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舒城县南港镇 > 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类)舒城县南港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预案(继续有效)

发布时间:2024-03-01 10:49 信息来源:舒城县南港镇 阅读次数: 字体:[    ]我要纠错

 

舒城县南港镇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预案

 

 

 

 

 

 

 

 

 

 

 

 

 

Ο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情况

南港镇位于舒城县东南部,北临杭埠河,东接百神庙镇、舒茶镇,南与桐城市和本县汤池镇相毗邻,西依春秋乡和城关镇马河口办事处,是集山、丘、圩于一体的农业大镇。

1.1.1、河流分布

长江二级支流杭埠河于境北由西向东擦肩而过,境内堤长3.85公里,涉及2个行政村;南港河是境内的最大河流,位于杭埠河的中游,流域面积105.95平方公里。干流与支流走向大致由南向北,流经17个行政村。流域内比较大的支流有1条,即西衖河。南港河发源于东衖欧岭(高程564米),至过湾村(白马宕)入杭埠河,全长32.7公里。

1.1.2气象、水文

南港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5.6℃,年极端最高气温40.5℃,年极端最低气温-17℃; 多年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10日,终霜日出现在次年3月30日,无霜期22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69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12.6千卡/,大于10℃以上年有效积温5000℃;年最大降雨量1850 mm(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703.9 mm(1978年),多年平均降雨量1362.7 mm;多年平均蒸发量972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常年主导风向春夏多东风,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2m/s,年最大风速10.3m/s,瞬时最大风速可达17.5m/s。

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区域内降雨强度较强,暴雨日数(日降雨量≧50 mm)平均每年5-6次,一般暴雨多集中于5-8月。近50年来区域内明显的大暴雨天气过程出现在1953年、1969年、1975年、1991年、1999年、2005年。流域内暴雨以气旋雨、峰面雨为主,台风雨有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本区域。暴雨最早出现在4月,大多数在10月结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多数暴雨集中在7-8月。7月份西风环流减弱,西南季风加强,气温高,水汽丰沛而降雨强度普遍增大;7月下旬至8月初,副高北进,赤道幅合带也明显北移,此时台风、东风等热带系统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本区域,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8月中下旬,副高继续加强、北上,本区域受副高控制,一般降水较少,但也有例外。例如,2005年9月的台风在皖河流域部分地区形成特大暴雨,其后期行经杭埠河流域,其暴雨中心在南港镇最大24小时暴雨221 mm产生了很大的洪水。

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关系,以7月份出现的暴雨机会较多,强度也较大。暴雨的年际变化不很大,年最大24小时和72小时暴雨变化系数0.37-0.38。区域内暴雨较集中,持续时间一般1-3天。

区内水系发育良好,渠网密布,溪沟纵横,属巢湖水系杭埠河流域。境内主要水系有南港河和枣木桥河。南港河发源于东衖欧岭(高程564米),流经本镇的衖、樟冲、三冲、河西、沙埂、公义、鹿起、落凤岗、龙潭、藕塘、金星、过湾和百神庙镇的金桥等13个行政村,于过湾村大墩村民组注入杭埠河,全长32.7公里,流域面积105.9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条,

即西衖河,西衖河发源于境内的老虎岭,流经老岭、花园、石头、郭店、河西5个行政村,至熊家榜(两河口)入南港河,全长13.75公里,流域面积34.17平方公里。南港河两河口以上河道较陡,河床窄;两河口以下河道较缓,河床宽;下游河道多弯弯曲曲,且河床较窄,易发生洪灾。

    枣木桥河发源于境内的鹿起山(高程330米),流经鹿起、落凤岗、益山3个行政村,于益山村陈庄村民组流入百神庙镇枣木桥村,该河在南港镇境内流长12.45公里,流域面积约13平方公里。

1.1.3地形地貌及下垫面概况

南港镇地处皖西褶皱山地,地貌类型为浅山丘陵地貌,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最高处为南部的麻山寨侧峰(无名峰),海拔641米,最低处在北端的过湾村境内,海拔17米。南港地貌的基本轮廓定型于诛罗纪末的燕山运动,山川展布均受这一构造骨架控制,尤其在挽近构造运动作用下,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起,形成了完好的多层地貌。南港境内海拔多在20-500米,坡降为1:30,由中山、低山、平原、河流组成。其基岩主要是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紫色沉积岩。因构造运动和流水的影响,山顶、山坡和坡度大于30°的常露基岩,山坡残积物坡积亦薄,一般仅有10-30厘米,坡度小于25°的三坡和山脚、山凹坡残积物坡积厚于30厘米以上;因地质构造的断层陷落或河流汇集处,形成了串珠状的山间盆地,较大的有南港河畈。地表物质主要由堆积、冲积物组成,沙泥相混,土层较厚,为难得的水稻土。

水土流失情况:南港镇是舒城县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一是人为进行成片砍伐,活立木蓄积量锐减,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基本建设破坏水土资源,有些公路,尤其是村组道路,因陋就简,没有基本的排水、护坡、涵洞等水保措施,也无专人养护,一遇洪水冲击就崩垮,淤塞河道;三是开荒地造成水土流失,由于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大开茶园和开荒种粮,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使全镇坡耕地多、坡式茶园多、稀疏茶园多。这些地区形式上植被覆盖,实质里表土松散,水土流失依然存在;四是乱倒垃圾、渣土,在河道内耕种作物,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一遇暴雨,就常常导致漫堤和溃堤。

1.2  经济社会情况

1.2.1行政区划、人口分布

南港镇国土面积128.92km2,辖18个行政村,1个街道,402个村民组,总人口5.4万人,分布在805个自然村庄。沿河干流两岸房屋依山傍水,人口密布,农田连片,共有人口1.86万人(占全镇人口的35%)。

1.2.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经济状况

区域内有耕地4.9万亩,沿河干流两岸农田1.8万亩(占全镇农田的40%)。产业结构以生产粮经作物为主,镇政府驻地是舒城县东部区域小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镇内盛产大米、茶叶、油茶、板栗、木材、毛竹,矿产品主要有石料、砂石、粘土矿和瓷石矿等,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现有已建水电站1处,装机200千瓦。

1.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1.3.1典型山洪灾害情况,灾害类型及易发区

1968年以来南港镇共发生了3次严重的暴风雨和山洪灾害,造成河道淤塞改道,沿河两岸洪水泛滥成灾。据统计,共造成15人死亡,多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119687月14日下午2时许,南港镇境内缸窑至落凤岗一线突然遭龙卷风暴雨袭击,历时3小时之久。受灾范围有4个人民公社(乡)11个大队(村)71个生产队(村民组)。大风中心经过的落凤岗等4个大队,受灾严重。大碗粗的树被拔起,刮毁房屋2147间,伤206人,死10人,4000亩早稻受灾减产,部分无收。

2)1969年7月上中旬,开始是几天的连阴雨,后来于7月13日突降大到暴雨,24小时降雨达236 mm,造成山洪暴发,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境内原沙埂人民公社(乡)灾情最为严重,公社驻地沙埂街道80%的房屋均被洪水冲毁,其中包括公社机关和粮站、医院等社直单位。这次洪水还造成境内山塘、小水库70%以上溃坝,河堤被毁,河流改道,毁坏农作物1700亩,房屋倒塌数以千计,死亡5人,伤几十人,几百人无家可归。

4)2020年,南港河流域遭遇大洪水,造成南港河公义马井段河堤崩坍、龙潭小湾洪水漫堤、金星过湾两个村内涝;虽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农业受损重大。

南港镇山洪灾害类型主要为短时强降雨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并伴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恶性现象。山洪易发区为沿岸的低洼地带,共有12个村23个组处于易发区。

1.3.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1)山洪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南港河和与此相邻的南港一带为著名的皖西暴雨中心和降雨高值区,流域洪水成因主要有气旋雨、峰面雨系统的暴雨形成,也有台风雨系统的暴雨形成,所以,洪水在量级上较其邻近流域要大。由于南港河流域两岸的坡度较大,汇流时间短,致使洪水陡涨陡落,洪水过程大多是单峰,属高峰尖瘦型,即使洪水过程是复峰,其次峰的峰和量都很小,持续时间也相当短。整个洪水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为1-3天。

南港河洪水主要发生在汛期4-10月,多数集中在7-8月,由于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具有降雨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常形成洪峰较大的洪水。其河流特征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河水暴涨暴落,丰枯悬殊大。近几年的山洪灾害都发生在7~9月,且都是由台风和热带风暴引起。

从地理环境上看,南港镇属大别山余脉,处在南北气流交汇的大环境里,加之镇域南部山区东、西二狭窄陡峻,汽流容易产生强烈的辐合抬升,一旦发生山洪,水流汇集快,极易造成老岭、花园、石头、郭店、河西、东、樟冲、三冲等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南港河下游龙潭、鹿起、藕塘、金星、过湾等村沿河两岸的洪水泛滥。

地质条件加重山洪灾害。镇域内南部山丘区主要由太古变质岩长期裸露,并受长期风化剥蚀,裂隙发育而形成的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紫色沉积岩。表层因花岗岩、片麻岩和紫色岩风化而形成的粗骨黄棕壌、山地,其颗粒间隙大,透水性强,粘性差。尤其是浅部风化强烈,风化层厚(一般达1m以上)且松散,而且地表还有一定厚度的残堆积层分布,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良好来源。另外,区域内山高坡陡,降水丰富而且较集中,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一遇暴雨,这些泥土便以泥石形式被带到下游河床,淤塞河道,导致洪水漫堤,河道改道,造成损失。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区域内人为破坏地表水土资源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行洪能力萎缩,加重山洪灾害,二是区域内现有的骨干水利工程较少,一般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难以抵御洪水的袭击。

2)山洪灾害产生的特点

一是来势猛,消退快,成灾范围广,二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三是灾后恢复治理困难。

1.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为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损失,几十年来,南港人民在舒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制定了一些可行性方案。主要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

1.4.1山洪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

一是对南港河上游河道治理,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延缓产汇流时间,尽量减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避免淤积下游河道。二是拓宽河床、疏通河道和砌石护堤。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护砌河堤3.5km。三是改善了防御山洪的交通条件,完善了通讯设施。近几年共架设桥梁8座,开通镇村主要公路37km,基本上做到了村村组组通公路。全镇各村组都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分别覆盖了全镇70﹪和90%以上的地区。

1.4.2山洪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措施

一是制定了南港镇防台风和山洪灾害应急工作预案。预案对本地区确定了人员、财产转移方案;对易产生滑坡、崩塌地区,报请县国土资源局勘察确定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强化了地质灾害监测,制定了防治措施并明确了地质灾害监测人和防灾责任人。二是加强了预警预报,舒城县防指正在建设全县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舒城县气象局、国土资源局这几年也加大了设备改造和人才培训力度,预报方法、预报手段和预报精度逐年提高,南港镇雨量采集点即将设立。三是建立了避灾组织机构,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四是组建了抗洪抢险应急队,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五是加大了山洪灾害宣传力度,组织培训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御山洪灾害能力有所加强。六是部分实施了搬迁。2011年,南港镇对坐落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老岭小学进行了搬迁。

1.4.3山洪灾害防御现状中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山洪灾害综合治理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近几年来,山丘区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和愈演愈烈的趋势逐步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但由于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致使有些地方,山洪一过就忘了痛,照旧在山坡上削坡造土,在河滩开荒造田,并未从思想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有的甚至山洪已经进了家门,还舍不得家中财物,不肯避灾,以致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2)山洪灾害综合防治的投入不足。各级各部门的部分领导认为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线长,来势迅猛,消退迅速,防不胜防,再者资金有限,所以就任其自然,大多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采取实际行动,从而造成了山洪灾害综合防治投入不足的局面。

3)对山洪灾害规律性研究不够。山洪灾害预报要求有很强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对于某条河流的产流汇流、洪峰流量以及汇流时间等关系的定量分析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往的山洪预案往往操作性不强。

4)监测预警设施不完善。南港镇为雷达盲区,没有水文站,也没有山体滑坡测缝仪。所以山洪暴发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不高。

5)防御山洪的水利工程设施严重不足。镇域内山塘、水库数量不少,但规模较小,上游没有控制性蓄水工程,对洪水缺乏有效调控。1991年大水后,尽管对南港下游河段进行了部分整治疏通和护砌,但整体由于标准低,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4.4山洪灾害防御中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堤防工程:杭埠河由于大量采砂,造成河床下切,河堤崩塌现象普遍,穿堤建筑物出口悬吊损坏,而且河堤近二、三十年来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除险加固,防洪堪忧;南港河为天然的排水河道,河堤为人工填筑而成,下游段与杭埠河相连通,每逢杭埠河高水位时,区域内就无法自流排水。而且,河道断面宽窄悬殊,弯道多,行洪能力低,区域内几乎年年遭受不同程度涝、渍灾害的影响;加之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河道建筑物因年久失修,工程老化,部分建筑物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堤岸严重崩塌,造成堤埂单薄,防洪抗洪能力薄弱;堤坝蚁穴及生物洞穴较多,堤防隐患大。

河道清淤:境内河道,尤其是岗圩区一些中小型排水沟渠,由于地理、气候和认为等因素影响,自然淤积严重,使河道的泄洪能力大为降低。

水土保持: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和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及护坡等措施并责成相关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采用水土保持工程先于主体工程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等办法来共同搞好南港镇的水土保持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是对曾出现过小规模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老岭村原老岭小学(现为村部)、林园组、花园村常庄组、樟冲村中庄组等4处进行密切关注,加强监测,设立警示标志,并建议所涉农户搬迁避让。

1.5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危险区按灾害的形式将全镇划分为洪水泛滥区及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两大类。濒临南港河、曹家河、枣木桥河沿岸19个村街)68个村民组为洪水泛滥区,涉及12004200余人。山区9个村30个村民组为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涉及3001200人。

安全区一般地势较高,山坡较缓,地质条件较好,房屋结构相对牢固,受洪水及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影响较小。按相对安全、距离最短、沿途安置的原则,在洪泛区及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附近划定安全区。

2  组织指挥体系

2.1  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南港镇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党委书记任政委,镇长任指挥长,人大主席任顾问,政协工委主任、党委书记任副政委,其他班子成员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调度、监测、信息、转移、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党支书记、村委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同时,各村成立1~2个应急抢险队。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县防指备查。

2.2  职责和分工

南港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南港镇各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2.2.1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河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2.2.2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南港镇人民政府每年汛前以文件形式,明确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名单及联系


3  监测预警

3.1  临界雨量的确定

考虑到舒城县即将建设山洪监测预警系统,为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按照初步设计规划,参照南港镇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情况,根据当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南港镇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不同预警级别标准下的各时段的临界雨量值见下表。

3-1                      预警标准及降雨量划分表

警报等级

1小时以内

3小时以内

6小时以内

警报标志

三级警报

≥30mm

≥50mm

≥150mm

黄色

二级警报

≥50mm

≥90mm

≥180mm

橙色

一级警报

≥80mm

≥120mm

200mm

红色

3.2  实时监测

根据《舒城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设计报告》布设相关测报设施并配合做好监测工作。

3.3  预报预警

3.3.1预报内容

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

3.3.2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3.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3.3.4预警发布及程序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按照县→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

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3.3.5预警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高音喇叭、报警器、铜锣、口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3.3.6预警信息处理办法

防汛抗旱指挥部

1)在收到防办的预报预警信息后,处理办法:

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镇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镇防指监测组、信息组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

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镇党委书记、镇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镇防指加强值班,监测组、信息组密切掌握情况,其他各应急组进入村组,做好人员转移等一切准备工作。

一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村、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深入到各村组,做好群众转移安置,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2)与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

镇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自行启动预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设法与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

3)与村组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

各责任人直接下到村、组,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救灾。

村防御指挥所:

1)在收到县、镇防办信息后,处理办法:

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村主要干部。村防御工作组指导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

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抢险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巡查信息队加大巡查密度和信息联系,做好人员转移等各项准备工作。

一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抢险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2)与县、镇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

各村街)自动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4  转移安置

4.1  转移安置

4.1.1确定风险图中危险区内的居民为需要转移的人员。

4.1.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4.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基本在本村范围内转移。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

4.1.4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和警示牌

明白卡的发放对象为危险区的居民,每户一张,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填卡。

在危险区重要位置制作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如下图。

 

 

 

4.1.5安置方式

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两种安置方式,控制在本村范围内,以利于安置人员正常生活和便于指挥。集中安置是指安置在村部或学校,分散安置是采取一对一的安置,每一农户安置户不超过二户。

4.1.6非常情况下应急措施

当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时,启用应急预案,以村组为单位,根据简易观测设备雨量值和水位情况,预警员鸣锣示警,党员干部奔走相告,附近农户相互转告紧急转移到安置点。

4.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

5  抢险救灾

5.1  抢险救灾准备

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3)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5.2  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6  保障措施

6.1  汛前检查

汛前,镇防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6.2  宣传教育及演练

6.2.1宣传

利用广播、标语、宣传册、宣传挂图等形式对流域内居民宣传山洪灾害的有关知识和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张贴山洪灾害防御挂图,每家每户发放宣传手册尤其要加强对紧急转移信号路线,有关注意事项的宣传。

对全镇的山洪灾害指挥系统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和预警人员进行3次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时刻准备打大仗,打苦仗。

全镇8个南港河沿岸重点村树立警示牌,宣传栏中必备人员转移安置图等内容,每一危险区农户发放《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警钟长鸣。

6.2.2实战演练

以村为单位对全镇19个村相关区域群众进行实战演练,使每位群众清楚自己的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即使在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县、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对2个单位进行抽查,检验效果,以达到安全为目的。

6.3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特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汛期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各级干部必须严格执行以下纪律:

1)镇防指实行24小时值班(5月1日至9月30日),确保通讯畅通。

2)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

3)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

4)暴雨天气,镇主要领导、驻村干部和村指挥所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5)全镇编制落实水库山塘防汛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6)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山塘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坝制度。

7)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

8)山洪灾害重点防范村组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水库山塘防汛和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9)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做到进村、入户、到人。

10)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6.4  防汛值班制度

1)汛期(5月1日至930日),镇防办实行昼夜值班,值班室24小时不离人。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熟悉业务,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汛情紧急时,主要领导要亲自值班。

3)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

4)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

5)凡上级领导和防指的指示及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镇防办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和下达,不得推诿和拖延。

6)按要求认真完成好各项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6.5  落实责任制

6.5.1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

汛前,镇指挥部组织召开由镇领导、机关包村干部、行政村(街道)党政一把手、重点部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防汛动员大会,传达落实县防指有关会议精神,部署具体防汛工作。镇对村、村对重点户签订责任书。

6.5.2“四包、七落实”岗位责任制

1)“四包”: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

镇领导包村,每个村落实一名镇领导和一名干部具体负责该村的防汛工作

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每个村至少落实一名村干部负责防汛避险工作;老、幼、病、残、呆傻、孤寡等特殊群体,每人每户都落实一名党员具体负责转移工作。

2)“七落实”:落实避险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避雨棚(场所)、抢险队伍、提前转移人员、报警人员。

汛前,每个村、每一户由谁负责,转移到哪儿,怎么走,什么信号、由谁发布都要一一明确,落实到人。遇有情况,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

镇村均设有永久、半永久、临时性避雨棚和移动帐篷;镇、村及民户签订接洽协议,要求在遇有大到暴雨天气或连续降雨时,接待避险群众。

山洪易发村配发铜锣、口哨、架设高音喇叭。

对无法联系的自然村要求安排1~2名镇机关干部具体负责该村的防汛工作。

 

 

附:南港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名单


⑴办公室:

 任:       副主任:邹建华     

⑵调度组:

 长:        副组长:宋丰林      

⑶监测组:

 长:方文树     副组长:孙家林     

彭敬坤     

⑷信息组:

 长:胡       副组长:金荣生     

⑸转移组:

 长:郭厚明     

副组长:刘培全     

 

⑹应急抢险队:

 长:张礼廉     副队长:            

⑺保障组:

 长:赵       副组长:朱传根             凌菊英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