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2-09-16 10:27 信息来源:舒城县卫健委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上线单位:舒城县卫健委

上线嘉宾:副主任    左登国

              医政股股长 董选晴

 

 

 

 

 

 

 


主持人:张自麟(图左)

嘉宾:副主任    左登国(图中)

        医政股股长 董选晴(图右)

 

内容提要:

一、我县中医药发展方面是如何不断推进的?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传统医学体系。而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持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织密服务网络,中医药事业迈上大踏步前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于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二、我县当前的卫生健康工作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我县卫生健康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舒城”建设为主线,聚焦重点环节。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前,我们医疗机构的党组织归属地党委管理,业务归主管部门管理,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为此我县于2020年创新成立中共舒城县委卫健工委,理顺全县卫健系统党组织关系,进一步夯实卫健系统基层党建基础。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总院书记、院长分设,进一步捋顺医共体分院党组织关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卫健系统实际,创新开展“我是谁、为了谁、怎么做”主题教育活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落到实处,将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二是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抓紧抓实“外防输入”,严格落实“四方责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卫生健康环境。三是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以来,我县持续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成立县医院、县中医院两家医共体,从建立分级诊疗机制、推进信息互联互通、专家资源有效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注重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扎实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树立中医“上医治未病”的工作理念,努力让群众不生病、生小病,生病能早发现。应该来说工作成效初显,仅从医保基金有效利用来看,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由2019年超支6800余万到2020年结余1200余万,2021年预计结余2000余万元,医保有结余,也说明群众看病花的钱少了。四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县中两院积极创建三级医院,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其中县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力争年底前通过验收。同时积极同省内外优质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立较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补足学科短板,重点对我县急诊急救、创伤、肿瘤等学科发展给予帮扶,切实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妇幼老龄健康保障日益完善。健全完善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婚前保健服务持续稳步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不断深入,儿童保健服务不断夯实拓展,做好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稳步实施卫生健康民生工程工作。六是综合监督注重实效。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今年以来,对没有规范执业的医疗机构停业整顿多起。七是规范实施分级诊疗。进一步完善转诊路径建设,加强转诊转院上下衔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规范县外转诊,建立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科室主任为转诊审核第一责任人,组织落实县外转诊评估工作。八是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完成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区域影像、区域心电等系统建设,实现了县域内患者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及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等医疗业务的在线协同,助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三、我县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资源及医疗资源的基本情况又是怎样的

舒城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合肥近郊,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地区、巢湖生态屏障及合肥饮用水源保护区于一体。县域内自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林面积广,中药材资源丰富多样。舒城县中医院是二级甲等综合中医院,全县现有中医诊所7个,每个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馆,能够开展6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所有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配备火罐、神灯、灸疗仪、中频治疗仪等4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全县中医类别医师200人,占医师总数12.9%;中医类别全科医生31名,占全科医生12.5%。县中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共59名,中医副主任医师10名,中医主治医师18名,中医师31人,省基层名中医1名,皖西名医(中医)1人。县中医院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建有省级重点专科1个(骨伤科),市级重点专科1个(肛肠科),市级重点专病门诊3个(肝病、不孕症和脾胃科),医院重点专科1个(针灸推拿科),全院共开展中医诊疗项目55项。总得来说,我县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资源丰富及医疗资源较多。

 

四、结合舒城县实际,我们是如何开展中医药振兴发展工作的?

 

近年来,我县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持续深化改革,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科研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一)强化支持保障。将中医药事业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推进,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在县卫健委内设中医药股。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近三年平均占全县卫生事业投入12.59%。安排落实中医药工作专项经费220万元,在乡镇卫生院中开展中医馆全覆盖建设,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不少于4类中医设备。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把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积极推动中医药门诊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研究完善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和医保支付标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诊所,并严格落实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二)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依托“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县中医药提升工程”,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和治未病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现代中医康复技术,扩大推广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力争“十四五”末,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院基本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要求,进入全省县级中医院前列。进一步推进基层适宜技术培训项目,不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前期准备工作,建立舒城县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中医药方面文件精神,研究布置中医药工作。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逐步增长,中医药服务占比达到20%,同比增长10%以上。县中医院牵头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县中医院定期派驻中医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和培训,带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服务全面参与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在家庭医生签约有偿服务包中纳入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有中医药服务包内容签约数94089人,占有偿签约数的91.83%。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15651人次,服务覆盖率75%;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3094人次,服务覆盖率93.83%。到2025年,100%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10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6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三)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实施县中医药提升工程。在城西二中对面,总投资 7.15 亿元人民币建设中医院新院区,占地面积91.4亩,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7.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设置床位800张,包括住院部、门诊楼、办公楼、食堂、医用氧站、附属设施等。预计2023年7月投入使用。实施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县中医院力争建成三级中医院,重点建设推拿科、康复科、骨伤科、肛肠科、治未病科、肺病科、肾病科、脾胃病科、心病科;新建 1 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三)建设人才队伍。在县中医院成立基层中医药指导科,建设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县级中医药专家分组下乡开展2轮44场次培训,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000余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均有1人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安排20万元专项经费建立了中医适宜技术网络推广平台,每周二、四定期进行专家讲课,确保基层中医药人员能接受到国家级中医技术培训。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比达到20%以上。选派5批医务人员到市级中医院接受适宜技术培训。开展中医师承培养,中医院4名中医师跟师国医大师李业甫学习,3名中医药人员经公证开展3年跟师学习。县中医院每年派8-10名中医师、中药人员及中医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或短期培训。目前有4名中医执业医师在省、市三级甲等中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四)中医预防保健推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把中医药“治未病”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2021年,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75%;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93.83%。(五)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在县中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中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引导群众深刻感受中医传统文化魅力。开展“安徽省中医药宣传周”、“冬病夏治”、“膏方节”、“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健康处方、宣传折页、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中医药知识,宣扬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与流感防治工作相结合,通过制作发放预防流感中药香囊活动加强中医药防病知识普及,并与今日头条网络媒体合作进行专题报道。安排专项经费在县中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中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配备多媒体设备、中医体验设备、中医药保健书籍等,引导群众直观感受中医传统文化魅力。立项实施舒城中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组织县中医院对我县历代中医名家生平资料、学术思想、临证心得和医案等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记录,形成系统性地方中医发展典籍资料,使我县中医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六)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县中医院与市中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市中医院专家定期到县中医院坐诊、查房、教学和带徒。与省中医院建立了治未病专科、肛肠专科、中医肾病、中医妇科四个专科联盟,省中医院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与安徽省立医院建立了疝与腹壁外科疾病联盟,对县中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还与推拿国医大师李业甫传承工作室、肛肠科国家级名中医王建民建立了舒城工作站。(七)大力培育产业。2012-2013年,我县承担在第一批试点县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普查结果显示,我县药用植物166科569属1125种(包括变种、变形)等。其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特色的有铁皮石斛、天麻等。栽培品种有:茯苓、百合等。目前,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6万亩(中药材6573亩、药食两用生姜白蒜9500亩),产量2.5万吨,产值1.98亿元。全县已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36处,总面积近1.3万亩,成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6个。中药材各类经营主体80多家,其中家庭农场、经营大户50多家,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6家,药农1000多户,全县中药材从业人员5000多人。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全面参与“西山药库”和大别山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中药产业链条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中医中药与旅游、养老、体育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五、舒城县在中医药振兴发展工作中不断创新,探索前进,一定也遇到过一些发展中的困难,是怎样的困难制约着舒城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舒城县在探索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要完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基本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投入有限。中医诊疗设备不足或未及时更新、中医特色科室床位不足,制约着服务能力提升;二是中医药人才缺乏,舒城县中医院中医医师占比不足,特别乡镇和村卫生室,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中药药师尤为明显。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不足,县中医院中医药特色不突出,临床疗效有待提高。基层名老中医已基本退休,未进行有效传承;四是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基层百姓对中医药的知识普及和知晓率不足,造成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降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特色优势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六、针对这些制约舒城县中医药发展的实际困难,从哪些方面出发,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队伍建设合理投入机制,尤其是紧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激励政策,为中医药人才提供合理的绩效奖励机制,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大中医药建设投入,包括基础建设和设备投入。对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型设备建立专项投入机制。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引导百姓,加强中医药治疗和保健知识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医疗、康复、治未病、保健、养生中医氛围。四是完善中医药传承体系,建设中医师承模式,尊重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打造名中医名科名院,尤其是名中医,建立县域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如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肛肠、脾胃、治未病中心等。五、推进中药材种植发展,加大中药材的种植范围和品种规模,尤其是道地药材的种植和培育。我县将持续发挥对中医药振兴发展工作的有力推动作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具体举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