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词: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 > 回应关切 > 主动回应

    舒城县2025年春夏播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

    发布时间:2025-03-13 16:39 信息来源:舒城县农业农村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一、早稻

    早籼621,皖审稻20210003

    特征特性:早籼常规水稻品种。2018年、2019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0.7厘米,亩有效穗22.3万,每穗总粒数106.1粒,每穗实粒数83.1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6.7克。全生育期108.7天,比对照品种(早籼310)长1.1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8年中感稻瘟病(综合指数4.8),高抗稻曲病(病穗率0.0%),感白叶枯病;2019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指数4.0),高抗稻曲病(病穗率0.0%),感白叶枯病。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8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19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45日前后播种,亩播种量30千克左右,大田用种量3.0千克,秧龄30天左右;2.栽插密度:一般栽插密度2.02.5万穴/亩,每穴34种子苗;3.施肥:大田亩施纯氮量10千克,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80%以上,并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栽后7天左右结合化学除草及时追施返青肥;4.灌水: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活棵,返青后浅水搁田促分蘖,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710天断水;5.病虫害防治:注意生育前期稻蓟马、中期螟虫和后期的纹枯病防治,在重病区还要注重稻瘟病的防治。

    二、杂交稻

    1.荃香优89,皖审稻20200015

    特征特性:中籼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17年、2018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5.5厘米,亩有效穗15.1万,每穗总粒数228.1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6.1克。全生育期为135.3天,较对照品种(838)熟期短1.7天。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7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中感稻曲病(病穗率12.0%),中感白叶枯病;2018年中感稻瘟病(综合抗指5.3),感稻曲病(病穗率15.0%),感白叶枯病。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7年米质为部标二等,2018年米质为部标普通。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在5月上旬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8-10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栽插密度:秧苗叶龄6叶左右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行株距16.7×26.6厘米,每穴2粒谷,亩栽1.5万穴,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施肥:需肥水平中等,采取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氮、磷、钾用量比例为1∶0.5∶0.7,重施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早施分蘖肥,忌后期偏施氮肥;4.灌水: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够苗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忌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播前坚持强氯精浸种,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大田及时做好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2.荃两优879国审稻2021608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0.0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早熟3.1天。株高119.4厘米,穗长23.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3.9万穗,每穗总粒数228.4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13.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褐飞虱,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较强。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4%,垩白度0.9%,直链淀粉含量15.3%,胶稠度75.0毫米,碱消值6.9级,长宽比3.0,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中下游作一季稻种植。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适期播种,以穗期避开高温危害为宜。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构建丰产苗架。秧龄根据不同育秧方式合理确定;该品种分蘖中等,每亩插足基本苗8万-10万。3.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多穗型,耐肥抗倒,宜中高肥水平,亩用纯氮1315千克。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酌施穗粒肥,多施用有机肥。抽穗扬花期遇高温天气保持厘米左右深水层降温,灌浆期长,后期忌断水过早。4.适时防治病虫草害。根据当地植保预报,及时防治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3.箴两优郢香丝苗国审稻2023316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29.7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早熟3.2天。株高115.2厘米,穗长24.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每穗总粒数178.6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93.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7%,整精米率67.2%,粒长6.6毫米,长宽比3.1,垩白度1.0%,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标准一级。

    栽培技术要点: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4月中旬—5月中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10.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0.8—1.2千克。水育秧移栽叶龄5.0叶左右,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栽插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8万以上。科学施肥,亩施纯氮11—12千克,氮磷钾比例10.51。其他田间管理、栽培和收获措施均按该类型品种常规方法实施。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4.华两优919,国审稻20210243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3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晚熟2.7天。株高112.1厘米,穗长24.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3万穗,每穗总粒数220.6粒,结实率83.1%,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7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强。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1%,垩白度1.8%,直链淀粉含量15.0%,胶稠度66毫米,碱消值6.5级,长宽比3.0,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01.3千克,播前用强氯精浸种防恶苗病,稀播匀播。2.秧龄期控制在30天以内,45叶左右移栽,亩栽插基本苗5万-6万。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配施有机肥及磷、钾肥。4.浅水分蘖,适时排水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断水不宜过早。5.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

    5.银两优606,国审稻20242050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麦茬籼稻种植,全生育期122.7天,比对照五优308早熟1.6天。株高115.2厘米,穗长24.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7万穗,每穗总粒数174.1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4.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63.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0.2%,整精米率64.3%,粒长6.9毫米,长宽比3.2,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21)标准一级。

    栽培技术要点:在长江中下游作麦茬籼稻种植,一般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10.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0—1.5千克。水育秧移栽叶龄5.0叶左右,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栽插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科学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强化水浆管理,切忌断水过早。其他田间管理、栽培和收获措施均按该类型品种常规方法实施。秧田期主要防治稻蓟马,大田期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病虫害。

    银两优606,国审稻2020617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6天,比对照五优308早熟0.2天。株高104.6厘米,穗长24.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每穗总粒数167.1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1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耐冷性较强,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垩白度0.8%,直链淀粉含量15.4%,胶稠度70.0毫米,碱消值6.6级,长宽比3.3,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根据当地具体生态条件合理确定播种期,以穗期避开低温危害为宜。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构建丰产苗架:秧龄根据不同育秧方式合理确定,每亩插足基本苗810万。3.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宜中肥水平,亩用纯氮13千克左右。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拔节前期增施钾肥,增强植株抗逆性,多施用有机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抽穗扬花期遇低温天气保持厘米左右深水层保温。4.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根据当地植保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三、玉米

    1.裕丰303,皖审玉2017003玉米

    特征特性: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该品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20~21片,雄穗分枝数3-8个,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種筒型,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黄色。2014年、2015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60.0厘米、穗位87厘米、穗长17.5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0.75厘米、穗行数15.3、行粒数34.7粒、出籽率88.4%、千粒重332.7克,全生育期天102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晚熟1天。抗性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4年抗小斑病病级3,抗南方锈病病级3,中抗纹枯病病指47,抗茎腐病发病率10%;2015年抗小斑病病级3,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感纹枯病病指56,高抗茎腐病发病率5%。品质分析201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检测,粗蛋白干基含量9.72%,粗脂肪干基含量3.86%,粗淀粉干基含量74.17%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密度3800/亩。2.施肥以氮磷钾的比例312为最佳,采取稳氮、增磷、补钾的措施,磷肥、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氮肥采取分次施肥方式。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40千克作种肥。13-14片可见叶时配合中耕培土亩追施尿素25千克。3遇旱浇水。4.大喇叭口期用Bt生物颗粒杀虫剂或巴丹可溶性粉剂丢心防治玉米螟。籽粒乳线基本消失、黑色层出现后收获。注意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治。

    2.蠡乐969,皖审玉20221016

    特征特性:普通夏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轴白色、粒型硬粒、粒黄色。2020年、2021年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2厘米、穗位103厘米、空杆率0.4%、穗长17.7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长0.5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5.2粒、出籽率88.0%、千粒重319克。全生育期101.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隆平206熟期长1.0天。安徽农业大学抗病鉴定,2020年中抗小斑病、抗南方锈病、中抗纹枯病、抗茎腐病、中抗穗腐病;2021年抗小斑病、抗南方锈病、抗纹枯病、高抗茎腐病、中抗穗腐病。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籽粒容重740g/L、粗蛋白10.46%干基、粗脂肪4.22%干基、粗淀粉74.6%干基,赖氨酸0.29%干基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2.种植密度适直密度每亩3800株左右;3施肥大田亩施纯氮量20-25千克,其中基苗肥50%,穗粒肥50%,并注意氮、磷、钾肥配合;4.灌水趁墒播种或播后浇水,争取一播全苗,注意防涝防旱;5.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灌心叶防治玉米螟虫,注意防治小斑病等。

    四、大豆

    1.皖豆37,皖豆2016010

    特征特性:限结荚习性,白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形、黄色、褐脐。成熟时豆荚呈草黄色,全落叶,不裂英,抗倒伏。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59.4厘米、底荚高度16.2厘米、有效分枝1.1个、单株荚数33.2个、单株粒数67.7粒、百粒重20.3克。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4天。抗性表现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2013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47%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54%;2014年对SC3表现高感病情指数75% SC7表现感病病情指数63%;2015年对SC3表现中感病情指数40%。品质表现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2013年粗蛋白干基42.88%,粗脂肪干基 20.20%;2014年粗蛋白干基38.26%,粗脂肪干基21.6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播期6月上中旬。2.种植密度每亩1.5-1.8万株。3.施足底肥,增施氮磷肥;结荚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2.天益科豆19,国审豆20241021

    特征特性: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高蛋白型品种,生育期平均101天,比对照中豆41晚熟2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6.4厘米,主茎14.9,有效分枝3.1个,底荚高度15.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0.3个,单株粒数89.8粒,单株粒重17.3克,百粒重20.0克。椭圆形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籽粒粗蛋白含量45.50%,粗脂肪含量20.7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2.种植密度,亩种植密度1.1-1.4万株,高肥力地块1.1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2万株,低肥力地块1.4万株。3.注意事项,做好苗前苗后二次化除,早间苗定苗,做到苗匀、苗壮。初花期根据苗情酌情化控防止倒伏、促进结荚,花荚期配合叶面肥适时防治大豆食心虫,生育期间遇干旱要及时浇水,适时收获。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