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词: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气象局 > 规划计划 > 工作规划

    舒城县气象局2024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4-04-01 21:26 信息来源:舒城县气象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第五年,也是落实《纲要》《规划》《协议》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气象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安徽关于六安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一)进一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是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气象局部署,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五周年系列活动。制定党组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安徽关于六安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年度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措施,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实。锚定争先进位目标,召开气象高质量发展暨气象工作研讨会议,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再出发。

    二是巩固提升《纲要》《规划》《协议》落实成效。深化合作共建,召开年度合作联席会议,推动会议议定事项落实。加强局际、局校、局企合作,优化发展环境和机制;加强《协议》的综合协调,完成气象高质量发展年度评估报告,扬长板、固底板、补短板。本着智慧化高端引领、艰苦台站活化石的科普宣教模式,推动基层台站信息化建设和国债项目开工;强化地方财政经费保障。

    (二)扎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强化高水平安全气象保障

    一是提升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业务体制改革任务,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各项业务规则制度与新版预警信号标准规范的衔接。强化预警信号发布平台使用、效果检验评估,构建扁平高效的短临预警业务流程。提升省突平台的精准靶向发布能力,配置应急广播播发策略,建设基于用户画像技术、最小影响范围半径5公里的预警信息短消息发布系统。

    二是健全以气象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与应急部门联动,推进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完善暴雨、强对流天气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业务,实现县级气象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全覆盖。健全高级别预警信号叫应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叫应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开展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决策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融媒体气象信息传播。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内容清单,“一过程一策”开展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工作,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估业务。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在防灾减灾决策、重点行业影响及风险评估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面向农业、交通等高敏感行业,开展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服务,加强各类产品在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指挥中的应用,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四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作用,配合省局人影专项工程建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基地建设水平,做好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应用工作,认真落实作业站点确认和退出管理办法,实现弹药物联网全覆盖。

    (三)着力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一是持续提升业务科技创新水平。主动融入全省量子计算气象应用、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工作大局,探索相关科技创新。聚焦绿色发展,构建“可复制”的市级生态气象模板;突出城市特色,加快“城水共生”的生态气象技术攻关;打造生态高地,助力“山、岗、原”生态保护和气候资源开发。深耕气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与省级业务单位的主动互动联动。持续开展“守正创新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二是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培育、基层人才储备工作。进一步充实业务骨干力量,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依托省局基层正高“一对一”培养计划,补足高层次人才短板,完善青年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加强重点创新团队建设,扎实开展新进人员一对一发展规划工作,夯实基层人才基础。打造“1+4+5+8+3”的人才培育模式,加强新时代预报员队伍建设。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高气象基础业务能力

    一是强化精准气象预报龙头作用。制定年度“质量提升年”行动重点任务清单,优化完善全市短时临近天气业务流程。加强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 2.0)雷达产品应用评估,强化客观化网格预报预测技术和业务能力建设。开展雷达回波临近预报、降水临近预报等客观预报技术方法研发,积极参加江淮气象大数据智能算法竞赛。

    二是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落实国债项目、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站网工程、雷达工程等项目建设。升级更新14个智能自动气象站,新建154个四要素站和14个六要素站。完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省级常规气象观测站的计量检定或现场核查。全力备战观测业务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提升整体业务技能水平。深入推进农村雷电灾害治理项目建设,确保达到序时进度。

    三是提升卫星与雷达业务能力。全面提升遥感应用服务能力,加强风云地球平台试应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遥感应用产品。加强ROSE产品应用,依据ROSE强对流天气自动报警信号开展强天气监测和产品检验评估。持续完善卫星遥感业务体系,配合开展遥感应用产品真实性检验。

    四是强化大数据应用和网络安全管理。收集梯度观测、农业、生态环境、水利水文、自然资源等气象相关行业高价值观测数据并纳入天擎管理。提升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的加工处理能力,研发基于天擎发布并通过业务准入的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和算法。实时入库所有对外服务气象数据信息和专业气象服务收入。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持续加强“弱口令”排查,开展信息网络资产清单更新,为所有电子终端安装规定防护软件。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和科学管理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根据工作部署,按要求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推进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探索观测预报服务平台底层互联,持续完善观测数据产品质控业务,健全新型探测装备运行管理和迭代更新制度。

    二是加强气象法治建设。结合世界气象日、宪法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开展《六安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规定》宣传工作,推动气象相关法规列入政府调研类项目。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和业务培训,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做好标准应用评估,积极组织撰写标准化相关论文。加强防雷与升放气球监管,推进部门联合与数据共享,推动“数字化监管”“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应用。

    三是夯实气象科学管理。加强气象行业管理,推进行业气象台站规划建设、资源共享等工作。进一步深化财会监督,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财务综合管理水平。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习惯过“紧日子”。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机要保密、宣传科普、档案、后勤、学会、老干部等工作。

    (七)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党建质量。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深化“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对接业务凝练“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具体行动计划。形成党建品牌,打造拳头产品;对照“四强”党支部要求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参加“五星级”党支部评选。运用好党建工作评价办法,提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成效。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强化气象媒体管理,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

    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选贤任能的用人原则,立足基层气象台站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基层人才选拔工作,优先选育优秀青年干部,充分发挥青年在干部队伍中的主力军作用。健全用人工作机制,通过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骨干人才榜样带头作用,以点促面锻炼提高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素质。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