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机推广的重要地位
传统农业体系,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了人们对于生存温饱的需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单单需要保证农业生产的产量,还需要保证其质量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现代化农业体系是现代社会背景下农业体系的重要发展趋势,可以提高农业体系机械化水平,因此就必须要对新型农业机械进行有效推广,农机推广其基本的任务和目的是根据大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机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满足人民生活及生产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使更多农户可以主动选择农业机械实施生产活动,为现代农业体系构建提供重要助力。
二、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推广配置不全
在负责农机推广、新技术转化试验等工作中,县乡两级农机推广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农机推广的核心载体。从机构设置来看,县级配置基本涉及植保、土肥、良种、技术推广的方方面面,而乡镇一级,农机装备结构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机械多,畜牧、养殖、加工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低端机械多,高端机械少等。
(二)农机推广人员后备人才不足
根据市场调研,我国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配置断层现象突出,从种植业人员看,年龄多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初中、小学居多,中专屈指可数,大专更是凤毛麟角。从农机操作手看,“70后”、“80后”占主流,操作手的初中学历占大多数,中专、大专十分稀罕。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奇缺,智能化、高端化、大型化农机缺人动,坏了不会动、不敢动的尴尬时常显露。后备专业性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不少已经不能胜任高负荷强度的农机实地指导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质量。
(三)财政扶持和投入资金较少
农业机械化具有一次性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部分大型农机的技术展示和推广工作中,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外,还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农机推广在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方面均有欠缺,部分地区农机推广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资金缺口难以弥补,地方财政无力投入,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示范试验等。同时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收入造成影响,降低了其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农机推广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从当前形势来看,国内基层农机推广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也有一些地区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一方面,现在许多农机手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仓促购置农机,购置前未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对农机操作与保养知识更是了解有限,致使因为使用不当造成农机故障和事故多发。例如,一些农机手在使用旋耕机时忙于挣钱,不知道更换箱体齿轮油,导致出现旋耕机齿轮损坏等故障;一些农民为了避免播种断苗,站立在播种机上监督作业过程,因机车不稳被摔伤而造成事故。这些现象数不胜数,无端增加了三包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推广人员没有专业的推广经验,在技术讲授、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虽然有熟练的技术,但无法完全传达给农户,进而造成农机推广的效率低下。
三、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优化乡镇农机装备结构
乡镇农机部门要借国家基层农机推广补助惠民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乡镇级农机推广工作中的投入,逐步完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硬件配套建设。不能热恋于一时市面抢手的农具,而忽视了农机推广的整体性,忽视了其他机具技术的推广,我们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拓展农机推广的范围,向农林牧副各业延伸,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延伸,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农机推广。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陈旧落后的农机实行强制性报废更新,对那些低质、低价、低效的小型农机也要提档升级。大力引进推广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加快破解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同时,加大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
(二)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走向学校,做好宣传,鼓励更多专业性强的大学生加入到一线农机推广工作中去。同时,招聘环节做到特岗特招,注意优化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扩大一线推广技术人才数量,改变农机管理、推广、销售、使用、维修的人才结构,真正将一线农机推广的潜在力量发挥出来
2.加快定向培养步伐。2018年实施的“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其中的农业装备技术专业,是解决农机人才缺乏的“短、平、快”项目,但短时间内培养多名专业人才捉襟见肘,因而,广开学路,拓宽培养渠道应成为重要的补充措施。如农机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农机推广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可与大专院校合作进修,来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并鼓励农机推广人员自觉学习农业相关科学文化知识,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把培训项目交由经销企业、生产厂家、职业院校等承担,并实行严格的动手能力和实战技能考核,切实培养一批会动手、懂经营、善管理、爱农业的专门人才。
(三)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农机推广作为不创收的惠民工程,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理应得到政府的政策带动、资金扶持。农机部门也应有所作为,要主动与当地政府交流,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可通过政府的资源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召开农机作业现场会,通过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参加,使当地政府领导能够及时掌握农机发展动态以及农机推广工作对“三农”的作用,农机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向当地政府领导反映,以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建立长效的政策扶持发展机制,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作用,将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纳入乡镇年度总体工作目标中,使乡镇农机推广人员树立工作的信心、让其安心,工作尽心,保质保量地完成农机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机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
(四)提升农机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做好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和质量,不断提升农机推广人员专业技能,激发其上进潜能,不断地提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通过送推广人员参加农业部和省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班进修学习,或到外地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经验,通过请农机专家到单位为推广人员授课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使其真正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农机推广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相结合,坚持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逐步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具有精诚团结,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业务水平高,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能敏锐捕捉适宜本地推广的农机装备的农机推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