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县卫生健康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卫健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服务民生为根本导向,以“健康舒城”建设为核心抓手,在扎实开展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实现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县始终保持确诊病例“零报告”。截至11月30日,已连续295天无疑似病例报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1.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高位推动。舒城县快速反应,果断决策,于1月22日成立了县委书记金德元任政委、县长张秀萍任指挥长的防控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7个工作组,坚持“早行动、早部署、早准备”,为我县实现“零疫情”并在全省率先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常态化开展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返(来)人员摸排管控。累计摸排境外和武汉等重点地区返(来)舒人员30376人,全部落实核酸检测和社区健康管理措施,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完善进口冷链食品及从业人员核酸检测。截至11月30日,已检测各类进口冷链食品样本218份,非进口冷链食品样本183份,冷链食品外包装67份,外环境样本228份,从业人员327人次,结果均为阴性。12月4日,市反馈有与外地检测阳性进口冷链食品同车运输的冷冻食品流入我县,我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对与外地核酸检测阳性的进口冷冻食品同一车辆运输的其他冷冻食品流入开展调查,对销售场所、冷库环境采样33份,对273名相关接触人员全部进行了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持续提升疫情监测和医疗救治能力。县医院、县疾控中心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最大单检量达400人份。疫情发生以来,专家组会诊82例,留观48人,“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核酸检测54774人次。
5.进一步加强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势,迅速激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于11月12日及时召开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大会,组织全县具备资质的检验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培训45人次,培训核酸采样队伍1000人次。
(二)综合医改工作纵深推进
1.综合医改工作成效明显。截至11月底,实现基层门诊量占比78.73%,牵头医院Ⅲ级以上手术占比58.75%,开展外科手术、具备“50+N”病种诊疗能力、电子病历互联共享的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有序开展。舒城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康复业务楼)建设项目于2020年11月20日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新东区扩建项目用地预审、立项、可研批复和规划招标等前期工作已完成。医共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已启动九个乡镇卫生院的立项、可研和规划等前期工作;棠树卫生院整体搬迁主体工程建设以及12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工程已完成。
3.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省卫健委已批准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二是新冠肺炎医疗设备采购筹资4985万元,购置了救护车、16排CT等医疗设备,提升硬件条件。三是继续实施乡镇卫生人才三年培养计划,第二批30名基层医务人员已派出学习;免费订单培养村医已录取26人。四是开展“百千万”工程,目前已有10名县级专家到岗开展工作。五是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优先采购使用“4+7”药品。1-12月份,全县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总额217115523.7元,基本药物采购175779019.8元。
4.世行贷款项目规范开展。城关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精神专科已于11月2日正式开诊;健康一体机项目正在完善相关招投标手续;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购置项目已经完成。
1-11月份,为贫困人口办理慢病证4129份。健康脱贫兜底“351”累计保障3881人次,补偿415.78万元;慢病“180”政策累计保障85030人次,补偿730.53万元。截至11月末,国家30种大病救治7445例,救治率100%。“光明扶贫工程”累计为606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减免个人自付费用41.8万元。“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为14名贫困强直患者补贴药物费用。
(四)完善综合监管执法工作
建立全县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放射卫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饮用水安全等监督执法力度。对全县23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和265家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设施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对全县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实行建档管理,开展职业健康安全企业人员培训,建立职业卫生“三同时”源头治理制度。
(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
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全县20家乡镇卫生院和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9.1%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基层中医药诊疗量占比达到32.59%。
通过“健康舒城”微信公众号、舒城中医药抖音号、“健康在线”栏目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健康知识,持续开展“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组织健康教育骨干深入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义诊服务。启动全县50%的无烟党政机关和100%无烟医疗卫生单位创建,组织开展百神庙镇、棠树乡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城关镇21村、开发区4个村、一个社区、庐镇乡2个村创建省级卫生村,舒茶镇创建市级卫生乡镇,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人民法院、县土地和房屋征收中心5个单位创建市级卫生单位。
扎实推进“两卡制”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全县两卡制总积分40508035分,基本公卫资金直接与工分值积分挂钩。前三季度依据工分值已拨付乡、村两级基本公卫项目资金24435664元。家庭医生总签约268617人,签约率32.55%,其中有偿签约126220人,签约率15.3%。
大力开展医养结合和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我县已有5家医养结合机构,汤池镇九九老年公寓已申报2020年示范项目创建。认真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失能老人数据核查工作,为全县贫困人口系统内建档立卡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1910人开展失能数据核查工作,累计核查出失能半失能1771人,死亡或失联426人。为落实贫困失能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长期照护服务以及失能贫困老年人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一定依据,巩固脱贫成果。
统计年度9月末,全县报表总人口1004378人,出生婴儿8419人,二多孩政策符合率98.80%。出生婴儿性别比109.90,其中一孩105.65,二孩113.02。已婚育妇综合避孕节育率89.38%。积极实施计生特殊家庭联系帮扶制度,开展“十百千”工程创建活动,为各类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对象发放资金4306.7639万元。
(十二)持续推进医德医风教育
建立医疗事故分析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组织14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展基层指导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十三)深入推进“智医助理”常态化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
1.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水平高,推进不平衡。
2.人才奇缺,招不进人、留不住人。
3.乡村医疗机构整体水平低,网底不牢。
4.信息化水平低,一体化建设不到位。
5.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意识不足,医德医风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坚持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抓好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规范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发挥好医疗机构预警监测“哨点”作用,落实“四早”措施,加大核酸检验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能力。
(二)持续助力脱贫攻坚。扎实开展大病专项救治工作,精准施策助力消费扶贫,巩固中央专项巡视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助力健康舒城建设。
(三)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医防融合”工作开展,统筹医共体内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配置,重新组建“1+1+1+X”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加强诊疗行为规范监管,组织医共体牵头医院构建“四统一”的医共体中心药房。
(四)继续抓好医疗质量管理。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有效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和质量。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记录评分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定期开展医疗纠纷案例点评活动,继续开展平安医院建设。
(六)巩固提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应用水平。
(七)强化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建成县、乡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着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大对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升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技能,全面推行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八)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继续推进云数据中心、卫生专网升级改造、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工作,继续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县域内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应用。
(九)完善妇幼老龄健康工作。做好产前筛查、母婴保障工作,严格控制剖宫产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健康。持续实施卫生健康类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
(十)大力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在大力推进县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同时,着眼长远,布局全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为下一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医院绩效考核机制,为县医院新东区和县中医院新区的如期投入运营进行人才培养储备,分期分批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搭建人才梯队,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考核、评价、约束、激励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