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晓燕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舒城地域特色产品现状及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我县重点发展蔬菜、茶叶、油茶、水果、中药材、畜禽、稻渔综养等特色产业基地。2023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36.8万亩,同比增长1.9%,年产量68万吨,舒城蔬菜获得安徽省农产品优势区和“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县;全县茶园面积13.6万亩,产量4260吨,综合产值28亿元,全县16个乡镇5万户约20万人从事茶叶相关工作;全县油茶种植面积30.91万亩,油茶籽产量1.5万吨以上;全县水果面积1.6万亩,产量1.57万吨,产值1.4亿元,中药材面积2.42万亩,产量0.3万吨;生猪存栏14万头,年出栏24万头;家禽存栏580万只,年出栏2100万只;可养水面1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5.6万亩。
(二)特色产业生产、加工能力显著提升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通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全县共培育了产业带头人4882名,龙头企业2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9家,家庭农场2540家。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40家,其中规上企业85家。
(三)特色产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持续推进
近几年,我县大力开展茶叶“双替代”和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建设“双替代”示范茶园1.5万亩,示范区全面实施有机肥、复合肥替代化肥,生物、物理、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控。开展蔬菜有机肥替代示范区2万亩。
(四)特色产业类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我县以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围绕茶谷、果岭等板块,开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和茶谷小镇。2020年舒茶人民公社黄金旅游线被授予安徽省茶旅融合精品线路。舒茶九一六茶园、古尖香茶叶观光园、河棚茶文化主题公园、万佛山茶文化中心、石关茶谷小院等一批茶旅融合项目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五)特色产业类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85家,产品180个,其中,绿色72家、163个产品,有机13家、17个产品。拥有“舒城小兰花、万佛湖鳙鱼、舒城黄姜”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成功申报“皖美农品”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4个。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30万亩水稻、10万亩茶叶分别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创建基地,2580亩茶叶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野岭”牌山茶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拥有省商标示范企业10家,安徽老字号企业2家,中华老字号1家。荣获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全国生态茶建设十强县等称号。“舒城小兰花”为首批安徽省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由2010年的2.2亿元上升到2024年的17.06亿元,品牌效应显著。
二、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工作
1.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舒城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结合我县特色产业生产实际,瞄准长三角区域城市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强“两园”建设,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继续大力发展蔬菜、茶叶、休闲农业、油茶、水果、中药材、畜禽、稻渔综养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建设90个以上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园、场)。到2025年,全县“一县一业”、“多镇一特”、“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布局基本形成,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逐年提升,销往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比例大幅提高。
2.巩固提升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巩固提升140个各类种植、养殖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着力抓好舒城小兰花、舒城黄姜等地标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巩固加强全国有机茶基地建设,创建10万亩茶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和实施高标农田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带动,夯实特色产业农业基础。
3.强化对特色产业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一是成立特色产业发展专班,依托绿色食品工作专班,分别组成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行业指导组,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导。二是明确特色产业工作机制,依托农业农村部门现有的农技、畜牧水产、农科所、产业化发展中心等相关机构,开展特色产业生产指导和管理。三是制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融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四是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宣传。
办复类别:B
联系单位:舒城县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564-8665972
2024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