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周年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机械耕整→播种育秧→机械插秧→机植保→机械收获→秸秆处理→机械烘干。
一、机械耕整
小麦收获后及时耕整地,可选用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犁旋一体机、水田埋茬起浆机、水田驱动耙等。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3cm;田面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应达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的耕整地质量要求。
提倡麦秸秆全量还田以提升地力。小麦收获时要求联合收割机带切碎均匀抛撒装置,秸秆切碎长度≤10cm、留茬高度≤15cm。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需配套采取增施氮肥、减少磷钾肥用量。秸秆还田作业时,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宜适当加大耕深。
二、播种育秧
培育适龄壮秧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各地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机插育秧模式,尽可能做到集中育秧、规范操作、集中管理、标准生产。
(一)播种准备
1、品种选择
选择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主推的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率较强且适于机插的水稻品种。播种前,应根据农艺要求做好晒种、脱芒、选种、药剂浸种和催芽等种子处理工作。
2、育秧准备
选择排灌方便、光照充足、肥力中等、便于管理和方便运秧的田块做秧田(或大棚苗床)。按照秧田与大田 1:80-1:120的比例备足秧田,选用适宜本地区的水稻育秧基质或床土,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基质替代营养土。秧盘通常采用内腔尺寸为58cm×28cm×2.5cm的9寸盘,每亩机插秧常规粳稻需备足25-28张,杂交粳稻需22-25张。
(二)机械化播种
育秧播种流水线可一次性完成底土的铺放、浇水、播种、覆土等工序。育秧流水线操作时应放置在平坦的场地上并调节至水平状态。
1、适期播种
按水稻品种特性、安全齐穗期及茬口确定播期。生产上可根据大田腾茬时间,按照适插秧龄倒推播种期,做好分期播种,适期移栽。
2、播种量
播种要求精量均匀、不重不漏。播前用空盘试播,调节至常规粳稻盘播芽谷150g-160g,杂交稻 100g-120g。
(三)秧苗管理
规模化集中育秧要重点做好高温高湿促齐苗、适时揭膜炼苗、因地制宜管好水、看苗适当补肥、及时防病治虫等苗期管理技术。培育适宜机插的壮秧,壮秧标准应该是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基部粗壮、叶挺色绿、青秀无病、均匀整齐,根系短、白、粗、多,盘结牢固,提起不散。
三、机械插秧
机插秧时间以在5月15日到6月30号为宜。
(一)机械准备
按照插秧机使用说明书要求,插秧前应先检查调试插秧机。转动部件要加注润滑油,并进行 5min-10min 的空运转,以确保插秧机作业状态良好;下田后应进行试插作业,试插后按需进行调整,满足机插作业质量要求。
(二)机插要求
机插要求栽插秧苗均匀、深浅一致。一般漏插率≤5%、伤秧率≤4%、飘秧率≤3%、栽插深度在1-3cm,要求不漂不倒、越浅越好。同时,根据水稻品种及栽播时间选择适宜栽插密度。
四、机植保
(一)病虫草害防治
要注意防范重大病虫危害。提倡全程监测预警,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区域内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落实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常见重点病虫害防控技术。积极推行精准施药及物理防治技术,减少污染。草害防治。在机插前结合耕整地,施除草剂一次性封闭灭草,保水3d-4d;机插后5d内根据杂草种类结合施肥施除草剂,水层3-4cm,保水3-4d。
(二)作业要求
以安全环保为原则,及时合理施药。依据经营规模及田块大小等,因地制宜选择车载式、担架式、喷杆式或无人植保飞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按2-3d完成一次病虫害防治要求来确定机具数量。
五、机械收获
(一)收获时间
适时收获防止割青。当多数稻穗变黄(95%以上籽粒变黄)时,选择晴好天气,优先选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按农艺要求进行收获作业。
(二)机具准备
可采用带切碎和抛撒装置的半喂入联合机作业。作业前按机具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查、调试和保养,确保机械性能良好。同时,做好作业田块异物清除、根据收割方式开出作业前收割道等准备工作。
(三)技术要求
根据水稻长势及田块条件,正确选择收割前进速度,满幅工作。作物潮湿时不宜立即收割。收割倒伏作物时,适度降低割台高度,正确选择收割方向。倒伏轻微时宜采取逆倒伏方向作业,同时降低作业速度;倒伏严重(>45°)时最好选顺倒伏方向收割,采用低速作业,适度提高脱粒转速和清选风速。
收割干净、不漏割。在标准状态下收获总损失率≤2.5%,破碎率≤1.0%。
六、秸秆处理
优先采用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需要秸秆综合利用的,可不进行秸秆切碎。稻秸秆机械化还田应结合机具配置情况、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特点及后茬作物等因素,因地制宜选用秸秆还田技术路线、主要作业模式和技术方案。
(一)秸秆机械化还田
1、旋耕灭茬秸秆还田作业
(1)技术路线:稻田控水降渍→联合收割机低留茬适时收获、秸秆切碎均匀抛撒→施用基肥(增施氮肥)→旋耕还田→机械播种、镇压→机械开沟。
(2)作业要求:收割水稻时秸秆切碎、匀抛,秸秆切碎长度≤10cm、留茬高度≤15cm、耕作深度≥12cm、秸秆覆盖率≥80%。
(3)机具配备:联合收割机配备秸秆切碎抛撒装置;建议采用75马力以上拖拉机,反旋灭茬机、正旋秸秆还田机等;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复式作业机、条播机等。
2、犁耕深翻秸秆还田作业
(1)技术路线:稻田控水降渍→联合收割机适时收获、秸秆切碎均匀抛撒→施用基肥(增施氮肥)→犁耕→碎垡→机械播种、镇压→机械开沟。
(2)作业要求:收割水稻时秸秆切碎、匀抛,秸秆长度≤10cm、耕深≥22cm、碎土率≥80%、秸秆覆盖率≥80%。
(3)机具配备:联合收割机配备秸秆切碎抛撒装置;根据铧犁数量和土壤情况配备相应的动力;圆盘犁或圆盘耙等;旋耕机、重型耙;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复式作业机、条播机等。
3、其他注意事项
(1)机收前10天左右断水,遇雨及时排水,确保旋耕作业时土壤含水率≤25%、犁耕作业时土壤含水率≤35%。
(2)机具作业时,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尽量避免重耕、漏耕、重播、漏播,减少小角度转弯次数。
(3)稻秸秆还田强调播后适时、适墒镇压,确保种(根)土密接,促进壮苗。
(4)基肥适量使用氮肥。
(5)健全沟系,排涝降渍,遇阴雨天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二)秸秆综合利用
1、秸秆饲料化利用
联合收割机作业稻秸秆成条铺放田间→搂草机搂草→秸秆喷菌打捆→包膜机包膜→置于路边发酵→粉碎后作饲料。
2、其它形式利用
联合收割机作业稻秸秆成条铺放田间→搂草机搂草(或直接捡拾打捆机打捆)→运送至企业加工利用。
七、机械烘干
(一)烘干技术要求
稻谷收获后应及时采用谷物干燥机进行烘干至标准含水量(粳稻14.5%)。不同水分稻谷应分别储存、分别进行干燥,同一批干燥的稻谷水分不均匀度应≤2%。干燥前应进行除芒(长芒稻谷)及初清,带芒率≤15%、含杂率≤2%,不得有长茎秆、麻袋绳、聚乙烯膜等异物。
烘干工艺流程为:预热→干燥→缓苏→冷却,循环式烘干机应采用干燥→缓苏多次循环,降至安全含水量或规定含水量。
环境温度≤0℃应进行预热。循环式烘干机第一次循环干燥宜采用20-25℃热风预热0.5h。
干燥稻谷热风温度推荐值见表 1。
表 1 热风温度推荐值
机型 |
热风温度 |
批式循环干燥机 |
45℃-50℃ |
注:环境温度≤10℃、稻谷水分>20%,建议采用下限温度;
种子干燥:常规种子≤38℃、杂交种子≤35℃。
冷却风温和出机粮温见表2
表2 冷却风温和出机粮温
项目 |
环境温度 |
|
>0℃ |
<0℃ |
|
冷却风温 |
环境空气温度 |
环境空气温度 |
出机粮温/℃ |
≤环境温度+5℃ |
≤8℃ |
注:环境温度≤0℃,宜在缓苏仓或烘后仓内贮存 24h,再冷却。
(二)机具选配
稻谷烘干机根据烘干批次、生产规模配置,一般选用低温循环式烘干机。
烘干车间的选址要临近粮食主产区、交通便利、远离湿度大的地区,且常年有足够的粮食进行烘干,使烘干机械保持相对均衡生产,以便实现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