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社会救助2021年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22-01-12 10:17 信息来源:舒城县民政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2021年以来,舒城县民政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履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治责任,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切实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兜牢保障民生“安全网”,奋力推进全县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探索并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制度体系20188月,民政部决定在全国35个县(市、区)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作为安徽省唯一试点县,舒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打造统筹衔接、政社互补、高效便捷、兜底有力的多层次救助“新格局”,聚焦先行救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队伍建设,创新工作举措,先后完成了404个村级(含乡镇街道)“救急难”互助社建设,社会救助“物质+服务”试点和全县村级中心组长选举,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审批权限下放,构建起城乡一体、权责清晰、相互衔接、运作规范的社会救助大体系,被省市作为“舒城经验”在六安市进行试点扩面,进而在全省推广。我县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于202010月底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省民政厅《关于舒城县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评估验收的函》指出:我县低保、特困供养审批权下放工作为全省低保改革树立了典范,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出民政力量。

二、强化城乡低保兜底保障作用。截止202112月,我县现有农村低保2333431944人,低保覆盖率为3.9%1-12月发放农村低保金16504.2万元,年初以来人均补差水平436元。现有城镇低保47217236人,低保覆盖率为3.7%1-12月发放城镇低保金4554.5万元,年初以来人均补差水平511元。所有资金按月打卡发放。适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对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认真执行“低保渐退”政策。

为有效提高社会救助时效性和精准度,实现审批和监督职能分离,扎实推进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工作。一是优化审批流程。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态调整、公平公开的原则,逐步将低保、特困供养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使“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对重灾、重病等急需救助的对象,按照先受理后评议简易程序,由群众申请、中心组长签字盖章,到中心组评议,做到“便民、利民、惠民”。二是完善信息管理。全面应用并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救急难”网上受理、审核、审批,并及时、准确地更新数据和维护系统运行。全面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成员近亲属获得低保备案制度,档案单独归类备查。对已审批的低保对象,在村(居)委会公示栏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进行长期公示,同时注意保护低保对象的个人隐私。三是巩固深化专项治理成果。持续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聚焦“脱保”“漏保”等开展清理排查。紧盯政策落实“一刀切”等漠视侵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畅通拓宽群众信访举报渠道,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低保审批程序繁琐、相关信息数据调整不及时、救助政策落实不全面等问题,严厉加以整治,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持续改进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今年以来,共新增低保象27764147人,退出低保21553948人。

三、全面落实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在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上,严格特困供养对象申核审批程序,强化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截止202112月,我县共有特困供养对象9581人,其中,农村特困供养人员9435人,城镇特困供养人员146人。集中供养1220人,分散供养8361人。农村特困供养857//人,城市特困供供养1032//人,1-12月发放特困供养资金9098.3万元,切实保障了我县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权益。积极落实“特困救助供养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政策,目前全县18周岁以下的特困人员有12人。

为满足农村贫困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201811月在汤池镇探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60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2019年将试点范围拓展到汤池、百神庙、桃溪三个乡镇,服务人群扩大至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烈属、老年烈士子女、60周岁以上的低保户和贫困户中的失能人员等六类人群,并针对不同需求设置救助内容和救助方式,丰富救助内涵,注重救助质量。202010月,将社会治理示范乡镇杭埠、干汊河、棠树乡纳入工作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为6579位困难群众开展居家养老服务70488次,社会反响良好。

四、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作用在乡镇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并作进一步的规范。落实了先行救助备案手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和存在致贫、返贫风险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今年7月已拨付临时救助资金202万元,受惠群众1361人。同时,全县发放临时救助备用金77万元。12月,又下拨临时救助资金400万元。

五、聚焦先行救助,开展“救急难”工作向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或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第一时间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使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和关爱。村级“救急难”以小额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为辅,对本村范围内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的兜底保障。开展以来,共救助群众13927人次,救助金额1475.4万元,其中2021年以来全县共救助5096人次,救助金额达568.6万元。

六、积极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前期已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合肥金典市场调查咨询公司和舒城华文培训学校两家机构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对全县22个乡镇、开发区约2500户进行核查。目前已完成核查工作,正在进行总结汇总工作。在项目核查工作结束后,第三方组织将提供核查成果和核查评估报告,对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县民政局及时以《民政信息》形式将核查情况通报到各乡镇,重点问题和要求直接以函的形式发给乡镇主要负责人。

七、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为切实解决社会救助应保尽保问题,5月份与县扶贫局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的通知》,通过比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通过各乡镇走访摸排1689人,纳入低保109人,特困人员34人,临时救助112人,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保障范围中。11月份又开展了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比对核查工作,通过比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困难户,各乡镇走访摸排1884人,目前纳入低保76人,特困人员38人,临时救助21人。

八、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根据《安徽省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皖民社救字202178号)和《六安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六民社救20215号),制定了《舒城县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舒民2021200号),低收入人口主要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为做好低收入人口的录入工作,我局积极同县乡村振兴局对接,将乡村振兴局监测人群纳入低收入人群监测范围。目前,根据乡村振兴局的反馈,全县监测人口共有10563220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326949人,边缘易致贫户582179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48472人。

九、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建立完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在原先社会救助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低收入人口、受灾人员、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信息。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综合平台与财政、应急、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系统的对接,打破部门间的信息数据壁垒,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真正实现共联共通共享,推进智慧救助发展,第一时间发现医疗、大病等敏感信息,动态监测预警,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早帮扶,探索主动施救的可能。

 

 

2022110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