。

5、绿色发展显著。20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新增绿色工厂认定10家、绿色产品20,绿色制造模式逐渐推行。

四、发展重点

以新兴产业“信息化、智能化”,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品牌化”为引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时尚轻纺、儿童用品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研发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若干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3+2+X产业体系。

(一)培育壮大三大主导产业

1、电子信息(光电显示)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县电子信息(光电显示)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电子信息和光电显示300亿元,舒城县成为合肥市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关键一环,“芯屏器合”产业核心配套基地。

发展重点:以胜利精密、精卓光显为龙头,英力电子为骨干,联科表面处理为平台,以围绕合肥抓配套为指导思想,以构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为发展方向,依托精卓光显总投资135亿元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与5G智能终端项目、英力电子二期、宏实光电显示及半导体设备生产项目,发展基础电子产业主要共性工艺、工序布局,提升电子类机械加工工艺、表面加工工艺、连接工艺、化学工艺、塑料工艺、总装工艺等技术,促进基础电子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牵头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提前布局。尽快掌握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背板工艺大规模生产技术,突破OLED3D显示、激光显示、VR/AR显示等量产技术瓶颈,积极开展量子点、全息投影、柔性显示等新兴技术研究,打造创新能力行业领先、产业链相对完备的全球触控模组制造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专栏1 电子信息(光电显示)专栏

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触控模组制造基地(舒城县智慧电子小镇)

规模目标:2025年,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重点企业: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英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刚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中南光电项目、景中光电项目、宏实光电显示及半导体设备生产项目、英力电子二期、东超五金项目、宏路轻工项目、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及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3、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县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各50亿元,承接上海、合肥、芜湖等汽车装备企业向舒城县转移,打造以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融入合肥汽车产业发展。将舒城县打造成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销售、回收、检测、拆解、重组、储能”全产业链条的梯次利用基地。

发展重点:围绕江淮、奇瑞、安凯、星凯龙等主机厂,依托舒城县志诚机电、誉林汽车、安发机械、吉晟精密、中鑫模具等高端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高水平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沃博源、绿沃新能源、星玛新能源、德亚电池等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系列、新型电池材料及电池管理系统(BMS、退役电池梯次利用

高水平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施利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智能家电零部件项目兆邦科技项目绿荣虹茂白色家电配套件生产项目等重点项目,提升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精密加工中心建设,布局辐射合肥经济圈清洁高效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广轻量化、低功耗等相关技术工艺,持续提升装备产品的能效水平。高性能动力电池领域,重点发展技术路线较为成熟、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和能量密度高、适应性强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系统,探索发展新型铅碳电池、燃料电池等新产品。新型电池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容量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等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动力电池荷电状态的准确估算、电池均衡技术研究及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研究等。梯次利用领域,突破退役电池价值评估、拆解重组、安全监管、集成运营等技术,包括退役电池快速分级、异构兼容梯次利用、智能拆解与物料归集、大数据运维研究等。

专栏2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专栏

基地:舒城县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规模目标:2025年,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重点企业:安徽沃博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星玛新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志诚机电零部件有限公司、安徽誉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舒城久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聚德泰智能精密工业制造项目、蓉胜超微线材项目、鼎峰智能建筑及立体车库项目、弘兴液压系统总成系列产品生产项目、安徽星玛新能源项目、安徽捷步新能源配件加工生产项目、利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智能家电零部件项目、兆邦科技项目

3、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县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打造安徽省重要的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基地。

发展重点: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培育一批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一批国家级绿色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提高舒城县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依托夏星食品、快乐蜂食品、必斐艾食品、悦道食品等龙头企业,高质量推进中新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建设,打造安徽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基地。

专栏3 绿色食品专栏

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基地

规模目标:2025年,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重点企业: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必斐艾食品有限公司、快乐蜂食品(安徽)有限公司、舒城圣桂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悦道食品有限公司、众爱食品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夏星年产20万吨速冻肉制品深加工项目、悦道食品生产线扩建升级项目                                                                                                                                                                                                                                                                                                                                                                                                                                                                                                                                                                                                                                                                                                                                                                                                                                                                                                                                                                                                                                                                                                                                                                                                                                                                                                                                                                                                                                                                                                                                                                                                                                                                                                                                                                                                                                                                                                                                                                                                                                          

(二)做优做强两大特色产业

1、时尚轻纺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县时尚轻纺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舒城县打造为安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服装生产基地。

发展重点:推动浩缘朋纺织、博邦超纤等企业发展高性能化纤产品及复合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运用高新技术、高端纺织装备制造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羽绒等加工水平和产品开发水平。推动金丝狐服饰、丽达制衣、玉龙羽绒等企业聚焦“产品转型、品牌提升”,开发环保型、时尚型、功能型精品服装;加快品牌服装、服饰及羽绒制品发展,依托干汊河羽毛工业集中区,重点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进服装及羽绒制品行业品牌建设,支持建立产品研发及质量监测中心,成立时尚轻纺(羽绒制品)行业协会,引导服装及羽绒制品企业从生产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

专栏4 时尚轻纺专栏

基地:时尚轻纺产业集聚基地

规模目标:2025年,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

重点企业:舒城浩缘朋纺织品有限公司、安徽玉龙羽绒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金丝狐羽绒服饰有限公司、舒城县久久服饰有限公司、安徽多力泰尼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等

重点项目:金丝狐总投资1亿元智能化改造项目;总投资20亿元羽绒(舒茶)产业园项目;浩缘朋总投资1亿元智能化改造项目;丽达制衣总投资1亿元精品校服生产扩建项目;文杰体育总投资8000万羽毛球生产扩建项目。

2、儿童用品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县儿童用品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振兴以童车童床为代表的儿童用品产业,建设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儿童用品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以童车童床为重点,通过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儿童用品行业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重点打造龙头企业做品牌,小微企业做配套发展模式。依托省级童车产品质检中心,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支持成立行业研发中心,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提升全县童车童床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电子商务引领作用,强化市场营销,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建设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儿童用品产业基地。

专栏5 儿童用品专栏

基地:安徽省儿童用品产业集聚基地

规模目标:2025年,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重点企业:安徽小龙仔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安徽呀呀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安徽恒昕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等。

重点项目:小龙仔总投资2亿元新型儿童用品生产项目;恒昕投资1亿元年产30万件儿童用品和木制家具项目;总投资2亿元童车产品行业设计中心。

(三)协同发展若干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着力培育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服务化发展。重点发展研发检测、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1、研发检测

按照支撑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要求,加快建设研发、检测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辐射能力,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

2、现代物流

依托舒城县区位优势及快速交通通道,打造集铁公联运、电子商务、大宗散货及农产品集散交易等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工业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整合城关物流园、杭埠经济开发区保税仓库物流资源,优化物流服务空间布局,提供保税仓储、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等功能,着力打造合肥经济圈南部重要的保税配套仓库。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行业融合创新,推进综合性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

3、人力资源

引入“互联网+人力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模式。依托省市人力资源龙头企业垂直岗位服务+”交易服务体系,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和管理成本。依托省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在线人力资本服务企业在舒城县成立分中心,搭建增值性创新人力资本平台,提供人才供给、人事社保、灵活用工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为舒城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赋能人才创新创业。

4现代金融

完善金融生态链,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对符合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并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舒城县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构建规范、活跃、完善的创投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展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用足用活投融资政策。

五、空间布局

围绕十四五时期优化舒城县工业结构、建设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着力构筑一区两园三点的产业空间格局。以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为重点,把工业园区作为优化产业升级的主战场,促进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向园区转移、关联产业在园区配套、产业集群在园区聚集。

(一)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区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统筹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调整完善园区规划布局,加快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分工协作、资源互补的产业集群,形成一区两园三点的功能布局。一区为舒城经济开发区,两园为城关园、杭埠园,三点为干汊河、棠树、舒茶三个工业飞地园区。严格把控项目准入条件,提高入园项目质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具有投机性质的资本进行圈地炒作。

(二)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摆在经济工作重要位置。促进工业由主要依靠资源粗放型、初级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制造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立足园区发展实际,构建以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为重点为主,时尚轻纺、儿童用品为补充的加工制造体系。

六、重点任务

紧盯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级,围绕三个计划、十大工程310”工作重点,以企业、项目、行业、平台等主要抓手,全面推进工业强县建设。

(一)产业发展升级计划

1、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传统产业抓提升、围绕合肥抓配套的思路,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集中攻克关键技术,打造舒城制造升级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基地+基金、存量+增量、设计+服务、集约+循环等+”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支持采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退城进园工作法,推动制造业企业在淘汰落后和退城进园中完成技改提升。

专栏6 技术改造升级专栏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成成效

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及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二期

二期总投资56.7亿元,主要生产触控模组、3D盖板玻璃、商显大屏、触控传感器和5G智能终端,20219月建成投产。

年产值不低于130亿元,年纳税额不低于3.1亿元。

智慧电子小镇项目

总投资28.93亿元,占地面积277.44亩,总建筑面积39.97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供电子信息类加工制造企业入驻。

继续培育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建成企业入驻后,打造成为一个500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合肥高科智能家电总成生产基地项目

项目总投资10亿元,拟用地100亩,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从事家用电器专用配件制造服务,主要产品有彩晶玻璃面板、镀膜钢化玻璃、家电玻璃、模内注塑件、触摸导电膜、钣金制品加工、家电及汽车钣金模具、家电总成及电器配件等

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年纳税超6000万元。

2、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发展为目标,以制造业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整合创新为动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工程。促进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发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带动和支持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与工业设计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

3、数字经济提升工程

争创中国声谷舒城基地。积极争取和中国声谷有关方面支持合作,在舒城经济开发区内共建“中国声谷·舒城声光电产业基地”,进一步助推舒城光电显示、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子配套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速降费,实现千兆宽带输出能力,进一步加大5G建设力度,力争5G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全面覆盖,在重点乡镇和相关区域重点覆盖,为数字经济发轫增强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牵引力,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强化电子信息支撑,提升软件服务实力,做到软硬兼施,搭好皖企登云大平台,建立工业互联网+5G”新地基,实现顶天立地。推动智慧电子小镇等项目快速落地,培育5G基础零部件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智能装备应用水平,开展机器换人工程,打造智能化数控单元、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企业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大力发展共享制造、柔性定制、网络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

4强链补链促进工程

立足舒城县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塑造持续创新型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在补短板上下功夫,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对接苏浙沪优势要素资源,大力引进电子信息、柔性显示、绿色食品等产业链企业,进一步完善舒城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注重协同配套延链,推广龙头+配套平台+合作模式,大力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计划,打造一批融通发展典型企业,形成上下游产品有机连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高质量全链条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大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力度,重振舒城传统产业品牌。

5、绿色发展转型工程

围绕高耗能企业,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企业集成优化运用先进节能技术,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在羽毛、羽绒加工等重点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实现水资源消费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推动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推动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集约利用厂区。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实现企业运行全流程的绿色发展。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建设。

(二)园区建设转型计划

成立舒城县开发园区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按照六安市推进各省级开发区一区多园、合作共建发展原则,加快优化整合步伐,不遗余力建设一区两园三点管理体制,紧抓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政策机遇,做强园内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围绕园区多业态发展,贯彻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意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全县开发园区在业态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工作调度等方面工作实行统一协调管理,引导工业企业进园区,加大僵尸企业和闲置资产、土地处置力度,加快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节约集约发展。开展亩均效益评价,进一步引导企业树立“亩均论英雄”的发展理念,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重加强对全县开发园区的绩效评估,定期发布开发园区绩效评估排名。统筹推进干汊河、棠树、舒茶等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度,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企业培育加速计划

1专精特新培育工程

围绕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鼓励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生产,精细化服务,鼓励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实施特色化生产和创新,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和单打冠军,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5家,培育单打冠军行业小巨人”1家。继续对首次进入专精特新培育库的企业,首次获得排头兵单打冠军行业小巨人的企业给予奖励。

2、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全面开展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强县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推动舒城县经济走质量效益型绿色发展道路,实现舒城制造舒城创造转变、舒城品牌六安品牌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诊断活动,帮助企业查找在产品、技术、管理、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鼓励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创新,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打造舒城工业精品。

3、创新驱动倍增工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前沿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着力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建设产业创新平台,采取财政奖励或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产学研用实体。引导产业优势明显、产值超亿元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提高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

4、企业战略重组工程

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并购困难企业等多种形式,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以企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县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跨所有制战略重组,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培育挂牌上市企业15家,切实增强企业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产业整体规模和素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成立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编制发展重点领域子规划,研究制定产业专项发展引导政策,引导各园区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突出主体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做好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确保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创业创新、共同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财税政策,突出金融支持

建立重大项目库,完善项目储备、筛选与管理机制,做到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优先支持项目库内的项目。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每年根据上一年度奖补资金兑现和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增加县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加大对主导产业的奖补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争取省、市各类产业基金和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紧盯省、市资金使用政策和重大发展战略,引入专业基金管理机构,积极扩充舒城县配套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不断扩大基金规模,积极参与工业企业股权投资

(三)强化人才培养,健全激励机制

依托重大平台、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领军人才,在户籍和出入境、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政策倾斜。注重对省内外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引进,鼓励重点企业外出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引导企业构建以鼓励创新为目标的人才评价机制,设立相应激励机制,重点培养战略型人才、研发型人才。强化对企业家人才素质的培养,组织一批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开展专项培训。

(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下放权力,营造公平进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对列入规划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登记、信息查询和监测分析。引导创新主体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和前瞻布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机制。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