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五项指标稳步提升
2024年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375亿元,可比价增长3.4%,一季度农林牧渔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5836亿元,可比价增长7.1%,两项指标位列全市第二;预测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亿元,增幅6.01%,预测增幅居全市第二;预测二季度农林牧渔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3亿元,增幅9%,预测增幅居全市第二。上半年,我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34.3亿元,增幅-7.58%,增幅居全市第七。今年一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8元,增速7.5%,位居全市第二位;预测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0521元,增幅10.1%,预测增幅位居全市第二。今年上半年完成一产固定资产投资5.3991亿元,增幅74%,增幅排名全市第二。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夯实农业基础,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一是粮食安全有效保障。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4万亩、粮食总产36.9万吨以上,发展优质专用粮食80万亩,建设小麦、水稻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整建制乡镇各1个,万亩示范片6个,积极创建稻-麦、稻-油精耕细作示范点,挖掘粮食作物生产能力。二是粮食“耕基”不断夯实。全县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62.8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78.44%。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万亩(新建4万亩,改造2万亩),已于4月底全面开工建设,目前进度达7%。全县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19个,烘干中心10个,培育发展烘干主体55个,育秧中心30个。拥有插秧机538台,旋耕机1303台、收割机938台、烘干机624台,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3.9%,全县农机总动力达93.7万千瓦,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5.88%。三是“三夏”生产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县18.18万亩油菜、23.18万亩小麦已全部收获,其中油菜总产2.59万吨、同比增长4%,小麦总产3.75万吨、同比增长3.3%。水稻累计种植面积66.7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达44万亩,机插秧率达65.7%以上。四是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通过督查摸排,全县现有撂荒地414块1209.32亩,目前已整治398块,1026.22亩。
2.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县按照“2+2”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市级主导产业打造茶产业和皖西麻黄鸡两大产业集聚区,推进舒城精品果蔬、油茶两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上半年水果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15.22%,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产量32.3万吨,同比增长7.1%、8.9%;茶叶产量3800吨、名优茶1550吨,一产产值达7.68亿元,综合产值23.8亿元;麻黄鸡饲养量达到725万只、白鹅饲养量达到37.3万只,肉牛饲养量0.51万头、出栏0.19万头。水产品产量2.27万吨,同比增长4.98%。全县累计建成32万亩油茶、36万亩蔬菜、13.6万亩茶叶、6万亩稻虾综养等产业基地,30万亩水稻、10万亩茶叶基地分别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全县油茶面积32.07万亩,油茶资源面积位于全省首位(占全省的1/10)。舒城是中国兰香型绿茶第一县,舒城小兰花是安徽十大传统名茶之一,2024年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17.55亿元,全国排名第82位,入选2024年中国茶区域品牌价值100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舒城小兰花”、“万佛湖鳙鱼”、“舒城黄姜”),“皖美农品”2个产品品牌(万佛山牌小兰花、仁明牌牌香粳米),已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家,兰花茶叶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入库163人。遴选上报市级“新农人”25人,全县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98家、家庭农场2652家。全县流转土地达55.98万亩,流转率65.5%,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49.86%。二是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舒城县是全省农产品加工10强县,全县拥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1家,其中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年产值78.5亿元,农产品年加工产值226.8亿元。晓天镇入选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夏星食品公司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4年绿色食品“双招双引”平台录入项目共14个,总投资8.136亿元,其中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个。三是“两园”建设初具规模。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是全省20强园。园区入驻企业达100家,规上企业总数达37个,其中亿元以上22家,年产值95亿元。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以预制菜等为主导产业,全县从事预制菜生产企业30家,预制食品生产企业年总产值30亿元。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园区入驻各类经营主体174家,年产值达65亿元,主导产业蔬菜、水稻产值达52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80%,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第五名。五是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稳步推进全国首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先后建成了桃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安徽鹏翔生态园、舒茶九一六茶园、春秋三冲产业园、南港过湾乡村振兴产业园、万佛湖荷花堰、河棚茶博园等各具特色的园区十多个。全县拥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133个,年从业人员达15.6万人,1-6月份全县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1亿元。
4.实施“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深入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我县春秋乡文冲村、舒茶镇石塘村、晓天镇白桑园村、南港镇过湾村、千人桥五里桥韩桥片区、阙店乡转水湾村6个先后成功入选2023年、2024年省级精品示范村。六个村共确定建设项目116个,项目金额2.55亿元,2024年度实施项目89个,已开工项目65个,开工率73.03%,投资总额17256万元,完成投资2779.5万元,投资进度34.9%。二是持续建好省级中心村和美丽宜居自然村。全县已累计建设省级中心村205个、美丽宜居自然村350个,2023年22个省级中心村建设进度已基本完成。2024年度省级中心村已完成方案编制与项目谋划,正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工。三是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五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等四项重点任务,实施人居环境“两整一改”行动。已完成农村改厕5207户,占年度任务的57.86%,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04%。全县394个村共有24.3万人次参加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5.促进改革发展,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一是乡村治理试点成效显著。高质量完成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创建任务,棠树乡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安徽省5个),春秋乡文冲村、干汊河镇西宕村成功创建为第一批、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桃溪镇红光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山七镇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二是二轮延包试点有序推进。在万佛湖镇开展整乡镇推进二轮延包试点,严格根据八步工作法审慎稳妥开展试点,19村303组已完成机构成立,4村2160户已完成摸底核实,2村6组已制定延包方案,积极为2025年全县整县推进二轮延保试点探索经验。三是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县开展“三变”改革集体经济组织398个,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全县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强村180个,占比44%,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盘活住宅4宗数,面积4572平方米,吸纳社会资本242万元,村集体和群众增收34.6万元。2024年一季度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8元,增速7.5%,全市第二。五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全县有社会化服务主体402家,托管粮食生产服务面积37.9万亩,服务小农户超5万户,亩均增产200斤、增收300元,帮助农户粮食增产、降低成本均超10%。2024年度全县计划任务18.87万亩,资金总额1887万元,已遴选确定实施主体66家,任务面积已下达到各乡镇和实施主体。舒城粮食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工作多次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和安徽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舒城县过湾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强村社合作 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被选入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