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豇豆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豇豆在安徽各地广泛种植,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尤其是采摘期豇豆荚螟发生危害重、防治难度大,农药残留风险高。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深化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要求,转变种植方式,推进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控残,提高豇豆质量安全水平,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
针对安徽豇豆生产中面临的豇豆荚螟、蓟马、粉虱、锈病、炭疽病等主要病虫害,紧盯豇豆生产全过程,转变种植方式,全面推广豇豆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杜绝禁限用农药使用,减少常规农药残留超标,保障豇豆产品质量安全。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以豇豆三虫(豇豆荚螟、蓟马、粉虱)、两病(锈病、炭疽病)为重点对象,以苗期、开花前期、采摘期为关键时期,采取源头控制、压前控后、科学选药、因时施药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实现减药控残。
“源头控制”:播种前采取土壤处理、撒施微生物农药等“地上害虫地下治”措施,以控制土壤中病虫源;采用防虫网阻隔蓟马等虫源迁入,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覆盖地膜阻止蓟马入土化蛹等措施,从源头上压低病虫源基数。
“压前控后”:抓住苗期、开花前期这两个关键节点,选用持效期较长的高效农药防治病虫害,尽可能压低病虫基数,减轻采摘期的防治压力。
“科学选药”:掌握抗药性变化动态,选用合适药剂,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和类别的农药,重点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
“因时施药”:在做好病虫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病害即将发生或发生初期、害虫卵期或低龄幼虫(若虫)期的关键时期,施药防治病虫害,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根据蓟马大部分时间隐蔽在花中为害的特性,抢在上午10点花瓣闭合前、蓟马活动高峰期施药,使农药有效接触蓟马以提高防效。
三、豇豆栽培模式和防控对象
安徽豇豆生产有设施和露地两种栽培模式,依据各地条件和气候差异安排生产茬口时间,明确不同模式下的主要防控对象和兼治对象。
设施模式:以豇豆荚螟、蓟马、粉虱、炭疽病为主,兼顾根结线虫病、病毒病、基腐(立枯)病、灰霉病等病虫害。
露地模式:以豇豆荚螟、蓟马、叶螨、锈病为主,兼顾蚜虫、根结线虫病、病毒病、炭疽病等病虫害。
安徽省主要豇豆栽培模式和病虫害
栽培模式 |
种植茬口* |
播种期 |
初花期 |
采摘期 |
病虫害 |
设施 |
早春茬 |
2月中旬~3月中旬 |
4月下旬 |
5月上旬~6月中旬 |
以豇豆荚螟、蓟马、粉虱、炭疽病为主,兼顾根结线虫病、病毒病、基腐(立枯)病、灰霉病等病虫害。 |
高山越夏茬(海拔800米以上) |
5月中旬 |
6月下旬~7月上旬 |
7月中旬~9月中旬 |
||
秋延茬 |
8月上旬 |
9月下旬 |
10月中旬~11月中旬 |
||
露地 |
春夏茬 |
4月中旬~5月中旬 |
5月下旬~6月上旬 |
6月上旬~8中旬 |
以豇豆荚螟、蓟马、叶螨、锈病为主,兼顾蚜虫、根结线虫病、病毒病、炭疽病等病虫害。 |
秋延茬 |
7月下旬~8月上旬 |
9月下旬 |
10月上旬~11月上旬 |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季节茬口时间
四、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一)种植前期
1.合理轮作。采取豇豆与非豆科如粮食类、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有条件的最好与水稻等进行水旱轮作,以减少土传病害发生和害虫的卵、蛹基数。(设施、露地均适用)
2.优选品种。宜选用与栽培茬口相适应的优质、高产、抗性强且符合消费需求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设施、露地均适用)
3.种子处理。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等开展种子处理。蓟马发生严重的田块可用噻虫嗪等种子处理剂拌种。如引进种苗,可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对种苗进行处理,预防外源性病害。(设施、露地均适用)
4.土壤处理。换茬土壤空闲时期,选择连续晴天,设施栽培的实行高温闷棚,在大棚内南北向开挖深30厘米、宽30厘米相间的垄沟,并在垄面上覆盖地膜后闭棚,使地温达到55~60℃,持续7~10天后再将沟垄倒翻重复1次(设施栽培适用);露地栽培的实行深翻暴晒,深翻土地不少于30厘米,选连续晴天暴晒20天以上(露地栽培适用)。根结线虫发生严重的田块,播种前撒施或沟施阿维菌素颗粒剂。蓟马发生严重的田块,播种前施用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设施、露地均适用)
5.科学施用基肥。结合整地每亩可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1000~1500公斤,如有需要再增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50公斤或者油茶饼肥50公斤。(设施、露地均适用)
6.地膜覆盖。对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播种前后可以覆盖银黑双色地膜,四周用土封严盖实。银色朝上驱避蓟马、蚜虫等害虫,同时阻止害虫落土化蛹和土中害虫羽化;黑色朝下防治杂草。(设施、露地均适用)
7.防虫网阻隔。设施栽培的豇豆田块,可选择安装40~60目防虫网,整个生育期保持网棚全封闭,人员进出网棚应及时封闭进出口,确保全程阻隔蓟马、斑潜蝇、鳞翅目害虫、粉虱等害虫。(设施栽培适用)
(二)苗期
8.合理密植。采用深沟高陇栽培,陇高25~30厘米,垄宽80~90厘米。播种行距50~60厘米,株距20~35厘米,每垄种2行,每穴3~4颗种子(直播)或2~3颗种苗(移栽),每亩定植3000~3500穴。(设施、露地均适用)
9.药剂灌根。对于根腐病、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在苗期采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灌根1~2次。(设施、露地均适用)
10.性诱剂诱控。苗期(或伸蔓期)可安装性信息素诱捕器,豇豆荚螟采用钟罩倒置漏斗式诱捕器,高度1 米左右;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采用圆筒菱形入口式诱捕器,进虫口高度1.2 米左右。诱捕器间隔50 米以上,每亩1~2个,诱芯可以每30天左右换一次。(设施、露地均适用)
(三)伸蔓期
11.黄蓝板诱杀。在豇豆伸蔓期即可开始悬挂黄、蓝板,压低蚜虫、蓟马、粉虱、斑潜蝇等虫口基数。每亩悬挂总数40张左右,黄、蓝板数量比例为3:1,色板下缘高出豇豆冠层10~15 厘米,间距不小于5 米,根据粘虫情况,每15~20天更换一次。(设施、露地均适用)
12.免疫诱抗。如遇倒春寒、梅雨季节连阴雨、秋冬季寒潮等特殊天气,可提前喷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以及赤霉酸、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增强豇豆植株抗逆能力。(设施、露地均适用)
13.昆虫信息素交配干扰。在鳞翅目害虫越冬代成虫活动始期,即可放置信息交配干扰装置,每3亩1套,喷射器高度距地面0.8~1米,喷射方向为不同方位,喷射时间设置:从当天傍晚4:40开始,到次日早上6:30停止,每隔10分钟喷射1次。(设施、露地均适用)
14.杀虫灯诱杀。露地栽培的连片种植豇豆田块,在鳞翅目害虫越冬代成虫活动始期,即可安置频振式杀虫灯,一般15~20亩安装一个,光源距离植株顶部30~50厘米,或根据说明书方法安装使用。(露地栽培适用)
(四)开花期
15.开花期科学用药。首次开花期是防治蓟马、豇豆荚螟的关键时期,可以科学选用豇豆上已登记农药进行防控,压低病虫基数,减轻采摘期防控压力。使用化学农药要注意轮换使用内吸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等不同作用方式和类别的药剂。防治蓟马的施药时间以花瓣张开且蓟马较为活跃的上午10点以前为宜。注意周边的杂草、地面、植株上下部以及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药液。(设施、露地均适用)
16.释放天敌昆虫。设施栽培的豇豆田块,安装防虫网后,春季可在网内释放东亚小花蝽、夏季释放南方小花蝽防治蓟马,兼治粉虱、蚜虫、叶螨等其他小型害虫。初见蓟马时即开始释放,每次亩释放500头左右,每隔7~15天释放一次,一般释放3~5次,生长期长的适当增加释放次数。释放丽蚜小蜂等防控烟粉虱类害虫,在烟粉虱开始出现时释放,使用时将蜂卡挂在植株上部分枝上,丽蚜小蜂羽化后即可自动搜寻烟粉虱若虫并寄生,每亩每次释放8~10张小卡(2000头左右),隔7~10天释放一次。释放天敌时要注意做到:均匀释放、提早释放、环境密闭,释放后7~10天不得使用农药。释放天敌时不能使用黄蓝板,释放7天后方可使用。(设施栽培适用)
(五)采摘期
17.采摘期安全用药。采摘期优先使用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绿僵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乙基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防治豇豆荚螟、蓟马、蚜虫、甜菜夜蛾等害虫。若使用化学农药,则选用安全间隔期不超过3天的农药品种。锈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病初期,宜选用蛇床子素、硫磺·锰锌、苯甲·嘧菌酯等药剂防治。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别的农药,不得使用禁限用农药。病虫害防治药剂及方法详见附表2。(设施、露地均适用)
18.采收、包装和运输符合要求。豇豆采收要严格遵循农药安全间隔期,应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进行,及时分批采收,确保产品安全;包装、运输应符合GB/T33129要求。(设施、露地均适用)
(六)采摘后
19.秸秆深埋或离田。将收获后的豇豆秸秆粉碎深埋或带移田外,减少病虫基数。(设施、露地均适用)
附表:1.豇豆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一览表
2.豇豆主要病虫害及部分登记农药
附表1
豇豆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一览表
序号 |
时期 |
目的 |
技术措施 |
适用栽培 模式 |
类别 |
1 |
种植前期 |
防控土传病害和害虫 |
合理轮作 |
设施或露地 |
农业防治 |
2 |
培育壮苗 |
优选品种 |
设施或露地 |
||
3 |
培育壮苗 |
种子处理 |
设施或露地 |
||
4 |
防控土传病害和害虫 |
土壤处理 |
设施或露地 |
||
5 |
培育壮苗 |
科学施用基肥 |
设施或露地 |
||
6 |
防控蓟马、蚜虫、鳞翅目害虫等 |
地膜覆盖 |
设施或露地 |
||
7 |
防控蓟马、斑潜蝇、鳞翅目害虫、粉虱等 |
防虫网阻隔 |
设施 |
物理防治 |
|
8 |
苗期 |
培育壮苗 |
合理密植 |
设施或露地 |
农业防治 |
9 |
防控根腐病、枯萎病 |
药剂灌根 |
设施或露地 |
科学防治 |
|
10 |
防控豇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 |
性诱剂诱控 |
设施或露地 |
理化诱控 |
|
11 |
伸蔓期 |
防控蚜虫、蓟马、粉虱、斑潜蝇等 |
黄蓝板诱杀 |
设施或露地 |
理化诱控 |
12 |
防控锈病、炭疽病、白粉病等 |
免疫诱抗 |
设施或露地 |
科学防治 |
|
13 |
防控豇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 |
昆虫信息素交配干扰 |
设施或露地 |
理化诱控 |
|
14 |
防控豇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 |
杀虫灯诱杀 |
露地 |
理化诱控 |
|
15 |
开花期 |
对症防控病虫害 |
开花期科学用药 |
设施或露地 |
科学防治 |
16 |
防控蓟马、粉虱、蚜虫、叶螨等 |
释放天敌昆虫 |
设施 |
生物防治 |
|
17 |
采摘期 |
对症防控病虫害 |
采摘期安全用药 |
设施或露地 |
科学防治 |
18 |
降低农药残留 |
采收、包装和运输符合要求 |
设施或露地 |
— |
|
19 |
采摘后期 |
减少病虫基数 |
秸秆深埋或离田 |
设施或露地 |
物理防治 |
注:根据病虫预测和发生情况选择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
附表2
豇豆主要病虫害及部分登记农药
表A 豇豆主要病害及部分登记推荐农药
病害名称 |
登记推荐农药 |
类别 |
制剂施用量 (667m2) |
安全间 隔期 (天) |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使用 方法 |
锈病 |
50%硫磺·锰锌可湿性粉剂 |
矿物质、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
250g~280g |
3 |
3 |
喷雾 |
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 |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45mL~60mL |
3 |
3 |
喷雾 |
|
2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 |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40mL~50mL |
3 |
3 |
喷雾 |
|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
三唑类 |
13g~20g |
5 |
3 |
喷雾 |
|
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
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40mL~60mL |
7 |
3 |
喷雾 |
|
炭疽病 |
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
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40mL~60mL |
7 |
3 |
喷雾 |
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 |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20mL~30mL |
3 |
2 |
喷雾 |
|
白粉病 |
0.4%蛇床子素可溶液剂 |
组胺受体抑制剂 |
600倍液~800倍液 |
1 |
3 |
喷雾 |
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 |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45mL~60mL |
3 |
3 |
喷雾 |
|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
三唑类 |
13g~20g |
5 |
3 |
喷雾 |
注:根据病害发生的情况选用1种~3种农药进行防治,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别的农药。
表B 豇豆主要害虫及部分登记推荐农药
害虫名称 |
登记推荐农药 |
类别 |
制剂施用量 (667m2) |
安全间隔期 (天) |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使用方法 |
豇豆荚螟 |
32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
生物农药 |
75g~100g |
1 |
— |
喷雾 |
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 |
噁二嗪类 |
6g~9g |
3 |
1 |
喷雾 |
|
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 |
生物合成农药 |
12g~14g |
7 |
2 |
喷雾 |
|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
拟除虫菊酯类 |
30mL~40mL |
3 |
1 |
喷雾 |
|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
双酰胺类 |
14mL~18mL |
3 |
3 |
喷雾 |
|
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
双酰胺类 |
30mL~60mL |
5 |
2 |
喷雾 |
|
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 |
双酰胺类、拟除虫菊酯类 |
10mL~20mL |
5 |
2 |
喷雾 |
|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
大环内酯类 |
3.5mL~4.5mL |
5 |
2 |
喷雾 |
|
50g/L虱螨脲乳油 |
苯甲酰脲类 |
40mL~50mL |
7 |
3 |
喷雾 |
|
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
大环内酯类 |
9mL~12mL |
7 |
1 |
喷雾 |
|
蓟马 |
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 |
生物农药 |
25g~35g |
1 |
— |
喷雾 |
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 |
生物农药 |
60mL~90mL |
1 |
— |
喷雾 |
|
0.5%苦参碱水剂 |
生物农药 |
90mL~120mL |
1 |
1 |
喷雾 |
|
10%多杀霉素悬浮剂 |
生物农药 |
12.5mL~15mL |
5 |
1 |
喷雾 |
|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
新烟碱类 |
15g~20g |
3 |
1 |
喷雾 |
|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
双酰胺类 |
33.3mL~40mL |
3 |
3 |
喷雾 |
|
10%啶虫脒乳油 |
氯代烟碱类 |
30mL~40mL |
3 |
1 |
喷雾 |
|
30%虫螨·噻虫嗪悬浮剂 |
吡咯类、新烟碱类 |
30mL~40mL |
5 |
1 |
喷雾 |
|
45%吡虫啉·虫螨腈悬浮剂 |
烟碱类、吡咯类 |
15mL~20mL |
5 |
1 |
喷雾 |
|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
大环内酯类 |
3.5mL~4.5mL |
5 |
2 |
喷雾 |
|
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
大环内酯类 |
9mL~12mL |
7 |
1 |
喷雾 |
|
20%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 |
吡咯类、吡唑酰胺类 |
30mL~40mL |
7 |
1 |
喷雾 |
|
斑潜蝇 |
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
生物合成农药 |
50mL~58mL |
3 |
2 |
喷雾 |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
双酰胺类 |
14mL~18mL |
3 |
3 |
喷雾 |
|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
1%苦皮藤素水乳剂 |
生物农药 |
90mL~120mL |
10 |
2 |
喷雾 |
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 |
生物农药 |
40mL~60mL |
1 |
— |
喷雾 |
|
30亿PIB/m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 |
生物农药 |
20mL~30mL |
1 |
— |
喷雾 |
|
蚜虫 |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
双酰胺类 |
33.3mL~40mL |
3 |
3 |
喷雾 |
1.5%苦参碱可溶液剂 |
生物农药 |
30mL~40mL |
10 |
1 |
喷雾 |
|
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 |
丙烯类 |
10mL~16mL |
3 |
2 |
喷雾 |
|
24%阿维·氟啶悬浮剂 |
大环内酯、吡啶酰胺类 |
20mL~30mL |
3 |
1 |
喷雾 |
|
粉虱 |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
新烟碱类 |
10g~12g |
3 |
1 |
喷雾 |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
双酰胺类 |
43mL~57mL |
3 |
3 |
喷雾 |
|
10%啶虫脒乳油 |
烟碱类 |
30mL~40mL |
3 |
1 |
喷雾 |
|
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 |
丙烯类 |
10mL~16mL |
3 |
2 |
喷雾 |
|
3.2%阿维菌素乳油 |
大环内酯类 |
22.5mL~45mL |
5 |
3 |
喷雾 |
|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
大环内酯类 |
3.5mL~4.5mL |
5 |
2 |
喷雾 |
|
叶螨 |
1.5%苦参碱可溶液剂 |
生物农药 |
30mL~40mL |
10 |
1 |
喷雾 |
0.5%苦参碱水剂 |
生物农药 |
90mL~120mL |
1 |
1 |
喷雾 |
|
43%联苯肼酯悬浮剂 |
联苯肼类 |
30mL~40mL |
5 |
1 |
喷雾 |
注:根据害虫发生的情况选用1种~3种农药进行防治,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别的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