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别关注事件
无
二、重点关注事件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趋势研判:根据既往我市SFTS流行特征,5-7月为SFTS的高发期,预计5月份我市SFTS报告病例数快速增长,达春夏季发病高峰,且不排除SFTS高发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死亡病例的风险。
2.对策与建议:(1)全市各地应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人员的SFTS诊疗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发现的敏感性及临床救治能力,着力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早期识别与转诊意识;特别是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一律不得截留疑似SFTS的病人,发现此类病人应主动询问流行病学史,采集病例标本送属地疾控机构或第三方进行检测,并及时转诊至市级及以上定点医院,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2)定点医疗机构应提前做好SFTS病例的诊疗、药物和重症救治资源的准备,对于收治的SFTS病人需做好重症的早期识别,以及时采取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同时要加强院感防控工作,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病例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等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严防出现院内感染。(3)各地要按照中疾控下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中疾控传防发[2024]47号)要求,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聚集性病例一经确认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根据事件进展及时上传进程和结案报告。(4)疾控机构对发现的SFTS病例,应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详细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查明病例的传播途径,同时填写《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个案调查表》;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应注意病例之间关联,判定是否发生人际间传播,及时排查相关接触人员,适时开展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的调查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5)各地要继续强化SFTS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健康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宣教活动,特别是指导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减少蜱的接触暴露,做好野外作业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和胶鞋,裸露部位喷驱避剂),提高SFTS高发地区公众蜱传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发病水平。
三、一般关注事件
(一)手足口病
1.趋势研判:根据我市既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5月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可能进一步增多,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暴发疫情的风险增加。
2.对策与建议:(1)各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重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组织管理,强化与教育部门等联防联控机制。(2)医疗机构要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做好病例救治工作,切实降低重症率、病死率,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手足口病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和数据报送工作,做好辖区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适时开展风险评估。(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按照《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要求,及时开展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防止疫情扩散。(5)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海报、视频和微信等方式,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在幼儿园等重点场所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二)百日咳
1.趋势研判:现阶段大部分百日咳病例表现为无症状或不典型症状,这部分患者不易被发现而导致疫情传播。根据我市的百日咳流行规律,预测5月全市百日咳发病不排除继续升高的可能性,整体发病水平高于去年同期。
2.对策与建议:(1)加强疫苗接种工作,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降低小年龄组儿童感染和重症风险最为有效的措施。(2)强化百日咳监测工作,疾控机构需做好百日咳常规监测工作,及时开展相应风险评估,早期识别聚集性或暴发疫情风险。(3)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防病意识,强调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超过两周以上的原因不明的咳嗽时,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至正规医院进行诊疗。
(三)霍乱
1.趋势研判:随着气温逐渐升高,5月开始进入霍乱流行季节,不排除出现霍乱病例报告的可能。
2.对策与建议:(1)各级医疗机构仍需规范开展肠道门诊工作,切实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病例。(2)疾控机构继续做好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尤其是甲鱼等水产品和外环境霍乱弧菌的监测工作,并根据结果适时开展风险评估。(3)一旦出现霍乱疫情,疾控机构需按照《霍乱防治手册(2012版)》要求,及时做好调查和处置,防止疫情扩散。(4)各地需继续加强对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健康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公众自我防病意识和就诊意识。
(四)布鲁氏菌病
1.趋势研判:我市既往人间布病流行特征显示,3-7月为布病发病的高发季节,预计5月报告发病数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人间布病发病仍以散发为主,但不排除发生布病暴发/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2.对策与建议:(1)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建议各县区卫生健康和农牧部门联合组织会商会议,互相通报疫情情况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人畜间布病疫情风险评估,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建议各地加强动物检疫、牛羊交易、屠宰、肉制品市场流通等各环节监管,对一类地区跨省运输的牛羊开展布病免疫抗体水平强制性检测;(3)按照《安徽省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2018版)》要求,疾控机构继续做好人间布病疫情监测工作,对报告的布病病例及时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环境消杀工作;一旦发生暴发/聚集性疫情,应联合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共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防止疫情蔓延;(4)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布病的诊疗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按照《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要求,遵循“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原则及时规范治疗,避免慢性化损害;(5)充分利用多媒体、健康讲座、大喇叭和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布病高危人群尤其是从事养殖、屠宰、加工等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农民群体,广泛开展预防布病知识的普及,提高群众主动防护及就诊意识。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趋势研判:当前,我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已过高峰并下降至较低水平,综合我市多渠道监测数据,考虑变异株监测情况、五一假期人员流动等因素,预计5月份全市新冠疫情仍继续下降,但降速可能趋缓。
2.对策与建议:(1)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持续落实病例报告、哨点医院、病毒变异等新冠多渠道监测,动态分析疫情趋势,开展风险评估及预警,重点加强变异株监测,有效、及时发现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株,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和对疫情影响。(2)抓好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加强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并处置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可能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及早发现、治疗病例。(3)持续做好疫苗接种。继续推进为基础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群等高风险人群接种含XBB成分新冠疫苗工作,尽可能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发生。(4)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加强人群健康教育,重点宣传戴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换气、物品消毒等核心信息,提高个人新冠病毒感染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