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根据一些公开资料,将爱国卫生运动的一些概况总结如下:
一、起源背景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重视群众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同时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
二、发展历程
自1952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1949-1952年),为了改变旧中国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在抗美援朝、粉碎美帝细菌战争期间,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即“除四害运动”。此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都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改善、传染病防控和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三、主要成就
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就:
1.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家卫生城市比例不断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高,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2.传染病防控取得良好成效。有效降低了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以及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特别是在SARS、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全社会群防群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健康生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
4.爱国卫生运动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不仅为国内所认可,也为经济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称赞。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性运动之一,是中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和鲜明特色。通过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国不断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改善、传染病防控和全民健康水平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