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草害主要防控技术

发表时间:2023-12-22 10:10来源:舒城县万佛湖镇点击数:
保护视力色:
字体:[    ]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对赤霉病等抗(耐)性较强的品种,同时积极扩大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的种植比例,全面提升主导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2、应用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药剂,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晴·噻虫嗪、氟唑环菌胺·咯菌晴·噻虫嗪等杀菌剂和杀虫剂复配的拌种药剂。

  3、实施健身栽培。开展土壤深翻、秸秆深埋或离田。合理运筹 肥水,培育健壮植株。在遇到不利生长环境时,科学使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免疫激活蛋白、二氢卟吩铁、14-羟芸·噻苯隆、S-诱抗素等,增强小麦抗逆性。

  4、关键时期适时防治。重点抓好小麦播种期、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和抽穗扬花期等三个关键生育期的病虫害总体防控。即小麦播种期作好种子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和土(种)传病害等;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小麦茎基腐病、麦蜘蛛、苗蚜 等;小麦抽穗扬花期,实施以赤霉病防控为主兼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的总体防控策略。

  5.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小麦赤霉病。采取“准、优、统”技术措施(即把“准”适期、选“优”药剂、推行“统”防),重点抓好穗期防控,根据病虫情报结合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情况,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见花打药)的关键时期开展第一次防治,5~7天后再开展第二次防治。如遇连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防治提前至抽穗期。

  药剂品种选择首先要具有防治赤霉病和降低生物毒素双重好防效,要具有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和持效期较长等理化特性,要具有兼治锈病、白粉病等功效。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叶菌唑、戊唑·醚菌酯、氰烯· 已唑醇、咪铜·氟环唑、喹啉·戊唑醇、肟菌·戊唑醇、唑醚·氟环唑、唑醚·戊唑醇、唑醚·咪鲜胺、丙环唑·氰烯菌酯、咪鲜·嘧菌酯、井冈·戊唑醇、戊唑·百菌清、戊唑·噻霉酮、咪鲜胺·噻霉酮、戊唑·咪鲜胺等,也可选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等单剂与三唑类药剂混用。专用优质小麦(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可选用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四霉素、多粘类芽孢杆菌KN-03等生物农药防治。药剂剂型选择要优先选用适用于飞防作业的超低容量液剂、液态环保型药剂等。药剂中可选择添加农药减量助剂、沉降剂等,减少农药使用数量,提高防治效果。

  2小麦纹枯病及土(种)传病害。适期晚播,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施药防治,根据病虫情报,选用井冈 ·蜡芽菌、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井冈霉素A、丙环唑等药剂防治纹枯病。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小麦锈病、白粉病。对拔节至孕穗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要立即围歼防治,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 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抽穗后结合预防赤霉病,开展对锈病、白粉病的兼治。

  4小麦茎基腐病。以健身栽培为基础,重点开展药剂拌种,返青后可用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氰烯菊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喷药补治。

  5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300/ 百株,穗期800/百穗的田块,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高氯·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防治。

  6)小麦杂草。

  ①土壤封闭处理。药剂可选用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呋草酮、噻吩磺隆、乙草胺、异丙隆等药剂的复配剂或单剂混配兑水喷雾。

  ②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异丙隆或唑啉草酯+异丙隆茎叶喷雾。

  ③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或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茎叶喷雾。

  ④如果上年因杂草抗性防除效果不好的田块,建议加配环吡氟草酮或炔草酯(亩有效用量不得超过6克)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