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17 17:07 信息来源:舒城县民政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一网二养三服务”模式破解农村特困

人员养老难题

——舒城县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案例

的经验与启示

 

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实现特困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弱有所扶”,有效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整体供养水平,实现脱贫保障全覆盖,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舒城县积极探索有效破解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难题新途径。

一、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政工作指出,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特困人员的兜底保障工作。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推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在保障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积极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明确要求,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这些都为做好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舒城县地处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合肥近郊,辖22个乡镇(开发区)、394个村,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集山区52%面积是山区)、库区(龙河口水库)、老区(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国定贫困县)、巢湖生态屏障及合肥饮用水源保护区于一体,是全国政协机关和省政协扶贫联系县。20188月,作为民政部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35个、安徽唯一),舒城县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创新互助救急模式,打造统筹衔接、政社互补、高效便捷、兜底有力的多层次救助“新格局”。新华社《内参选编》2020年第10期、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2019年第317期均予以刊登相关做法。

舒城县农村特困人员10080(占全县人口的1%),作为困难群众和兜底保障对象中最困难、最脆弱、最需要保障的群体,除“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法定抚养义务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无力抚养)特点外,在生活自理、精神文化生活、人文关怀等方面存在不少“痛点”,也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来不少“堵点”。为有效破除农村特困人员养老发展障碍,舒城县结合实际,创新实施“一网二养三服务”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新模式。

二、舒城农村养老的故事

(一)钱业存的养老“事业经”——创业下决心、慈善献爱心、服务凭良心

钱业存自办养老院的事,在舒城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熟悉他的人都会翘起大拇指交口夸赞说“老钱是好样的,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老年事业,献给了老年人”。

钱业存今年58岁,汤池镇沙埂村人,年轻的时候外出创业,在江苏昆山开了一家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事业干的红红火火。但他始终有个“心结”,年迈的父母在老家无人照顾,这点始终让他放心不下。一方面是需要照顾的父母,一方面还有自己的事业,在这两者之间取舍成为他艰难的选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2010年,为了父母能够安享晚年,他毅然放弃了在昆山经营多年的事业,回家照顾父母。在这期间,钱业存看到村里的一些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没有保障,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无法得到及时照料。有的子女想尽孝心,但又无法放弃工作。敬老爱老的善心燃起了他自办养老院的念头。为此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他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考察100多家养老院,到有关部门咨询了解养老服务业的政策规定,多方筹措资金,于2012年5月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32亩、床位200张的养老院,也是全县最大的一家民办养老院。在他的带领下,妻子杨忠翠、2个儿子及儿媳也全部投身到养老事业中。

创办全市第一家医养结合机构——汤池卫生院九九老年公寓院区

钱业存的养老院位于舒城县山区乡镇,经过几年的运营,他发现山区老人就医极其困难,便萌发了与医院合作将医院搬进公寓的想法。汤池镇党委、政府得知后,积极帮助协调,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一种互惠共生机制——钱业存对养老院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护理院场所并免费提供给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安排15名医护人员24小时坐班,每日早晨免费为养老院提供巡护服务,老人有需求时随叫随到,对患病老人康复治疗合理收费。2018年4月,投入100万,占地1400平米,拥有1个门诊室、1个化验室、18间病房、40个床位医养结合养老院正式建成运营。

九九老年公寓距县城33公里、车程40分钟,重症老人转诊县医院救治存在隐患。为此,钱业存自费购置一辆简易救护车,为重症老人转诊救治免费直送县医院,极大地缩减了救治时间。由于措施得当,截至目前,已有5例重症转诊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有一种幸福——居家养老、服务上门

“感谢你们上门给我提供服务。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有些家务干不了。多亏政府提供养老服务,让我在家中也能安享晚年。”汤池镇方畈村小岗组64岁老人朱学义,对居家养老服务赞不绝口。

为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2018年11月,舒城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作为首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机构,钱业存的服务团队为汤池镇840名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每月服务人员上门提供理发、保洁、修缮、精神慰藉等服务,每次不少于3个小时。

“为保证服务质量,我们投资35万元建立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总枢纽、呼叫总台和智慧外勤系统,对老人数据进行录入、审核、跟踪,实时监管服务人员,接收服务反馈。所有数据后台备存,随时接受社会监督。”钱业存自豪地说。

目前,钱业存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已发展到桃溪镇、城关镇,覆盖近1000名困难老人。

“作为本土的养老社会机构,我们用真心真情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我们的想法是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在外打工子女购买我们的服务。”钱业存说“目前的问题是,在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中外地的一些大机构对本土机构形成挤压,不利于初创期和中小型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

公建民营——承接敬老院的新尝试

公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运作效率不高、功能错位、设施设备落实、服务质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公建民营改革是破解上述问题有效途径,也是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主要趋势。2017年以来,舒城县着力推动公建民营改革,目前已有6家公办养老机构成功转型。

2019年10月,钱业存通过招投标承接汤池镇3所敬老院,先后投入400万元进行改造提升,招聘11名专业护理员、管理员,为77名农村特困人员提供更优服务。

“我们专门建立了一支监督管理队伍,由院长和3名院民组成,每天对食品采购价格进行监督,签字认可后才能出账。根据前两个季度运营显示,每名老人每月670元财政补助只用了600元,剩余70元作为老人零花钱进行发放。”钱业存仔细算了一笔账,“在保障服务质量上,我们着力提高护理人员工作,在县财政补贴1150元/月、乡镇补贴450元/月的基础上,我们将工资提到1900-2100元/月,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钱业存的成功不是偶然,一是他具有敢于再次创业的决心和从事慈善事业的爱心,作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具备的视野和经验是他成功的基础;二是他具有凭借优质服务换取口碑的良心,以责任心、爱心、恒心探索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途径;三是得益于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红利,有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奠定了他养老事业的基础。

(二)失能半失能人员的“幸福院”

百神庙镇厚德护理院是舒城县第一家专为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护理院。护理院自2018年建成运营以来,共护理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295人次。目前,厚德护理院已成为舒城县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的一张名片

说起创办厚德护理院,创始人侯家增感慨万千。

在创办厚德护理院之前,老侯是六安市第一家老年公寓——仁和老年公寓的创始人。

1995年,正当壮年的老侯带着妻子和孩子在东北做生意。老侯为人精明而厚道,有想法,肯干事,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有了一定的积累。正准要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老侯二话没话就坐上了回家的飞机,毕竟父亲才是最重要的。

到家后,经医生诊治,父亲的病情渐渐有所好转。这时候老侯又想出去了,毕竟待在家里不是办法,妻子和孩子还在东北。但父亲平时孤独一人,得病后平时的生活又需要他人照顾。当时,舒城县还没有一家养老机构,老年人都居家养老,社会上还没有形成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思想观念。老侯常年在东北生活,对那里的情况比较了解。他知道在东北,老年公寓很普遍。他当时就想“要是舒城也有一家老年公寓就好了”。有了这个想法,老侯就想“为什么自己不创办一家老年公寓呢?”这几年做生意,手头上攒了些钱,在家创办一所老年公寓,一来在家工作能够服侍父亲,二来也可以为家乡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养老选择。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老侯心头。后来,偶然一个机会,老侯得知舒城县委、县政府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老年公寓能够借助这个机遇创办起来。

这么好的机遇出现在眼前,老侯当然不想错过。跟妻子一说,当下就在为创办老年寓的事奔波起来。从拿地、作规划、开工建设,到正式对外开放营业,仁和老年公寓历时近3年才正式接收老年人入住。在这期间,虽然有很多困难,但老侯一直坚定一个信念“自己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意义的事,困难只是暂时的,明天一定会很好”。也就是在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持下,老侯和妻子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年公寓的运营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仁和老年公寓在老侯和妻子的苦心经营下,由最初的6个人入住,到最高峰时已有302位老人在此安养晚年。

付出终于得到回报,老侯心里感到很坦然。仁和公寓的成功也给了老侯莫大的信心。他寻思着怎样扩大公寓规模。

2017年,百神庙镇党委书记王申勇突然来找老侯。老侯是百神庙人,家乡的父母官来找自己,老侯就和王书记聊了起来。原来,百神庙有两家公办敬老院,一家在正常运营,还有一家荒废闲置了。王书记感觉到好好的一所敬老院就这么荒废闲置着,实在太可惜。看到老侯把仁和老年公寓办得这么风声水起,就想请老侯到百神庙办一家老年公寓,把这荒废的敬老院利用起来。老侯听了之后,当时就来了兴趣,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两人一拍即合,老侯同意把这经久不用的敬老院以租赁的方式承接过了,再办一个老年公寓。

就在这时,舒城县民政局局长汤安和也找到老侯,给老侯送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原来,汤局长在主持全县民政工作后,对农村养老工作非常上心,隔三差五就到下面调研,了解县里的农村老年养老问题。在调研过程,汤局长发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舒城县的农村养老形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各个乡镇都建设了公办敬老院,还引进了几家民办养老机构,能够有效地满足全县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但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员的护理问题还没有办法解决。公办敬老院管理能够自理老年人还可以,但是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往往束手无策,相应的配套、护理等服务都跟不上。为此,汤局长就寻思着,能否建一所专业的养护机构,专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这样,一来可以释放普通敬老院的压力,二来可以加强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管理,为他们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服务。有了这个想法,汤局长马上就想到老侯。于是才有了两人这次的交流。

汤局长的想法给老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把仁和老年公寓作为普通的养老机,把百神庙镇敬老院转办为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提供专业护理的护理院。这样即扩大了经营规模,也解决了前期仁和老年公寓管理不便等问题。老侯当即表示,有想法、马上干。就这样,厚德护理院诞生了。

2018年1月8日,厚德护理院正式运营,首批18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入住。

2019年1月8日,厚德护理院入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达160人。

现在,173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正在厚德护理院感受“保姆化”的专业服务。

厚德护理院的成功得益于政社联合。厚德护理院设计之初就坚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运营思路。舒城 县委、县政府针对失能半失能人员养护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护理院从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在省补助的基础上,给予3000/床位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并按实际入住人数给予不低于200/人/月的运营补贴。

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为老侯运营管理护理院卸下了负担,也让老侯可以全身心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强护理院管理、优化护理院服务上。

厚德护理院是在敬老院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结合护理院日常工作需求,建成了完备的养老护理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住、吃、娱、医四大功能区。

住即护理区:配有护理专用床、电视、热水器、空调、独立卫生及淋浴房间等设施。

吃即食堂区:护理院统一就餐时间,实行分餐、送餐制,对于无法自行进餐者,由护工负责喂食。

娱即娱乐健身区:护理院配备有广播系统、阅览室和怀旧室、文化健身广场及残疾人之家,鼓励老人加强健身和康复锻炼。定期为老人们邀请民间剧团演出、播放露天电影,多角度满足入住老人的娱乐需求。

医即医疗区:配有医疗室,由专职医生值班,做到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确保“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保障”。

除了区划明晰、设备完备之外,护理院还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服务流程和制度。主要体现在:规范入住程序,加强健康评估、卫生管理、安保巡查和人员管护。护理院实行护理员24小时陪护制度,与老人同吃同住同生活,同时将老人房间和护理员房间联通,打通隔墙,拉近距离,第一时间保障每位老人服务需求。

厚德护理院完善的设备、精细的服务,获得了群众、社会广泛的认可,形成独具特色的“厚德模式”。

家住舒城县河棚镇的方志国老人,是农村特困人员,老人前期因胃癌做手术后,医生嘱咐要少吃多餐。老人家中无儿无女,平常自理难以遵照医生嘱咐进餐。2018年11月,所在村村干部将老人送入厚德护理院。入院后,护理院对其健康情况进行了评估,安排护理人员24小时陪伴在其身边。护理人员遵循医生嘱咐,每两小时喂老人一次食物。半年后,老人身体逐渐恢复,不但能行走,还经常主动参加院内活动。本身也是老党员的方志国老人,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带头为灾区捐款。老人常说,“现在的生活都是党带给我的,感谢党。”

有人问老侯,做老年人养护是一件烦心事,你是怎么做得这么好的?老侯听后,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做养老工作,就是始终坚持‘家’的理念,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来到我们这里的老人,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宗旨。”

厚德护理院的成功实施解决了舒城县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难题,给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带来了福音。“我们要把‘厚德模式’在全县推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努力解决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难题,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舒城县民政局局长汤安和介绍,目前,舒城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县内西南山区的汤池镇又规划建设了面向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的“尚德护理院”。两所护理院将增加舒城县的农村养老资源供给,有效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养护需求。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舒城县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途径,织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民生保障网,健全集中供养和居家自养两种模式,做优居家上门、机构养老、专业护理三种服务,强化对农村特困人员养老兜底保障。

(一)织密一张保障网

舒城县抢抓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机遇,编密织牢民生基本保障网,筑牢农村特困人员保障基础。

一是聚焦先行救助,全面推行“救急难”。在全县建立397个村级“救急难”互助社,注入“救急难”资金总额达3151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2188万元、社会捐赠963万元。启动救急程序后,村级可给予1000元临时救助,乡镇可给予2000元临时救助,救急资金最快2小时内到位。

二是聚焦简政放权,下放低保审批权限。将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建立“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责任制。审批关口前移,乡镇承担受理及审核审批主体责任,对急需救助对象启动简易程序。县民政局实行审核备案,承担监管责任,按一定比例抽查检查,及时纠偏。审批权限下放以来,全县共核退低保(特困供养人员)3488户5450人,新增2840户3614人,群众满意率100%。

三是聚焦队伍建设,激发村中心组长工作活力。村级中心组长是政府管理的神经末梢,是离群众最近的人。发挥村级中心组长在宣传政策、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给予人文关怀、基层治理等方面作用。对全县8000个村民组进行整合,拟建5800个中心组。按照“奉公守法、身体健康、熟悉民情、办事公道、热心公益、常年在家”要求,选配中心组长,建立“误工补贴+绩效奖励”,将原来每人每年200元增至1200元,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村民组长调配到位后,全县从事社会救助专兼职人员从目前不到500人增加至4800人,服务范围从原先每人服务约2000人降至约160人。村中心组长的参与拉近了困难人员与救急的距离,让困难群众能够更好更及时的享受到救助。

(二)推行两种养老模式

舒城县农村特困人员较多,平均每个村约有25个特困人员。为此,舒城县委、县政府根据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需求,按照民政部和省市有关要求,对全县农村特困人员根据“6个能”指标(能自主吃饭、能自主穿衣、能自主上下床、能自主如厕、能室内自主行走、能自主洗澡)开展全面失能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按照“科学评估、入住自愿、机构方便、保障到位”的原则,为农村特困人员提供两种养老模式。

一是居家自养。对评估全部达标、生活能够自理的特困人员,鼓励他们居家自养。对这类群体主要采取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住房、强化监护责任、上门居家服务等措施进行照料(“两保障、一强化、一服务”):

保障基本生活。每人每月600元基本生活费确保安全到户,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保障安全住房。对居家自养特困人员住房安全进行评估,进行危房改造,确保60平方米住房需求

强化监护责任。发挥村民中心组长作用,每月2次定期走访;发挥自助互助服务作用,组织农村留守妇女、低龄健康老人对居家自养特困人员开展群体照护、日常照护;落实监护责任,全县3512个村民中心组长、与居家自养老人签订监护责任书,确保不出现一例极端事件。

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组织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清洗衣被、清扫卫生、测量血压等服务。

二是集中供养。集中供养是将两类人员集中到乡镇敬老院、护理院等养老机构集中养老。主要针对两类特困人员,一类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一类是生活能够自理但愿意离家生活、距乡镇敬老院较近的特困人员。其中第一类人员主要送到乡镇护理院,由专业护理队伍为他们提供保姆式养护服务;第二类人员主要送到乡镇敬老院,由乡镇敬老院进行管理、养护。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就做好全县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养护工作先后出台了《舒城县农村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护理工作方案》《舒城县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工作保障等方面加强养护指导。

做好集中供养关键在于加强养老场所建设、管理,优化集中供养服务,确保两类人员能集中、可养护。

一方面是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管理。2009年以来,县财政先后投入1.2亿元用于公办敬老院建设和设施改造,新建、改扩建公办敬老院35所,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2所敬老院。2017年以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20所敬老院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增加功能室设置,优化室内设备配置,不断提升公办敬老院基础设施和供养水平。

另一方面是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主要做法是:引导社会力量对闲置厂房、学校、村委员会办公室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改造,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政府积极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问题,出台奖补政策,让社会力量安心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具体奖补政策为:对新建、改扩建的民办养老机构分别给予3000元/床位、2000元/床位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租房运营连续5年的给予300元/床位/年的补贴,日常运营补贴标准不低于200元/人/月。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模式,通过政府提供硬件设施,让社会力量“轻资本”运营,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服务质量提升中。

目前,全县共设立养老机构43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5所(含已转型公建民营6所),民办养老机构8所;可提供床位6750个,其中公办3764个(公建民营163个,民办2366个。

(三)做优三种服务

一是做优居家上门服务。2018年以来,为满足居家自养特困人员生活需求,舒城县委、县政府先后在汤池镇、百神庙镇、桃溪镇等3个乡镇开展居家上门服务试点。具体做法是:

服务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收入老人、孤儿、烈属、老年烈士子女、贫困户中的失能人员等6类人员。

服务内容:理发、清洗衣被、清扫卫生、谈心谈话、测量血压等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服务。

运作方式:

1)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专业机构承接服务,按每人每月60元标准提供政府养老补助服务。

2)智能化管理。县级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乡镇建立居家服务信息平台,形成“1+N”智能化服务管理模式。指导服务机构成立专业服务团队,搭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通过总枢纽、呼叫总台和智慧外勤系统,对老人数据进行录入、审核、跟踪,实时监管服务人员,接收服务反馈,促进老人与服务机构、管理人员信息沟通。

3)多元化监管。县乡两级每季度按50%比例对服务情况进行抽检,村级不定时入户对服务质量进行跟踪和监督,服务机构实行上门服务全程录像,确保服务行为规范和服务质量。

居家上门服务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为4093名特困群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30996次,社会反响良好。

二是做优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是指由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入住特困人员提供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服务。我县自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以来,坚持把规范养老机日常管理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

目前全县共接受机构养老特困人员1270,其中公办敬老院接收1270公建民营292)。全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442人,入住护理院292人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日常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乡镇分管领导及民政业务主管部门定期对各院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评。成立院机构管理委员会,监督院内财务、物品采购,监督及民主测评。

2)加强后勤管理。一方面是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人管理,所有资金收入由县财政直接笔审批原拨付乡镇支则。另一方面是加强伙食管理,逐日登记给养采购和消耗,坚持每日公开食谱,做到荤素搭配、及时留样。

3)加强安全管理。安全工作无小事。各养老机构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是第一责任人。完善安全工作相关制度,建立健《院民出入院管理流程》《安全值班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制度。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解、安全宣传视频放映、消防部门针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院民开展的消防设备和疏散转移等各类消防应急演练等系列安全教育活动。

三是做优专业护理服务。针对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具体做法有:

1)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建设集中供养护理院,确保失能半失能农村特困人员“住有所居”。

2)制定引导支持政策,从奖励、运营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护理院的支持力度。如制定了《农村特困失能人员集中护理工作方案》;提高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标准,对为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的,按照收住对象失能失智的轻、中、重度程度,运营补贴分别上浮50%、100%、200%。将入住护理机构特困对象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3)提高护理院硬件设施水平,规范护理院运营流程和管理制度。

4)加强对护理院日常运营监管,确保不出现极端事件。

5)开展养老服务人员争先评优活动,提高参与养老事业积极性和荣誉感。

6)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老带新”、实践锻炼、专业护理培训等方式,提升护理院养护人员技能素质。

四、启示与思考

 “一网二养三服务”养老模式推行以来,有效解决了全县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难题。

(一)实现了农村特困人员“应养尽养”,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依托全县43家公办、民办养护机构的6750张床位,完全满足全县1270人集中供养人员床位需求;对居家自养农村特困人员,创新居家上门服务举措,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无人管、无人问、无人帮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全县农村特困人员“应养尽养”。

(二)构建了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农村养老工作格局,解决了“老无所依”的问题。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家庭助力的“三位一体”养老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了政府、社会、家庭等三方力量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助推全县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三)搭建了农村特困老人安享晚年的平台,解决了“老无所乐”的问题。从工作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为农村特困人员安享晚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让农村特困人员在“一网二养三服务”模式下能够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生活开心。

农村特困人员养老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乡村治理的难点。要做好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文章,需要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上下功夫。

(一)坚持政府主导,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强化民政与发改、国土、规划、财政、卫计、人社、公安、质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长效机制。如在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科学预留养老用地,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为后续发展养老事业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加强财政支持。优化财政供给方式,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对农村养老服务尤其是特困人员供养予以重点倾斜;创新财政性资金补贴方式,逐步实现“补床头”与“补人头”相衔接、补助标准与评估结果相衔接、机构服务补贴与居家服务补贴相衔接;重点扶持和推进养老机构规模化、品牌化、智慧化发展。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养老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提高养老从业人员待遇,落实养老护理岗位从业服人员奖补政策,努力调动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考核监督。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监查督导,及时发现和分析在农村特困人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革中的问题,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养老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社会参与,做到“三个撬动”

一是撬动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年轻人志愿者2类群体从事养老服务。舒城县有26万在外务工人员,其中成功人士并想返乡创业不在少数,吸引这类群体返乡参与农村养老事业具备极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适当引入志愿者服务机制,畅通志愿服务渠道,让社会上更多年轻志愿者参与农村养老队伍。二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针对农村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落后、运营经费缺乏、管理服务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公建民营”改革,将所有特困供养机构统筹打包为一个整体项目,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专业的社会运营方,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管理。三是撬动“熟人社会”互助养老。加快居村联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抱团养老等“熟人社会”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与推广,解决过多依赖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的问题,凝聚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社会力量。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