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自然资源局 > 乡村振兴 > 工作安排

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3-07-14 14:47 信息来源:舒城县自然资源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2023 年,全县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总要求,以省级乡村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关键性工程,坚决守牢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不断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根据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
(一)强化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发挥产粮大县优势,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围绕多种粮、种好粮大力推进科技强粮、机械强粮行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面积、攻单产、增总产。2023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94 亩,产量 36.5 万吨。发展早稻 4.2 万亩,再生稻 2.5 万亩。推按图索粮,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发展优质专用粮食 80万亩。积极创建麦稻单一品种整乡镇推进和万亩示范片,提升小麦、水稻种植单产和亩均收益。加强对铲苗毁田等破坏粮食生产行为的监管执法。
(二)巩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能繁母猪稳定在 0.47 万头,规模养殖场稳定 55 家。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促一县一业(特)蔬菜产业发展,2023 年蔬菜播种面积达 36.8万亩,产量 68 万吨,实现蔬菜年综合产值 43 亿元。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5000 亩,新改造标准化养殖池塘 600 亩,畜禽绿色健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 79%。加强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储备和调运。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0.3 万亩以上,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3.2 万亩。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深挖冬闲田潜力,扩种油菜 2.4 亩以上。推广林下空地间种、滩涂沙地扩种等模式,扩大花生、芝麻播种面积。落实油茶扩种面积 1 万亩,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 1.5 万亩。
(三)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树牢大食物观,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统筹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全面提升食物供给保障能力。严格规范青贮饲料收贮行为,发展林下特色种养。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新增食(药)用菌 3000 以上,实现年产量 1.65 万吨,产值 1.75 亿元。巩固提升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成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继续推进 22 家畜禽养殖场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提倡健康饮食,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推进仓储设施建设,充实粮油储备。开展市场价格监测,确保粮油保供稳价。持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和品质保障能力,提升储备粮质量,实现地方储备粮质量达标率 100%
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四)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守住 78.09 万亩耕地红线,确保占一补一、进出平。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统筹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和耕地恢复利用工作。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五)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小田变大田建设。2023 度新建高标准农田 5 万亩、提质改造 2 万亩,亩均财政投入不低于 2500 元,确保实现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应提尽提、旱改水应改尽改、新增耕地应增尽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探索小田变大田多种实现形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带动小田变大田改造 4 万亩;结合大托管主体引领等改造 3 万亩,小田变大田累计达 7.5 万亩。聚焦田块合并、坟墓迁移、土地平整、设施配套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将小田变大田纳入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范围,探索建立多位一体综合管护模式,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米项目,新建和改造灌溉站 42 座、塘坝 821座、排涝站 3 座,清淤改造 1-5m³/s 渠道 78 千米。
(六)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落实设施农业政策,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塑料中小棚、连栋薄膜温室、智慧玻璃温室等设施,配套建设全程智能化育苗系统、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设施设备,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 23.1 万亩。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加快鱼菜共生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
(七)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河湖现状的管理,推动薄弱环节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杭埠河安澜绿廊保护示范工程和重点河段防洪治理工程。强化水生态工程治理,实施水土保持项目。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及小型工程规范化改造。健全水利工程管护制度,确保长效良性运行。2023 年,推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1 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1 座。
(八)持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强化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御措施。推进风险普查结果在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中的应用。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绿色防控措施集成应用。持续做好外来物种入侵物种防控管理。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九)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管理网格,持续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工作,兜牢防返贫底线。统筹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集聚发展,落实落细后续扶持政策,巩固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十)精准落实脱贫帮扶政策。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80 个出列村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确保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 60%以上,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齐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庭院经济质量发展。强化财政资金和帮扶项目利益联结机制。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深化四带一自产业帮扶,用好用活就业帮扶政策,吸纳和带动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收。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保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在 4.9 万人以上。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更好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作用。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扩容升级。
(十一)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落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政策。根据监测对象情况,分类实施帮扶举措。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力度,规范推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防范贷款逾期风险。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县域结对帮扶和社会帮扶,实施好万企兴万村”“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百社进百等行动。推深做实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开展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创建。继续做好存量消费帮扶专柜、专馆、专区市场化运营等工作。
四、实施农业关键性工程,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十二)推深做实两强一增行动。以科技强农推动农业产业延链扩面,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培育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点、样板点,2023 年,科技特派员人数稳定420 人左右,巩固提升科技特派团 5 家、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10 家。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全年力争完成 12 个以上农业数字应用场景建设,新建数字农业工厂 2 个。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6 份。持续推进舒城县 2.2 万亩省级常规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机械强农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2023 年新建育秧中心 15个,新建粮食烘干中心 4 个,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2 个,在千人桥镇创建市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乡镇。编制本地化农机装备需求和农机研制清单 1 项,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到 2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4.5%以上,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 50%。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 30 个以上,库容 5000 立方米左右。以拓
渠挖潜推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坚持农民增收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实施四大行动2023 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9.5%以上,增速全市位次靠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常态化组织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行动,2023 年,全县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 0.8 万人左右。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 0.4 万人次以上。加强对农民实际补贴,强化农村居民兜底保障,适时调整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农村困难残疾人补贴、城乡居民养老金等标准。建立适用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按照不低于项目财政资金的 10%发放劳务报酬。
(十三)持续推进“138+N”工程。推进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 15 家,农民合作社新增 60 个,家庭农场新增 300 家,500 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至 21 家。围绕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分类分级农村能人培训,培训带头人 800 人次以上。支持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市场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加快发展蔬菜、茶叶、油茶、畜禽等特色产业。推进高产密植茶园种植、低产茶园改2.5 万亩以上,累计改造 5.8 万亩以上,新建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 1 个。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重点培育预制菜、休闲零食、净菜加工配送等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发展。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 18 亿元。2023 年全县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率达 60%300 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40%着力打造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油茶四大产业集群,实现综合产值达 118.7 亿元。
(十四)深入实施“6969”工程。加大桃溪三园建设力度(安徽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
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园区优质粮油、绿色蔬菜、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发展,年综合产值达 60 亿元,园区内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例达 80%以上,平均亩均效益突破 1.5 万元。深入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稳步提升现有 21个千亩连片、万亩集聚规模高效种养基地建设标准,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2 个。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对接引导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入驻园区,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100 家左右。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县级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86 家,重点培育夏星公司成为全县首家 10 亿元企业,新增 1-2 5 亿元企业、3-5
家亿元企业,新纳统入规农产品加工企业 6 家左右。园区新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 2 个,全年产值力争达到 95 亿元。
(十五)加快培育县域富民新业态。鼓励通过电商+”“+”等渠道,融合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立足桃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等产业主体入驻,促进产业园深加工、民宿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民宿发展“1289”工程,建设一批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旅游风景道及后备箱工程基地,2023 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营业收入超 39.2 亿元,新培育 10 精品民宿,对 40 个乡村旅游点实施双微改造提升。实施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通过互联网销售消费帮扶产品,2023 年,新培育农村产品网销额超千万元电商经营主体 1家,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 17.69 亿元。支持服务业向农村地区发展,加大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
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健全县乡村配送体系,稳定运营 12 个左右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十六)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工程,新增绿色有机认证产品 10 个,绿色有机地标产品累计 135 个以上,绿色食品续展率 90%以上、有机再认证率 85%以上。新申报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产品 1 个。新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2 个。培优做强舒城小兰花等区域公共品牌,创建 10 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至 95%83%,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提升至 85%80%。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对土壤污染严重、可利用水资源匮乏等不宜连续耕作的农田探索休耕。完善耕地、林地、湿地、水生生物等生态补偿政策。抓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水域专项执法、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行政执法行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完成人工造林 1 万亩,退化林修复 2.71 亩,封山育林 3.4 万亩,森林抚育 4 万亩。组织开展省级绿色能源示范小镇创建。积极争创生态振兴试点乡村。
(十七)狠抓绿色食品双招双引重点聚焦长三角地区,围绕产业一体化发展,以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依托,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TOP100 开展精准招商,以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把开展双招双引作为第一要务,以密切走访企业为联结核心,以提升为企服务能力为根本,借助农业展会、合作交流和专家论坛等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签约落户,加速人才集聚,扎实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和项目招引。2023 年,全县力争招引绿色食品加工领域项目 8 个,招引农产品加工头部企业不少于 1 家,全县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 196 亿元。
(十八)重点推进与上海对口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市对口合作等重大机遇,推进向长三角销售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积极引入上海市工商资本和企业参与区域优势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桃溪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打造蔬菜全产业链发展中心;以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中心;以舒茶镇石塘村为依托,打造茶产业叶一二三产融合综合发展中心。推进优质农产品进上海,开展舒城的农特产品与上海产销对接,鼓励引导市场主11 体建设舒城农产品在沪销售窗口 3 个以上,推荐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百县百品消费帮扶名录,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上海农交会,2023 年面向长三角农产品销售额增幅达 15%以上。促进农
业科技合作,重点加强桃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和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种苗培育、新品种展示等试验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数字应用场景示范点,推进全县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五、纵深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十九)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在明确村庄分类和布局的基础上,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应编尽编,完成 206 个村庄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等原则,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业发展用地总量、布局、用途、强度,严格执行撤并类村庄认定标准,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人才支撑,研究细化村庄规划实施管理措施,规范规划管理。
(二十)统筹推进农村双基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公路提标升级,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联网路、危桥加固改造等农村公路项目,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 206.45 公里大中修、预防性养护工程,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 114 条路 71.38公里、危桥改造 5 座。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6 处,完成维修养护任务137 处,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7.4%。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 3.3 千伏安。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延伸扩面。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完成 95 户农村危房改造。持续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2023 年新建村卫生室 4 所,推行中心村卫生室院派院管,提升中心村卫生室诊治能力,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及在村卫生室就诊率。加强基层医保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医保一站式
结算,完善乡村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提高参保群众医保服务可及性。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2023 年底全县覆盖率达到40%
(二十一)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制推进,2023 年高质量实施农村 9000户改厕。全面完成年度 6 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和 10 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 4 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第三方运营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98%。以两整一改行动为抓手,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完成 5 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做好 202320 个省级中心村主体工程建设,新建 150 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创建森林城镇 12 个。
六、持续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群众幸福获得感
(二十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创争行动,2023 年创建明星”20 个、示范乡(镇)”2 个。持续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全面建强村级组织,开展第二批选派乡村振兴专员工作,选优配强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2023 年,村干部队三个一配备率达到 80%。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试点。持续推进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深化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务平台建设,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协作区作用,加强对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将贯彻落实三农重大政策措施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审计监督、巡视巡察内容,将巡察向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延伸。深入开展村级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惠农财政补贴和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使用等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二十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集市、文明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示范创建,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集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在深入推进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持续开展五个一百群众性主题文艺活动,办好送戏进万村、乡村村晚、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发挥约四会、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动建设共话舒心事平台建设,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全面巩固乡村治理省级试点创建成果,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挖掘特色亮点,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治理等乡村治理好经验好方法。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舒城庆祝活动。
(二十四)推动平安乡村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实现党建引领信用村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无越级访乡镇创建推广无事找书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抓好承包地、宅基地两地矛盾纠纷化解。整合一站三中心力量,推动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运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开展农村普法活动,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确保一半以上的村(居)配备不少于 1 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电信诈骗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协调推动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和老人儿童防护。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七、探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二十五)重点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机结合,大力推广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服务主体+农户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开展全程托管,争取实现乡镇农业生大托管试点全覆盖。2023 年,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 350 个,大托管服务面积 8 万亩,开展社会化服务总面积达 11.3 万亩。在稳定推广耕种管防收等生产环节托管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农业全产业链托管服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兼顾多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共享大托管服务带动规模经营产生的红利。
(二十六)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激活乡村发展沉睡资源。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申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探索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措施。梯次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工作。
(二十七)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在职责权限、资产划分、财务管理、议事决策等方面逐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独立运营。加强确权到村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全面开展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做好集体成员身份管理,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资产收益权权能,探索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形式,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五个一批提升工程,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庭院经济、休闲观光、餐饮民宿、健康养生、农耕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2023 年,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占比稳定在 93%,开展集体经济收入分红的村达到 120 个、占比 30左右,集体经济强村比重不低于 20%,强村收益分红率 100%
八、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二十八)加大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统筹资金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3 年达到 9.6%以上。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涉农贷款平稳增长,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水平。针对种业、农机具等重点领域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二十九)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持续推进墩苗育才计划深入实施鸿雁回归工程,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定向培养计划。2023 年,培育高素质农民 500 人,培训优秀电商人才。培养农村社工专业人才,力争实现三分之二的村民小组法律明白全覆盖。继续实施三支一扶招聘计划。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实施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深入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继续做好免费定向培养三年制高职医学生培养等工作,乡村医生岗位培训 729 人次,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医进修人数 100 人次。
(三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紧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政策机遇,统筹布局施策,积极争取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积极创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网、物流等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三十一)压紧压实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的要求,健全乡村振兴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制度,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五大振兴工作专班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运行机制;县委农办要做好决策参谋、政策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乡村振兴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尽责;各乡镇(开发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乡村振兴工作上,主动谋划,紧抓不放,要在全县形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持续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优先提拔使用三农工作中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干部。
(三十二)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继续坚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月调度季观摩年考核机制,围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创建任务,对三农工作的重大政策落实和重点项目推进全面督查调度,实行重点工作任务闭环式、清单化管理。推行农业赶超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激励先进,对工作滞后、履职不力的县直单位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三十三)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考核鉴定机制。各地各部门每年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开展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情况开展年度鉴定,将落实四个优、实施绿色振兴关键性工程、两强一增行动衔等重点工作接纳入考核内容,对考核排名靠前的乡镇予以激励,对考核排名靠后的进行通报批评,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问责追责等方面强化考核考评结果运用。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