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农〔2022〕124号
各农综中心:
保护和发展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推进舒城茶产业发展重要内容,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2〕13号)部署要求,为做好2022年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特制定《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落实。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9月20日
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舒城小兰花茶叶是我县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明显,具有浓厚的地域香、品种香、工艺香、文化香、品牌香特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保护和发展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推进我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的重要内容,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皖农绿函〔2022〕576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2年安徽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围绕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工作部署,以发展特色产品、振兴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动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为重点,着力打造“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建立健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作出新贡献。
(二)产业基础
2021年底全县有茶园13.18万亩,可采茶园11.0万亩。年产干茶3600吨(名优茶1400吨),一产产值6.15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8.6亿元。年生产加工茶叶籽1000吨,加工茶叶籽油150吨,茶叶籽油产值1800万元。
基地建设。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6.2万亩,占总面积48%。目前有古尖香、徽庄公司等10个主体12个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6830亩,其中,中绿华夏2家面积2580亩。兰花茶业等8个主体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绿色认证面积4595亩。建设双替代示范茶园1.5万亩,高标准茶园3.75万亩,生态茶园6万亩。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三化”示范创建茶园10处,其中千亩以上连片茶园6处,现代化茶旅体验观光茶园4000亩。
经营主体。现有各类茶叶经营主体283家,其中,龙头企业38家,合作社165家,家庭农场80家。舒城小兰花地标授权使用单位114家。兰花茶业等4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舒茶九一六茶场等10家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兰花有机茶专业社是国家级示范社,南港茶叶专业合作社等10家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启明家庭农场等5家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兰花茶业等5家为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兰花茶业联合体等3家为省级以上茶叶联合体。
茶旅融合。2018年舒城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舒城小兰花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2019年舒城兰花谷被被中农促茶委会认定为全国茶旅融合精品线路,2020年舒茶人民公社黄金旅游线被授予安徽省茶旅融合精品线路,2021年舒茶镇沟二口村被评为首届安徽省美丽茶村、舒茶镇被评为安徽省美丽茶乡。舒茶人民公社茶乡旅游黄金线被评为全国红色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舒茶九一六茶园、古尖香茶叶观光园、河棚茶文化主题公园、万佛山茶文化中心、石关茶谷小院、兰祥园舒城小兰花徽庄茶馆等一批茶旅融合项目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茶树良种。自主选育茶树新品种(系)达5个,其中“舒茶早、山坡绿、谷雨春”通过全国茶树良种审定、鉴定、登记,“特香早”通过省级良种登记,全县已建立茶树良种繁殖苗圃400亩,年出圃良种茶苗4000多万株,在省内外推广种植。2020年建设的九一六大别山茶树种质资源圃200亩,命名为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分中心,收集茶树品种140个,茶树种质资源近1000份。
品牌建设。舒城小兰花2015年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成功注册国家地标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舒城小兰花公用品牌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2021年安徽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同时被评为首批安徽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获“全国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百茶”。舒城小兰花在国内外大型名优茶评比中屡获大奖,先后获100多个奖项。2015年起舒城小兰花连续被指定为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办公用茶,2022年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达15.33亿元人民币。
历史文化。舒城,人杰地灵,涌现了三国名将周瑜、公学始祖文翁、宋画宗师李公鳞、抗日名将孙立人等诸多大家名人。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于1958年9月16日视察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品尝舒城茶叶后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伟大号召。1995年8月20日,温家宝同志视察舒城,极大地推动了舒城茶产业的发展,也增强了舒城人发展茶产业的信心。近年来,舒城相继被有关单位和部门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茶产业生态建设十强县”、“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安徽茶产业十强县”等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典型百县”。
政府重视。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山区实施“绿三角”战略,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积极融入六安茶谷,建设六安茶谷舒城兰花谷100里。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县里成立了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县茶谷建设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茶产业和茶谷建设等工作,先后编制出台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舒城县茶业发展总体规划,《舒城茶谷总体规划》《舒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县农业、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县政府每年举办开茶节和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大型茶叶展示展销活动。近年来,在省、市茶叶发展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预算20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茶产业发展和茶谷建设。2022年县政府成立“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组织领导,推动舒城小兰花茶产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特性保持
独特地域。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域位于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地处北纬31°黄金产茶带上,常年气候温润,保护地域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我国优质绿茶产区,其产地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茶园多处在海拔300~800米的青山环抱、林木葱茏、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的山坡地,有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境内群山起伏、植被丰富,土壤多为花岗岩、砂页岩等风化而成的壤土,PH值在5.5~6.5。适宜茶叶优异品质的形成。
独特生产方式。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方式独特,实行“茶—林—绿肥”复合栽培,茶树丛中保留自然生长的映山红、兰草花等植物。茶树长期与林木、兰草共生,使茶树体内孕育着自然的清花香气成分。茶园实行春中耕,夏浅锄、秋深挖、冬培土,建梯坎、打沙凼。施肥以饼肥等农家肥、有机肥为主。茶农常在茶园种植绿肥、覆盖农作物秸秆等,茶园坚持人工除草,采用粘虫板、诱虫灯等物理防控办法防治虫害。加工工艺独特,舒城小兰花传统制作工艺讲究的是茶把锅炒和木炭火烘焙,故当地又称“把子茶”。两个人在两口并联茶灶的斜锅中,分别以特制的竹丝把完成杀青和做形。
独特品质。舒城小兰花创制于明清年间,属烘青绿茶类历史名茶,安徽十大传统名茶之一。春茶采制时正值漫山兰花竞相吐蕊飘香时节,茶叶吸附花香独具风韵,优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种植模式、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舒城小兰花“兰草色、兰花香、兰花形”的“三兰”典型品质特征。
独特历史文化。舒城产茶历史悠久,是安徽绿茶主要产区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就盛产茶叶,并被列为贡品。舒城以产“舒绿”和“舒城小兰花”而素负盛名,舒绿曾作为中国出口绿茶标准样,舒城小兰花创制于明清年间,属安徽十大传统名茶之一,是用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的正常芽梢经独特工艺精制而成的烘青绿茶。特别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于1958年9月16日视察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并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伟大号召,从起舒城乃至全国茶叶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8月20日,温家宝同志视察舒城,进一步推动了舒城茶产业的发展,也增强了舒城人发展茶产业的信心。
围绕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地域、独特生产方式、独特品质和独特历史文化,强化产品特色挖掘,提高市场辨识度和认可度。
(二)突出系统提升。推进舒城小兰花地标农产品保护“六个一标准”建设工程,即:培优一批地标农产品区域特色品种,选育适制性强、品质优的新品种,加快推广舒茶早、山坡绿、谷雨香、地方优良群体种等特色品种。建设一批地标产品核心生产基地。建立一套舒城小兰花特征品质指标。集成应用一套舒城小兰花全产业链标准。打造舒城小兰花区域特色品牌。健全一套舒城小兰花地标产品质量管控机制。实现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外观特征可展示,产品指标可量化、品质特征可感知。
(三)突出全链条推进。以舒城小兰花地理产品为主线,以种植、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推进舒城小兰花茶产业现代化全产业链标准化,强化产加乐销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按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省级地方标准,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标识,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突出富民增收。加强舒城小兰花地理产品推介宣传和地标产地市场建设,创新产销对接模式,让好产品产得出,更要卖得好。建立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多种经营产业发展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切实分享舒城小兰花地理产品发展带来增收。
三、建设目标
培优适制舒城小兰花茶的特色品种,实行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种植、标准化清洁化加工、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市场化品牌化营销,实现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茶旅游统筹发展。到2025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发展至14万亩,年产干茶4000吨,综合产值达30亿元。舒城小兰花茶地理产品优质、安全、高效产业化发展,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实施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有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形成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样板。
四、建设重点
围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重点任务,聚焦特色资源发掘、特色产业发展和农耕文化发扬,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培优区域特色品种。培优舒城小兰花茶区域种植特色优良品种。提升大别山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保护核心种质资源,到2023年收集茶树种植资源达1000份(现有682份),引种茶树品种达150个(现有130个)。建设茶树繁殖苗圃20亩,新推广特色优良品种200亩。
(二)建设核心生产基地。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建设高标准核心产地5处共1000亩,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工程、数字化管理、标准化机械化管理、自动喷灌、排水沟渠等配套,创建全国生态低碳认证茶园,开展中绿华夏有机茶认证2个600亩,开展茶叶绿色食品认证4个1200亩。
(三)提升产品特色品质。围绕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品质提升,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大地理标志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推广茶林共生种植模式,保护天敌,提高茶园植被率。
2.推广春前浅耕、春后修剪、夏盖土、秋深挖、冬培土的管理经验。
3.建设1个手工炒制集聚点,改造提升5个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现代化加工厂,配套保鲜冷库、物流运输系统。
4.构建舒城小兰花产品特征品质指标体系,开展核心产地地标产品成分、品质指标检测和评价,推动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建立产品外观特征、内质指标、感官品质特征品质图谱和数据库。
(四)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立良种栽培、茶园管理、鲜叶采摘、手工制定、机械制作标准,地理标志授权企业严格按SC食品认证管理和地理标志产品舒城小兰花省级地方标准要求生产加工,完善地标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标准化指导、宣贯和培训,加强标准简明化应用,编制模式图、明白纸和风险防控手册等标准宣贯材料200份,推动标准进企入户、上墙上网。
(五)培育舒城小兰花品牌做大做强。主打舒城小兰花公共品牌,支持规模企业到合肥等大中城市开设地标产品专卖店1个,提升建设舒城小兰花地标文化馆2个、编撰出版《舒城茶史》,传承弘扬舒城小兰花地标文化。
加强产品宣传推介,举办和参加地理标志农产品展览展示、文化节庆等活动。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大型茶叶展示展销推介会,举办舒城小兰花地标产品采制技能赛、地标产品质量评比、云上直播代言、品鉴推介会、产销对接等类型活动,广泛宣传。
(六)建立质量管控机制。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使用管理,符合条件的企业,拟新授权10家使用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产品,实行地标产品市场SC市场准入制度,统一生产加工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实行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加强行业技能知识培训,培训5场200人次,提高从业人员生产水平;地理标志产品推动证码合一。严格规范“地理标志产品--舒城小兰花茶”产品质量标准,规范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农产品使用保护。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监制、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持证经营。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市场检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项目投入概算
项目总投资47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410万元,实施主体自筹60万元。(附: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预算表)
六、项目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投产后,20个授权店、5个核心产品加工厂、1个炒制中心、1000亩核心产地,年产值可实现1.5亿元,同时,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周边乃至全县茶农生产更多的优质茶叶,可进一步提高全县茶产业发展水平。
(二)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将会大幅度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通过标准化茶区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可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对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推行茶叶无害化、良种化、标准化、高效化生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效益
茶叶产业既是绿色产业,又是富民安民产业,本项目实施将会促进项目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同时,可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保障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舒城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舒城县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茶谷中心及项目乡镇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建设方案制定、工作协调、任务分配、措施落实、建设资金筹措、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成立舒城县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工作、专家指导组,吸收茶业、植保、土肥、农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为指导组成员,集中专家智慧,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工作。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制定舒城县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检查验收制度以及相关技术规程等,以制度建设促进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
(四)加强部门协作。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共同参与,相互促进。项目乡镇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任务的落实等工作。
(五)加强资金监管。按照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做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全过程监控,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社会监督作用。
(六)强化监督指导。县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重点检查项目实施质量和进度、关键技术落实到位情况及公益性服务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