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依据
1. 政策要求: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校园安全及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县级政府关于强化学生防溺水工作的统一部署,需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筑牢学生安全防线。
2. 现实需求:近年来,中小学生溺水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青少年生命安全,暴露出部分区域风险排查不彻底、监管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开展专项行动是应对夏季溺水高发期、消除安全隐患的紧迫需要。
3. 职责所在: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治理主体,需履行属地管理职责,统筹协调学校、家庭、村(社区)及社会力量,构建防溺水联防联控机制。
二、制定意义
1. 保障生命安全:通过系统排查整治水域风险、强化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减少溺水事故发生,切实保护中小学生生命安全。
2. 压实责任链条:明确各部门、村(社区)、学校及家长的责任分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3. 长效预防机制:以专项行动为契机,推动防溺水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三、总体考虑
1. 时间针对性:行动覆盖4月至10月,重点聚焦暑期、节假日等溺水事件高发时段,强化关键节点防控。
2. 措施系统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通过隐患排查、警示标识设置、巡逻值守、安全教育等多措并举,形成闭环管理。
3. 参与广泛性:动员学校、家庭、村组、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通过入户宣传、水域包保、应急演练等方式,营造全民防溺水氛围。
四、研判背景与起草过程
1. 研判背景:近年来,中小学生溺水事故频发,尤其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风险突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指导,构建全社会联防联控机制。
2. 起草依据:结合《六安市学校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紧盯重点时段精准落实预防中小学生溺水措施的通知》(六教秘〔2024〕61号)等文件要求,针对本乡水域分布广、暑期监管难等问题制定。
3. 起草过程:由乡应急办牵头,联合教育、水利、民政等部门开展调研,梳理辖区风险水域和重点人群清单,广泛征求村(社区)意见后形成方案,经乡党委会议审议通过。
五、工作目标
以“零溺亡”为底线目标,通过“四个全覆盖”(宣传教育、隐患排改、联防联控、巡查防范)筑牢防溺水屏障,确保重点时段(5-10月)、重点人群(留守儿童等)、重点水域(江河、水库等)监管无死角,坚决遏制责任事故发生。
六、主要任务
1. 分阶段推进:
- 动员部署阶段(4月底前):明确责任分工,完善乡、村、部门三级联动机制。
- 集中整治阶段(5-10月):开展宣传教育、隐患排改、巡查值守。
- 总结提升阶段(10月底前):固化长效机制,推广典型经验。
2. 重点任务:
- 宣传教育:利用“三微一端”、应急广播等平台滚动宣传,设立警示标牌,推行“无事找书记”积分奖励机制。
- 隐患治理:对水域分级管控(高、中、低风险),设置“三个一”设施(警示牌、救生圈、救生杆),推动智慧监控覆盖。
- 联防联控:民政、水利、应急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协作,强化留守儿童关爱和危险水域巡查。
七、创新举措
1. 积分奖励机制:鼓励群众举报涉水危险行为,纳入“无事找书记”积分管理,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
2. 智慧防控手段:在高危水域试点安装视频监控+AI喊话系统,实现实时预警驱离。
3. 暑期课堂延伸: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暑期课堂”,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真空问题。
4. 风险分级管理:对水域动态评级,差异化配置防护设施(如高风险区设硬隔离+巡逻队)。
八、保障措施
1. 责任压实:
- 落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双责任制,明确水域主体责任单位。
- 乡分管领导带队督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2. 资源保障:
- 财政优先保障警示标识、救生设备购置及智慧监控建设。
- 整合高校“三下乡”志愿者、村级网格员等力量充实巡查队伍。
3. 监督问责:
- 实行“倒查追责”,对溺亡事件一律倒查责任,依规处理失职者;对履职到位的予以免责。
- 督查中力戒形式主义,以实地检查、群众反馈为主要评价依据。
政策执行(解释)单位:舒城县高峰乡应急所
联系电话:0564-8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