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舒城旅游“十四五”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机遇?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遇:
1.自主旅游时代的消费升级。
目前,我国已经从传统的旅游时代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时代自主旅游,是在移动互联和智能科技支持下产生的游客完全自主选择旅游时间、旅游线路、旅游内容、出游方式、旅游服务方式与服务商等,以主题化、定制化、圈子化、小众化、深度化、随意化为特征的新型旅游方式。自主旅游时代大背景下,舒城旅游开发面临从传统观光到品质化、体验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的整体升级。
2.国家三大战略部署带来新契机。
乡村振兴战略、旅游扶贫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明确了旅游的经济带动及桥梁作用。舒城旅游发展的载体在生态湖山及乡村,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是必然。
3.中部崛起带来新机遇及新任务。
国家政策的倾斜为中部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助力,舒城处于中部崛起战略区域腹地,将迎来旅游市场环境改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的利好局面。皖江城市带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发区域、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中部崛起的助推器。舒城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区域,承接合肥产业转移示范作用,其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巨大,以旅游产业发展助力舒城城市升级及合肥产业结构转型。舒城需要实现“产-城(乡镇)-旅” 的协调发展,通过全域旅游助力中部崛起战略的完成。
4.复合区位引导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首先,舒城处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中,需面向周边城市人口形成“旅-居-业”需求共存的休闲度假产品。 合六一体化发展,打造“合肥后花园”。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长三角大后方的经济支撑点,全面推进“合六一体化”发展。舒城全面推动“撤县改市”,打造合肥经济圈综合极点城市,高铁、高速、轻轨的开通进一步缩短合肥至舒城的交通时间,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协作等方面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外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其次,舒城需突破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中以观光景区开发为主的现状,强化大别山东大门的形象。大别山风景道为国家级风景道,贯穿湖北省大悟、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安徽省岳西、金寨、霍山、舒城等地,串联了大别山的黄金旅游资源,大大提升了合肥、武汉至大别山旅游的交通便捷性。依托大别山风景道助力各地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建立常态的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和规划,推动旅游发展,共同开发精品线路,共享旅游产品和市场,互推互销,共同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和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再次,承接六安四大平台建设工作,舒城旅游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果、茶、药等作物的经济作用,形成农旅融合六安市推进“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建设,其中,舒城依托小兰花茶产业、大别山中草药资源以及果林资源,重点对接六安茶谷、西山药库、江淮果岭三大平台建设,推进舒城县绿色与大健康产业发展。
请问:舒城旅游“十四五”发展将面哪些临挑战?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发展增速与旅游舒适性的脱节。
我国国内旅游尚未完全走出“走马观花”阶段,旅游体验的舒适性与旅游业发展速度存在脱节现象。由于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整体水平层次不齐,影响了旅游服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具有较高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的服务人员匮乏,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奇缺,使得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国内旅游行为,舒适旅游的目的地少。但随着文化旅游投资的兴起,涌现出一批小镇、综合体等旅游新载体,如乌镇、古北水镇、千岛湖旅游度假区等,安全、卫生、便捷、舒适的旅游服务使其成为引领旅游发展方向的精品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景区的数量增长型发展阶段已经结束,求精求美求特的质量时代已经来临。
2.我县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体系有待优化
依托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万佛湖景区、慈母宫、周瑜城、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新四军四支队旧址等代表性景区景点,舒城已初步形成了城市观光游览、休闲旅游、红色旅游、森林等旅游等产品体系。但总体而言,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特别是代表性的万佛山、万佛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已有的产品开发利用较浅,并存在同质竞争现象。水岸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古文化旅游开发内涵挖掘不足,氛围营造不够。大多数景区景点档次偏低,处于浅层次开发层面,缺少游客参与性项目,也无法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影响范围有限,仅对周边地方性市场具有吸引力。此外,舒城旅游形象还较为模糊,高端旅游吸引物偏少,缺乏全国一流的精品景区和高端服务设施,县域范围内5A级景区仅一处,高级别景区品牌尚未形成,整体竞争能力相对偏弱。资源方面,虽然“山、水、人、文”等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等种类较为齐全,但是休闲度假、滨湖旅游、生态旅游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体系急需要大力发展完善。
3.我县产业地位有待夯实,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近年来,舒城不断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旅游产品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旅游业仍然处于一个相对低位,与省内部分旅游强县发展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旅游产业关联作用与综合带动作用尚不够突出,旅游产业地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同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相比较,舒城旅游的综合收益不高,产品的专业附加值较低,目前,来舒城观光旅游的客人多为一日游、观光游为主,温泉旅游消费也以短期一日游、一夜游和会议为主,以周末客源为主,这样的市场结构导致旅游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综合收益不高。
4.产品类型单一,资源与营销急需整合
万佛湖是舒城县旅游业的核心景区,在舒城县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定位。然而,尽管万佛湖已经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万佛湖的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尚不够完善,产品类型单一,主要还是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导,尚未形成能够吸引度假型中高端客源的产品体系,景区目前情况与其旅游度假区的性质定位不很相符。因此,未来万佛湖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旅游+”、“+旅游”新业态需进一步拓展。虽然,我县建成、在建桃溪现代农业示范园、鹏翔生态园、古绿园、花世界、恒大文旅城(童世界)等“旅游+”、“+旅游”新业态,但新业态的种类不足,且品质有待提高。另外,在区域资源开发与营销上,缺乏有效的整合与联动,缺少统一的市场推广和宣传促销。在区域外,缺乏与周边的六安、合肥、芜湖、安庆以及跨省的南京等地区深度合作,没有形成市场整合与联动开发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舒城旅游市场的拓展。因此有必要开展区域联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整合资源与市场,以提高舒城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企业竞争力不足,产业素质有待提升
截止到2019年底,舒城已经形成了包括7个A级景区、 7家星级饭店以及12家旅行社在内的旅游企业规模。但旅游企业单体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和竞争力低下的现象仍较明显,核心旅游企业如景区、住宿业和旅行社的经营效益不够理想,国际化、大品牌、专业化和大型化的旅游类企业较为缺乏,尚无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及旅游社尚未落户舒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6.配套设施不足,要素体系有待优化
从目前来看,舒城旅游业发展的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通景区风景廊道打造不足、道路指示系统不完善,部分景区停车场设置不合理,缺少自驾车旅游配套系统,不能满足团体、自驾车、家庭旅游对交通的基本要求。从产业要素体系来看,全县宾馆等住宿接待设施基本满足日常游客接待要求,但宾馆饭店的类型、层次与布局不尽合理,档次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管理模式上还缺乏专业品牌管理,经营理念较落后;旅游商品开发需进一步深入,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创意不新,旅游商品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街区也未形成;娱乐产品需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娱乐项目内容单调、场所分散,且规模档次较低,缺乏大型娱乐项目,对游客的逗留吸引力不强。配套设施完善、要素体系产业结构优化成为舒城旅游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
6.公共服务不够完善,保障体系需稳步推进
目前,舒城旅游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信息可得性较差,县城集散功能不明显。根据舒城旅游市场定位以及未来旅游市场发育趋势,必须强化信息、咨询、导引等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引导、培育高端化、大众化、自由行旅游市场在舒城的发育。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延长游客在舒的游憩空间、提升舒城旅游综合效益,要把旅游业发展全方位的融入整个城市,把整个舒城作为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加以建设。
目前,舒城的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县城景观功能较弱,城市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整合力度不够,亲旅友善的旅游城市氛围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旅游与交通、住建、文化、园林、宗教、宣传、教育、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务、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职能部门的管理协调、协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的合力和氛围尚未形成。相关部门对旅游业发展思想难以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保障体系难以真正起到保障发展作用。必须不断完善旅游管理职能,推动信息、咨询服务、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与落实旅游保障体系,促进舒城旅游跨越式发展。
请问:舒城旅游“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我县旅游“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大目标、大提升、大项目、大转变”的总体思路,立足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舒服之城、度假胜地”,按照“一山(万佛山)、一湖(万佛湖)、一泉(汤池温泉)、一线(景区周边和交通干道沿线农家乐)、一角(绿三角)、一古城(周瑜城)”的总体布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扶贫,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象全面提升为目标,以转型发展、生态发展为路径,以重点带动、要素完善为内容,以改革创新、政策引导为动力,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成产业、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扩大开放的窗口产业和统筹城乡进步的小康产业,精心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引领全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为实现我县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请问:舒城旅游“十四五”发展有哪些原则?
答:为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在“十四五”期间的统领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一)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
充分依托全县现有生态旅游资源,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
(二)坚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
围绕一山(万佛山)、一湖(万佛湖)、一泉(汤池温泉)、一线(交通干道沿线发展乡村旅游)、一古城(周瑜古城)的发展重点,坚持从长远发展着眼,从实现阶段目标着手,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做好与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分步实施,促进旅游业整体稳步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参与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以旅游行政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和单位紧密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旅游发展格局,整合资源,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市场运作的理念,科学定位,使全县旅游业发展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融合。
(四)坚持项目带动、全域发展的原则
以项目为支撑,认真谋划、筛选一批优势资源、带动性强、参与性广的项目进行捆绑式开发建设,以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推动景区(点)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请问:舒城旅游“十四五”发展有哪些目标?
答:我县“十四五”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总收入在全县GDP的比重超过17%,成为舒城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巩固和加强全省旅游经济强县的地位,实现全国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
3.大合肥经济圈的核心旅游目的地;长三角休闲度假和生态养老基地、全国著名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
4.万佛湖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围绕“一山一湖一泉一线一古城”的空间格局,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促进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旅游接待体系;
6.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内一流县级全域旅游目的地。
我县“十四五”旅游发展的创建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A级景区6家以上,其中4A级新增3家(鹏翔生态园、恒大文旅城、石关景区),3A级新增3家(天子寨、九龙寨、晓天老街)。到“十四五”末,A级旅游景区总量达到13家以上。
2.新增星级饭店6家,其中五星级增加1家,四星级增加2家,三星级增加3家。到“十四五”末,星级酒店总数达到12家以上,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2家。
3.新增高星级农家乐15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增加10家。到“十四五”末,形成以星级农家乐为主体, 民宿、乡村客栈、乡村度假酒店为补充的多元住宿业态。
4.争创全省优秀旅游乡镇6个(干汊河镇、山七镇、春秋乡、庐镇乡、千人桥镇、桃溪镇)。
5.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万佛湖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2-3个。
6.建成一级集散中心1个(城关镇)、二级集散中心4个(万佛湖镇、晓天镇、汤池镇、杭埠镇)、自驾车营地2个、咨询中心若干。
请问:舒城旅游“十四五”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答:“十四五”是舒城县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发展全域旅游、开展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期间。因而,“十四五”期间舒城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为:围绕一大目标,构建一核两带三极三区多组团旅游发展格局,实施八大工程,实现六大突破。
(一)围绕一大目标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内一流县级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构建一核两带三极三区多组团旅游发展格局
——一核:环万佛湖旅游吸引核
——两带:杭埠河生态休闲景观带
以 G346、G105、G206等交通线路为基础形成的旅游交通带动发展带
——三极:城关镇旅游驱动发展极
环万佛山旅游吸引极
杭埠童世界旅游吸引极
——三区:东部科创产业旅游片区
中部乡村休闲旅游片区
南部生态度假旅游片区
——多组团:桃溪镇旅游组团、千人桥镇旅游组团、干汊河镇旅游组团、春秋乡旅游组团、南港镇旅游组团、舒茶镇旅游组团、汤池镇旅游组团、万佛湖镇旅游组团、晓天镇旅游组团等
(三)实施八大工程
1.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县政府要积极鼓励引导各乡镇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打破部门、行业界线,开展“四级联创”行动,加快探索构建“一体化”、“无障碍”的全域旅游协调发展与规范运行的市场管理运行机制。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特点,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优势资源,探索构建整体联动营销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树立区域统一的品牌形象,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和“项目共建”,以达到合作各方的“多赢”,共同提升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2.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
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是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突破点。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有效地促进旅游标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推动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和精品化建设,促进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围绕旅游业发展亟需,优先在以下领域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旅游服务质量领域的标准、旅游新业态领域的标准、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标准、旅游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等。
3.乡村旅游开发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培育、扶持一批旅游经济乡镇,重点推动万佛湖镇、汤池镇、晓天镇、山七镇、干汊河镇、舒茶镇、阙店乡、春秋乡、庐镇乡等特色乡镇,积极开展差异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镇一品、大区小镇”城乡统筹旅游发展格局。依托特色农业、自然生态、传统村落等,充分发掘古街区、古乡镇、古村落、古水利工程、老三线等遗址遗迹,推出一批农业观光、农趣体验、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科普教育、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滨水活动、森林康养、避暑纳凉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围绕重点旅游景区,依托乡村旅游景区(点),建设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民宿、森林人家、休闲农庄、乡村酒店,提供溪畔垂钓、农事感知、采摘篱园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地方品牌“龙舒人家”,推动乡村旅游农家乐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完善旅游服务中心、购物场所、停车场、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对乡镇入口、边界、区域、路径和标识牌进行设计,特别是对城镇节点进行节点体系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设计,初步完成乡村旅游示范点布局。
4.旅游模式创新工程
探索以建设风景廊道和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全县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交通运输网的改进为突破口,围绕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配置交通线路,提高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打造“旅游+交通”——旅游路,缩短景区、景点与旅游中心城市的时间距离。以“乡镇文化休闲旅游线、滨湖休闲度假旅游线、温泉保健养生旅游线、山岳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线、特色人文景观旅游线、农业观光体验旅游线”6线为重点,着力推行“一程多站”式旅游体验,逐步推进风景廊道和自驾车旅游线路建设,建设配套的自驾车、房车服务设施体系。
5.产业链延伸工程
推动旅游商品加快发展,依据“特色化、差异化、标准化”的原则,着力打造县域(如舒城小兰花等)、乡域(如晓天蒲扇等)、村域(如转水湾香椿酱、过湾富硒大米等)、地域(如万佛湖鳙鱼等)等旅游商品品牌,着力将农特产品、手工艺品在做到“统一规范量化、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商标或LOGO、统一文化内涵、统一宣传口径”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旅游商品,满足自驾游购物需求。完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在县城和有条件的游客集散区域建立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在主要旅游景区和游客集散地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专业市场。大力推进文旅结合,围绕“舒服之城·度假胜地”主题,精心策划丰富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培育地方文化演出团体,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发展旅游文化演艺集聚区。推动重点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建设步伐,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竞争力。
6.重大项目支撑工程
按照“一山一湖一泉一线一古城”的总体布局,推动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万佛湖为总抓手,加强万佛山风景区、恒大文旅城、周瑜城和汤池温泉等重点景区载体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养老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
7.产业融合工程
加强对旅游产品特色化、生态化、多样化发展的指导,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游、自驾车游、会议商务游、风情游、乡村旅游、健康养生休闲游、生态科考游等产品,积极发展保健康体、温泉养生、置业旅游、高尔夫旅游等高端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旅游+”、“+旅游”新业态,构建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8.旅游信息化工程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整合全县旅游各要素的信息以及政府公益信息和行政信息,搭建一个服务于游客、旅游企业和各级政府的旅游大数据中心,以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服务等为主体,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四)实现六大突破
1.旅游资源开发要实现新突破
改变传统的资源观,树立大旅游发展概念,加强旅游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融合,创新融合方式和渠道,抓住乡村振兴建设的有利契机,采取“旅游+”、“+旅游”等方式,实现产业融合与业态突破,推动旅游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品多元化、产业多样化发展。
2.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要实现新突破
推动旅游产品供给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推动游客在舒城旅游从一日游向多日游、深度游转变,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传统要素向新要素、多要素转变发展。
3.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突破交通瓶颈,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达性,特别是要在加快与高速铁路体系和高速公路网络联通建设的同时,使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向旅游景区延伸,完善景区景点连接高速公路的旅游公路网,大力加强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环线线路建设,扎实抓好旅游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4.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要实现新突破
加快将文化变成旅游产品,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借助文化宣传推介旅游。围绕“文旅融合”旅游发展思路,把文化理念融入到旅游规划设计当中,做足旅游景区的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与旅游结合的4大板块(生态旅游板块、温泉休闲度假板块、历史文化板块、红色旅游板块)。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突破与发展。
5.旅游改革开放要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改革景区管理体制,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6.旅游发展环境要实现新突破
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大力营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大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大力营造严密可靠的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