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总结

舒城县2019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1-09 15:22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舒城县2019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重大动物疫情和严重旱情的不利影响,主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双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势头。

一、有关指标完成情况

(一)粮食生产方面。2019年我县粮食种植面积96万亩,总产43.8万吨,增幅0.6%,产值10.9亿元,较上年增加0.6%。其中水稻面积70万亩,优质水稻30亩。

(二)蔬菜产业。全县蔬菜年播种面积31.5万亩(含水生蔬菜),总产量52.8万吨,一产产值12.8亿元。2019年度,舒城县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项目新建设施供肥蔬菜基地260亩,实现年新增供肥蔬菜产品1000多吨。

(三)茶叶产业。全县现有茶园9.8万亩,可采茶园8.0万亩,年产干茶3200吨(名优茶1300吨),一产产值4.3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2亿元人民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2200元,较2018年增加200元。

(四)水果和中药材产业。水果面积9.2万亩、总产1.8万吨,同比面积增长10.2%、总产增加6.0%,全年水果产值1.9亿元。中药材面积0.7万亩、产量0.6万吨,同比面积增长34.2%、产量增加21.5%,全年中药材实现产值1亿元。

(五)养殖业方面。舒城县现有可养殖水面14万亩,其中7.2万亩万佛湖是安徽省第一个库区大水面有机鱼养殖基地,万佛湖有机鱼畅销全国。全县生猪饲养了28.3万头,家禽饲养量2238万只,肉类总产4.7万吨,蛋类总产2.1万吨,水产品产量3.7万吨。

(六)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我县拥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7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有65家。全县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871家,新增53家;家庭农场729家,新增109家。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2018年农发高标准农田项目扫尾工作。2018年我县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有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2856万元,治理面积2.77万亩,涉及阙店乡、高峰乡、柏林乡、城关镇、千人桥镇等5个乡镇。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完成项目施工任务,5月份完成县级自验,8月份项目全部顺利通过市级验收。二是扎实推进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9年建设任务4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3200亩),项目总投资6121.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064万元,自筹资金57.5万元,项目涉及柏林乡、张母桥镇、城关镇、五显镇、舒茶镇、阙店乡、汤池镇和干汊河镇等8个乡镇。按照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连片,规模建设”要求,建设柏林乡、张母桥镇等6个5000亩以上示范片,同时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理念,结合我县优势产业发展,安排实施2个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目前8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三是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2019年我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任务2.5万亩,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99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4万元,安排千人桥镇、桃溪镇、城关镇、柏林乡实施。目前4个乡镇的项目实施方案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县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批复,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二)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坚持质量兴农,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组织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全面完成5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按照“六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统一入库)原则,采取“五结合”(结合脱贫攻坚、结合土地复垦整理、结合耕地质量提升、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思路,优先在已划定的“两区”内推进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调优种植结构,建立完善一批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轮作生产技术模式。对圩畈区50万亩优质水稻发展品牌粮食,开展订单生产。开展丘岗区10万亩优质油菜、山库区9万亩名优茶基地建设。三是继续开展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继续打造全省一流展示示范基地,开展了32个水稻品种集中展示和4个水稻品种示范工作。采用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机械插秧、机械施肥、无人机喷药和机械收获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引导农民看禾选种,展示成效明显。四是加大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巩固城镇周边1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加大供肥蔬菜力度,每天供应合肥市500多吨新鲜蔬菜产品,为合肥市蔬菜产品的稳定供给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在晓天、河棚、舒茶、南港、汤池、庐镇、五显、高峰等乡镇建设“双替代”示范茶园5000亩,全县双替代示范茶园总面积达9000亩,示范区实施有机肥、复合肥替代化肥,生物、物理、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控。

(三)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一是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9年公开招聘3名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招募5名农技特聘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共组织科技干部200余人,举办了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业从业者科技水平。全县共确定208名技术指导员联系1230户科技示范户、416户贫困户,广大科技示范户对农技人员指导科技服务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二是落实露地和大棚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稻草覆盖马铃薯栽培示范,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示范、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示范、水稻“稻发蔸”应用示范,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机械化播种示范,小麦品种对比试验、不同播种方式试验示范、不同肥料对比试验,油菜不同品种对比、不同施肥方式示范等。三是抓好全程机械化推广工作。2019年继续以全程机械化为方向,进一步抓好育插秧和秸秆还田机械化两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城关镇、干汊河镇、千人桥镇、杭埠镇等水稻主产区乡镇,依托全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4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片,15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实施5万亩农作物秸秆粉粹还田深翻。开展工厂化育秧、机插秧、机耕、机收、秸秆综合利用、粮食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全年实现机械化种植面积30余万亩,其中机插秧20万亩。

(四)加大动物疫病防控。一是全力以赴防控非洲猪瘟。在县防控非洲猪瘟指挥部的有效指挥下,持续保持Ⅰ级应急响应。购置十多万元防控应急物资,保障防控工作应急之需。紧抓疫情排查不放松,对全县养猪场户1600多户,实行“一日两报”。深入防控一线,以会代训,面以面指导,增强养殖主体的防范意识,着力提升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禁止泔水喂猪,严防餐厨剩余物流入养殖环节。保障5个临时消毒检查站正常运行,对调入生猪及其产品以及运输泔水的车辆进行严格检查,严防风险传入。组织开展全县范围的“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备置消毒药品1080公斤,分发到场到户,对圈舍、无害化处理点、屠宰场等重点地带进行无死角消毒,进一步净化养殖环境。二是统筹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年初制定下发了《强制免疫实施方案》,指导全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全年共计供应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360万ML、猪口蹄疫灭活疫苗12万ML、猪合成肽疫苗7万ML、牛羊口蹄疫灭活疫苗4.5万ML、小反刍兽疫疫苗1.3万头份。组织村级防疫员分组行动,整村推进,集中开展春秋两季突击免疫。全年共计完成免疫接种家禽1200万只(次)、生猪13万头(次)、牛0.8万头(次)、羊1.3万只(次),基本做到了应免尽免。

(五)恢复和发展养殖业生产。一是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和监管常态化”的标准要求,积极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圈舍标准化改造和设备更新。大力发展大型生猪产业集团与养殖场(户)间的代养模式,与温氏公司和正邦公司洽谈,发展40个规模养猪场,满负荷生产年出栏量达到80000头,提高我县生猪自给率。加快流通方式转变,加快屠宰行业提挡升级,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政策,跟进对接,不打折扣,推动政策落地见效。2019年继续由国元保险和人保公司对能繁母猪进行保险,并在此基础上,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全面推进育肥猪政策性保险,由国元保险和人保公司两家承担,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三是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今年在千人桥、桃溪、城关等地发展了3个千亩示范片,200亩以上稻虾种养基地发展达160多个。我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到4.8万亩,龙虾产量3600吨,产值达7000万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新的贡献。

(六)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申报工作。2019年初步认定符合省级龙头企业条件有22家,其中监测企业13家,新上报企业9家。复审市级龙头企业74家。成功推荐舒茶镇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二是搭建平台。相继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了合肥农展、上海农展、湖南和江西等地名优农产品博览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是启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和138+N工作。推荐夏星食品公司新建项目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优势项目。遴选摸排乡镇级带头人47人和村级带头人327人,组织完成第一批的登记对象考核认定工作。四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启动益农社建设工作,以舒城县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过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兰祥园茶业有限公司、邻距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点试点示范推进蔬菜、稻米、茶业、电子商务等产业信息化建设,建成标准站4个,1个县级运营中心正在运筹当中。五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县共获“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企业41家,89个产品,较去年增加6家企业6个产品,分别增长17.1%、7.2%。其中,9家企业11个产品获有机农产品认证,20家企业6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1家企业13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县域公共品牌“舒城小兰花”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万佛湖鳙鱼”地标申报顺利通过部级评审,进入农业部公示阶段。我县舒城县桃溪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获准为 “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华银茶油被评为首批安徽省绿色食品50强企业。

(七)继续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桃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成功创建国家发改委第二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瓜菜新品种符合性鉴定试验成功入选全国五个区域符合性鉴定试验点之一,并长期承担实施。实施并完成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秸秆收储点项目,建成11000平方米秸秆收储厂房,3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投入量化生产。园区内试验示范基地路、渠、电等配套设施工程项目正在积极建过程中。园区内国家、省级瓜菜品种试验示范项目硕果累累。2019年累计展示瓜菜品种689个,参试水稻品种80多个,棉花品种区域试验30多个,玉米品种生产试验24个,全国(南方片)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14个,油菜品种比较试验11个。同时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承担土肥所实施的农业农村部土肥定位试验和国家绿肥研究试验,省农科院作物所弱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水稻秸秆还田壮苗抗逆试验。2019年农科所水稻新品种舒丰粳1号通过省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八)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实施农村厕所、垃圾和污水三大革命。2019年,完成农户改厕11399户,验收并拨付资金,且完成了网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4%;县、乡两级联动,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按照《舒城县县域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要求,共投入8500多万元建设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7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或处于调试阶段,下剩11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开展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村庄规划提升三大行动。以开展“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有序推进,全县共有394个村、29.2万人次参加此项行动,共完成3340条(个)沟塘清淤,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1200吨,清理4820户乱搭乱建,清理废旧广告牌3200余个,清理无功能建筑物3.18万平方米,切实改变了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5%,田间农膜回收率达到80%。编制完成394个村庄规划。三是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9年16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推进,1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创建任务已全部完成。

(九)扎实实施四项民生工程。一是全面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我县承担新型农民培训任务75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450人,专业服务型300人,共分9个专业、15个班。共颁发培训证书750本,培训率为100%,合格率达100%。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全县共建成22个快检室61套快检系统,实现各乡镇种植、养殖产品的快检能力全覆盖,全年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上传省平台任务9380条,上传“安徽省农产品快速检测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检测结果14618余条,占任务155.48%。三是积极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我县任务是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8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6300个,开展自种自养贫困户11500户,均已全面完成。累计建成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基地)80个,涵盖全县所有贫困村;参与带动的经营主体993个、共带动9113个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12670户自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达标。18744户贫困户实施了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到户项目覆盖率达85.5%。四是完成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任务。千人桥镇旺禾村1000亩秸秆还田示范片和棠树乡烽西村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生产点均建设完成。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2019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52.95万吨,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0.5%。

(十)狠抓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今年完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其中2019年完成1000万元。二是及时调整禁养区域。新出台了《舒城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调整)》,并按要求上报了禁养区排查统计表和禁养区排查工作报告。全县重新调整后的禁养区为34个,禁养区面积约360平方公里,比原先缩减265平方公里。三是开展2019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据统计2019年全县化肥施用总量2.38万吨,较2018年2.3834万吨减0.0034万吨,减0.14%,较2012-2014年全县化肥平均量2.4893万吨减0.1093万吨,减4.39%。四是实现农药零增长。按照“高效、低毒、低残留、低用量、低风险”的农药品种和剂型创制要求,减少农药用量20%左右,至2020年农药利用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五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今年新增通过验收养猪场12家、蛋鸡场3家、养羊场1家粪污处理设施,全县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大型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六是推进民主河、朱槽沟河流域畜禽养殖场(户)退养和污染综合治理。县财政安排1500万元用于民主河、朱槽沟养殖污染治理,其中800万元用于污染严重的养殖场退出,700万元用于32家中小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退出工作已完成,治理工作正在推进中。

(十一)做好农业行政审批和执法工作。一是认真落实行政许可办件。全年共受理办件85件,办结85件,其中:农业植物检疫34件、农药经营许可证核发39件、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1件、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6件、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5件,办结率100%;接受群众咨询200多人次。二是扎实开展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对全县21个乡镇的200多个经营门点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城区14家农资生产、批发企业逐户进行逐一排查,对县内1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业生产基地进行现场督查指导,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制假售假、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和安全农业投入品质量。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要求,加大了对重点农资产品质量的抽检力度,共抽取农药样品7个,种子样品6个,检测均为合格产品。三是扎实做好群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资纠纷调处。全年共受理群众农业生产纠纷投诉14起,全部妥善处理。四是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全县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6起,案件全部办结,其中私屠滥宰1起,公路检查站点查获10起,监督检查发现贩运无检疫证明生猪5起,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份,无害化处理生猪18头,共罚款13万元以上。五是继续开展电捕鱼等违法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县渔政站与公安110形成一级联动处置渔政案件,对杭埠河等14条县内河流实施为期半年的禁渔行动(4月1日至9月30日)。全县共出动禁渔宣传车1300多次、发放宣传单10000余份、设立宣传牌172块、开展巡查1125次、摸底排查电捕鱼重点监管人员80人、在110和渔政专线平台受理举报电话80余次。截至目前,今年全县共收缴电捕鱼器13台、判刑3人,没收非法网具37条、清理迷魂阵4处、收缴地笼60多只、收缴木船8艘,罚款4000元、罚金6000元。

(十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全县22个乡镇(开发区)共清理核实总资产15.9亿元,资源性资产集体土地总面积270.08万亩,盘清了全县农村集体资产的家底。全县共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1.4万人。全县398村(含4个街道)共量化经营性资产1.66亿元,建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并颁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证,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21万本。二是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全县入股承接主体数260个,入股总额7571.88万元,村集体分红累计353.31万元,农户分红累计664.1万元。 三是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共计31个,重点项目村14个,指导项目村年度内完成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目标。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2019年全县农民负担计划总额1715万元,比2018年减少167.3万元,同比下降8.89%。五是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利用“新中大”三资软件平台,规范镇、村报账流程,对村级报账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和督查,实行“一季度一通报”,并纳入年度考评,强化“三资”代理力度,保证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六是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启动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数字化工作。对全县24万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共处理42件土地承包经营信访案件,结案42件,结案率100%。

(十三)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一是积极开展惠农政策及“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全年发放各种惠农补贴10681万元,涉及全县33万户,其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7895万元,217977户,棉花目标价格补贴 121万元,涉及 26506户,稻谷补贴2653万元,涉及 85984户。同时开展了针对2017——2018两年所有惠农补贴专项清理整治,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治整改,并通过上级检查验收。二是开展土地流转奖补。2019年,我县土地流转面积37.6万亩,占确权面积44.8%,其中流转面积50亩以上1552 户,500-999亩466户,1000亩以上35 户,流出承包耕地农户达11万户。共发放土地流转奖补资金209.7万元,其中市级奖补资金65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44.7万元。三是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2019年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下达我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83万元,2018年结转资金316.876万元,合计可用资金599.876万元。年内共补贴机具549台,受益农户428户,补贴资金599.8万元。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农机购置补贴违规违纪问题,社会反响良好。

(十四)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大力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8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全部达标,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园区),其中21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村增收(租金或分红)258.2万元,村均3.2万元;带动贫困户1271人务工年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1125户户均分红400元以上。大力扶持17361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项目37907个,平均每户2.2个。全年共发放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奖补资金3280.6万元,给12670户自我发展达标户发放奖补资金1630.2万元,项目年度净收入4280.5万元,户均增收3378元以上。二是大力开展“双包”工作。对于结对帮扶的万佛湖镇沃孜村,共支持帮扶资金4.4万元,物资折合10720元。安排5万元油菜高产示范片项目补助资金和4万元病虫害绿色防控项目补助资金。此外,在芦笋种植、土鸡养殖、产业发展、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增加了贫困村和贫困户收入,提升了扶贫成效。参与结对帮扶干部职工119人,帮扶贫困户275户,目前已脱贫247户,未脱贫28户,2019年第三方评估脱贫18户,剩余10户。帮扶干部职工全面落实了定期到户走访制度,每月都深入结对帮扶贫困户家中,进行帮扶走访,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帮助改善了贫困户居住环境,使每个贫困户家庭基本做到“五净一有一整齐”。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贫困户农业生产技术务指导,帮助联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

(十五)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十四届县委第五轮巡察整改工作。建一套专班负责整改工作,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宗志松同志任组长,牵头负责整改,先后主持召开党委会、推进调度会,做到了整改重大问题逐个抓、关键环节重点抓。持运用“四种形态”,精准问责,整改期间,共谈心谈话26人次,提醒谈话4人,挽回经济损失17054元。二是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局定期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纪委全会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警示案例等。组织局党员干部到县无名革命烈士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局党委书记、局长带头给全体党员同志上了“努力做好四种人,真抓实干一件事”党课,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深化正风肃纪,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局党委狠抓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全面强化党建主体责任,坚持“三会一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履行“一岗双责”。与下属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责任状,对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完整、责任落实的责任体系。四是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工作。先后开展了 “严强转”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等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筑牢了党风廉政防线。

(十六)完成好其它中心工作。一是积极抓好文明创建工作,圆满完成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任务;二是狠抓扫黑除恶工作,积极摸排上报线索,抓好专项整治;三是积极做好城西房屋征迁工作;四是继续开展农业“三场”和能源公司扶持发展和解困工作;五是扎实抓好农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六是坚持抓好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较好地履行了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七是继续抓好综治、信访、关工、老年、妇联和共青团等工作。

三、存在问题和2020年打算

2019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是弱势产业,投入大,收益低,并且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我县农业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农业特色产业种类多、品种齐、面积小,集约化程序低,规模效益不能充分体现;品牌打造不够,全县农产品驰名商标仅有1家,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不够,带动能力不强。机构改革后,机构尚不健全,农业部门面临事多人少局面,农业干部职工整体年龄偏大,知识老化。

2020年打算:

1.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大力实验示范推广优质新品种和新技术,因地制宜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综合种养,提高经济效益。

2.按照“集聚园区,培育龙头,百亿投资,塑造特色”的总要求,加快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

3.继续打造农产品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搭建宣传推广平台,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我县优质农产品。同时实施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品牌化,提高产业附加值。

4.继续抓好四项民生工程,确保在全市争先进位。

5.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6.继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好“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

7.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确保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8.深入持久抓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工作,确保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干好事、不出事,为我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