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文旅体局 > 新闻发布 >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舒城县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06-30 17:43 信息来源:舒城县文旅体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主持人】县政府办政务公开室    路天茹

【发布人】舒城县文化馆馆长      朱观照

          舒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发布地点】县文旅体局三楼会议室

【发布时间】2020612日 上午9:30

 

【主持人】各位媒体、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2006年开始,国务院决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从2009年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这是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今年的6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场城市有关活动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行。今天,我们邀请了舒城县文化馆朱观照馆长、舒城县文物管理所奚明所长(文博副研究员),以此为主题专门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县的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与利用等情况。首先,我们请奚所长向大家介绍我县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保护和利用情况。大家欢迎!   

【发布人 奚明】各位媒体、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朋友及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以来对我县文化遗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本次发布会的安排,下面就我县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和保护与利用工作与新闻媒体界的朋友进行交流,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县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意义。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六安市的文物大县。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县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居住,春秋时属群舒国,汉置舒县。唐开元23年,置舒城县,沿用至今。历史上繁荣的经济、荟萃的人文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在不可移动文物方面,我县目前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杨家岗头遗址、周瑜城遗址等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此外还有收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晓天老街中大街、舒城首家民办博物馆——徽萃山林以及近200处未列入文保单位但颇具文物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它们在类别上涵盖了古人类文化遗址、古石刻、古墓葬、古建筑、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在可移动文物方面,文物部门收藏有1300余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近900件。这些文物资源是历史留给舒城的宝贵财富,更是舒城文明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保护传承先民们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文化舒城、魅力舒城,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我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文物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它时时面临着自然的侵蚀和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破坏。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需要我们特别的呵护。近几年来,我县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要求,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我们着重做了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文物部门成立以来,特别是新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后,我们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宣传的同时还结合全国性的文物普查工作不定期的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动员全社会来关心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广泛宣传,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2.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文物保护工作。围绕“文化舒城”的建设,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文物保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投入文物普查资金、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保单位执法巡查等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3.认真调查,摸清舒城文物家底。20072011年,我县组织人员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全县21个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普查;2011年,我县文物部门和安徽省普查办合作,开展“杭埠河中游区域系统调查”专项调查和课题研究;20132017年,我县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调查了县内361家国有单位;2019年,县文物部门和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秦家桥河流域先秦遗址进行了调查。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县文物家底。

4.筹措资金,加大文物保护投入。近年来,文物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筹集资金妥善保护各种风格的历史文物。一是编制文保单位的保护方案;二是加强文物库房、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购置一批灭火器材,改造部分电路等;三是日常维护一批古建筑;四是投入300余万元对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

5.严防死守,确保文物安全。一是健全网络。文旅体局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38处文保单位成立了保护小组并确定了文物保护工作联络员,形成了保护管理网络。二是明确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三是健全制度。以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认识,实现馆藏文物第39个安全年。四是提升技防设施。对文管所库房安装了监控设备,保证对库房24小时不间断无死角的录像监控。同时增加与县110联网的红外报警系统、烟感报警系统,做到安全事件能快速上报,公安部门能快速出警。五是强化日常监管。

6.合理利用,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文物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县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文物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一是梳理舒城境内名人、名山、古镇、民俗等文化资源优势,将舒城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发掘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夯实基础;二是以文物资源为纽带,着力构建“周瑜城-七门堰”文化观光带、“新四军皖西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带,努力把我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

7.打击犯罪,追缴流失文物。近年来,舒城县境内时有文物案件发生,为有力地打击文物犯罪,推动我县野外文物资源地保护工作,县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紧密合作,给犯罪分子以沉重打击。一是2011-2014年共立案42起,破获37起,抓获24人。包括干汊河镇靠山村、柏林乡扬店村的系列盗墓案件,棠树乡三拐村盗墓案件,追回涉案文物20余件;二是调查处置万佛湖镇闸口村、柏林乡双墩村、棠树乡云雾村、百神庙镇等文物案件;三是追缴了城关镇龙舒西路、梅河西路、南溪丽城工地、五显镇虬冲村等地在基本建设中发现的文物;四是打击马河口杨家村、杭埠镇太平村的贩卖文物案件等,有效地防止了国有文物的流失。

【主持人】

谢谢奚所长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文化遗产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也是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县。现在请朱馆长为大家介绍下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以及保护和利用工作。大家欢迎!

【发布人 朱观照】

感谢各位媒体新闻界的朋友们莅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根据本次发布会的安排,下面,我就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和保护工作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舒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

舒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开展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主管局的正确指导下,积极深入各个乡镇搜集材料、实地调查、整理汇总,不断完善我县的非遗名录。截至2019年底,我县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非遗名录3项,市级非遗名录7项,县级非遗名录9项。目前,我们在去年将《山漆制作技艺》《缸窑粗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又将《舒城碟子酒》《烙画》《抓周风俗》以及《周瑜糕制作技艺》四个项目向市里申报,有望在年内获得批准。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众所周知,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非遗普查更是一项繁重、繁琐、繁杂的工作任务。2007年,我县非遗普查工作全面铺开,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广泛搜集资料,14万字的《舒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编辑成册,并将所有资料汇入《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四卷之中。

当下,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濒临消逝,甚至就在我们采集挖掘整理非遗资料过程中,还有一部分传承人相继离世。因此,及时发现并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我县的非遗项目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成立舒城县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二,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资料库。按照国务院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我们已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全面规范的资料体系。目前我县非遗资料库里收集整理了十五类共376个非遗项目;

第三,全面调查、重点搜集。根据我县非遗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我们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搜集的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些濒危项目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如我们县省级非遗项目——小调胡琴书是皖西地区特有的地方曲种,旧时游动卖唱很普遍,现如今基本绝迹。非遗普查刚开始的时候,小调胡琴书的代表性人物陈玉清还接受过一次我们的采访,而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在我们二次去深度采集资料时,她已离世了。当时我们深受震撼,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第四,编写出版非遗丛书。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保护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馆决定要将所收集到的非遗目录分类整理成舒城县非遗系列保护丛书并结集出版。截至目前,我们先后编辑出版舒城县非遗系列保护丛书一至五卷,分别是《舒城民间音乐》(收集了民歌86首、器乐曲29首、曲艺10篇),《舒城民间故事》(收集民间故事122篇),《舒城民间手工技艺》(收集了全县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及行业工匠49项,并配以工艺程序的图片269幅,图文并茂,描述了传统的饮食制作、编织技艺、制陶、民间工匠等),《庐剧中路(舒调)唱腔选集》(精选98篇庐剧中路(舒调)唱腔,最大程度地收集和保存了我县几代人累积的庐剧唱腔和庐剧创作成果);《舒城方言》一书作为舒城县非遗系列丛书的第五卷。此书共收集了5210个词条,从民间的角度,对舒城方言进行抢救性保护,记录了舒城方言别具特色的韵味性、多样性、丰富性和趣味性。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工作,但决不能因困难而让我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非遗工作,形成合力,使舒城县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重闪光芒。

【主持人】刚才朱馆长向我们介绍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以及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下面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就我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提问。

【媒体记者1】请问,舒城县是拥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县,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我县对革命文物这块采取了哪些保护与利用措施?

【发布人 奚明】通过对全县红色资源的研究和梳理,现存的舒城红色资源主要呈现依托4处文保单位反映不同时期革命特点的格局。即以“中共舒城特支特区机关旧址”为代表,表现土地革命以来舒城党史的发展脉络;以“新四军四支队驻舒旧址”为代表,表现新四军的东进抗日;以“舒城县立初级中学南楼”为代表,表现解放战争的渡江作战;以“毛主席视察舒茶休息室旧址”为代表,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时期的建设局面。作为“鄂豫皖”革命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六大举措来积极推进红色资源保护。

1.编写方案,加强政策保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旅体局具体落实编写《舒城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年)实施方案》,从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保障等方面阐明我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打造红色文化项目,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2.摸清家底,筑实保护根基。近年来,文化文物部门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以及“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等调查,我县红色资源已基本摸清家底。全县共1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类型包括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烈士墓)、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分布时期主要为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3.提档升级,加大保护力度。2017年以来,我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市保、省保申报工作。这些革命文物提档升级的成功,将为今后的方案编制、项目申报、保护利用等提供新的经费支持渠道。同时按文物法的规定,做好已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的“四有”工作,依法划定公布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4.争取经费,实施保护项目。2016年以来,我县积极争取革命文物保护资金,截至20196月,共争取国家、省级红色文化保护资金以及县级配套资金约400余万元,主要用于革命旧址本体维修、革命文物零星维护、革命文物征集、修缮方案编制以及展陈提升等。先后修缮了省保单位新四军四支队驻舒旧址、舒城县立初级中学南楼、中共舒城特支特区机关旧址等。同时,利用政府购买服务,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聘请文物保护员,使散落在乡村里的红色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5.储备项目,分步保护工作。2018年以来,我县立足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编制红色文化保护项目20多个,涉及本体结构维修、环境整治、三防项目(安防、消防、雷防)、陈列展览、白蚁防治和方案编制等,初步建立了我县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库。2019年,省财政厅、文旅厅下达了我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资金390万元,我县根据实际情况,上报了13个保护项目,从20194月底开始实施,现已完成7个项目,正在实施2个项目,保护方案编制、报审4个。

6.编制规划,落实科学保护。2017年,河南、安徽、湖北三省文物部门共同推进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国文化遗产院编制了《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我县有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入选《大别山革命文物名录》。20193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文物政发〔20198号),我县属“鄂豫皖片区”,列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项目。为科学实施文物保护工作,文物部门聘请了具有文物建筑勘查设计资质的公司对我县文保单位编制维修方案,截至目前,共编制了4处文物点的方案,其中2处省保单位方案已被省文物局批准。

【媒体记者2】请问,我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哪些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我县非遗文化?

【发布人 朱观照】为加大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精心编辑制作(能长期保存,重复使用)非遗展板22块,内容涵盖了我县现有的20个非遗保护项目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介绍,并经常深入景区、古镇、社区、学校进行展览展示,从而为舒城县人民了解非遗保护工作打开了窗口;二是设立舒城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开辟非遗保护工作专栏,内容包括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现状,非遗保护具体项目情况;三是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公布非遗保护工作动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主持人】感谢奚所长和朱馆长的热情解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媒体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在会后与县文旅体局联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