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舒城县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的公告
《舒城县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规划成果已由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公告期自2014年7月7日起至2014年8月7日止。
市民请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文字稿送到舒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电子版发送到电子邮箱:ahscjsj@163.com
联系单位:舒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舒城规划局
联系电话:0564—8621738(县住建局)
0564—8622199(县规划局)
2014年7月7日
附件:《舒城县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舒城县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
主要内容
一、规划背景
为了推进县城做好内外交通衔接,构建功能明确、等级结构合理的道路网系统,适应舒城县未来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拓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特编制《舒城县城道路交通网专项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细化总规,支撑发展。因规划层次和专业要求不同,总规中关于交通方面的规划,难以满足具体指导县城交通建设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和量化。本项目在总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为主,对路网布局和停车设施等方面作深入研究,通过建立高效的交通系统,以支撑城市目标的实现。
(2)理念新颖,经济可行。在借鉴国内外类似中小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具有超前性的理念和思路指导编制工作。同时,还需结合舒城实际,量力而行,以力保方案涉及工程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3)满足需求,适当超前。在制定规划方案过程中,既要考虑路网和各种交通设施不仅要与未来交通需求相匹配,还要适当的超前,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4)功能匹配,布局合理。综合考虑道路网功能与城市发展方向、沿线土地利用等相协调,且不同类型土地布局不同类型和不同密度的路网。
(5)以人为本,快慢协调。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充分考虑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的出行特点,将以往“以车为本”理念向“以人、车并重”的理念逐步过度和转变,实现快慢系统有机协调。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与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
四、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与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基年2013年,远期2030年。
五、城市对外道路规划
1、对外道路规划目标
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主体的对外道路体系,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和合肥市经济圈。
2、对外道路系统
舒城县规划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三个层次相结合的9条对外通道,形成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体系,将舒城县中心城区打造为区域性交通节点城市。
对外通道规划详细情况表
层次 |
线路 |
走向 |
铁路 |
合九铁路 |
向北通向合肥方向,向南通向桐城、安庆 |
合安九城际铁路 |
向北通向合肥方向,向南通向桐城、安庆 |
|
六庐铜城际铁路 |
向西通向六安,向东通向庐江、铜陵 |
|
高速公路 |
合安高速 |
向北通向合肥,向南通向桐城、安庆 |
六铜高速 |
向西通向六安金寨,向东通向铜陵、宣城 |
|
济祁高速 |
向北通向蒙城,向南通向祁门 |
|
干线公路 |
G206 |
向北通向肥西、合肥,向南通向桐城、安庆 |
G237 |
向西通向六安,向南通向桐城、枞阳 |
|
G346 |
向西通向佛州、霍山,向东通向庐江,东接环巢湖公路 |
3、内外道路衔接系统
干线公路与城市外环路相连,通过绕城环线分离过境交通(G206、G237、G346、S351)。
规划公麟路、三里河路、桃溪路、梅河路、南溪路、万佛路、春秋路、鼓楼街、龙津大道、鹿起路与周瑜路等11条城市主干路与外环路相连,疏解城市的出入境交通。
G206与S351交叉口规划设计为互通式立交,G206、S351过境交通通过立交或平面(信号灯)解决,城市的出入境交通通过梅河东路在桥下平面(信号灯)解决。其余城市道路与外环路交叉口的形式是信号灯控制平面交叉口。
六、城市道路网规划
1、道路等级划分
舒城县城道路等级划分为以下三级:
1)主干路:具有通过性功能,部分为封闭式,主要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分区。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40~50米。
2)次干路:兼有常速通过与到达性功能,主要服务于城市组团内部交通。设计车速30~4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30~40米。
3)支路:具有出发到达性功能,一般采取开敞式,主要服务于沿线地区。设计车速20~3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12~26米。
2、道路网规划方案
远期道路里程225.8km。其中:主干路总长约56.1km,次干路总长61.5km,干路总长约117.7km,支路(含巷道)总长108.2km,干支比例为1.08:1,基本满足干支比例关系。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一。
远期主干路网密度为1.18 km/km2,次干路网密度为1.4 km/km2,支路网密度为2.6km/km2,级配较合理。
(1)规划主干路网呈“三横五纵”结构
【“三横”】:公麟路、三里河路、 南溪路、
【“五纵”】:万佛路、春秋路、鼓楼北街、龙津大道、 周瑜路
(2)次干路网呈“四横七纵”结构
【“四横”】:龙潭北路、桃溪路、梅河路、七门堰路
【“七纵”】:华盖路、高峰路、鼓楼南街、古城北路、鹿起路、 龙眠路、文翁路
3、景观道路
为了体现舒城县优美的自然风光,充分利用河流水系和景观资源,将部分路段和交通节点设计成景观路与景观节点。形成“一环五横十纵“的景观道路布局。
七、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
1、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
在舒城县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中,除结合城城市广场时设置地下停车场外,其他均推荐地面停车场。老城中心为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可与土地开发结合设置地下停车场。
停车场设置可参考本次规划给出的建议位置,也可根据土地开发或出让情况灵活控制总体泊位数。共设置各类停车场54个,总泊位9090个。具体路外停车场布局方案见附表四。
2、路内社会公共停车场
路内停车场具体设置条件如下:
(1)三块板道路的非机动车车道宽度大于6米时可设置路内停车位
(2)一块板道路的双向车行道路面宽度≥12时可双侧设置
(3)一块板道路的双向车行道路面宽度≥8时可单侧设置
(4)单方向道路高峰小时路段服务水平V/C小于0.8的道路可设置路内停车位
(5)在交叉口的50米内和公交车站前后30米内不得设置路内停车位(小型车的停车位规格:长度5m,宽度2.5m)
八、公共交通规划
1、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以建设低碳、生态、可持续交通系统为导向,以舒城的快速发展为契机,在综合考虑内外交通、城市路网及土地布局形态的基础上,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交服务范围,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在舒城构建一个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体系。
至规划期2030年,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
(1)建立多层次的公交网络,满足不同居民的公交需求;
(2)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0%;
(3)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10标台;
(4)中心城区内居民最大出行时耗控制在30分钟以内;
2、公交线路布局
根据公交出行对时效的要求,将舒城县城公交线网分为两个层次:大站快车公交线路、常规公交线路。
规划10条公交普线。舒城县城公交线网共布设12条公交线路,其中公交快车线两条,快车公交1路线、2路线组成的快车公交线网呈“十”字形;常规公交线路10条具体见附表五。
2030年城区公交线网总里程为122.7km,运营线网密度为3.1km/km2,满足规范规定(城市中心区的公交线网密度应达到3~4km/km2,边缘区达到2~2.5km/km2)。
线路非直线系数:1.31,满足规范要求(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线路重复系数为1.21,公交线路复线系数最高到3条。
3、公交场站布局
1)停保场。在舒城县城中心城区范围内远期2030年设置3个公交停保场,总用地面积为13.6公顷。见附表六。
2)首末站。在舒城中心城区范围内设置12个公交首末站,总用地面积为11.82公顷,其中1号、3号、5号、8号首末站含城乡公交,12号停保场含城乡公交。停保场也作为若干条线路的首末站,作为公交换乘枢纽。见附表七。
3)中途站应纳入县城道路、交通工程项目统一规划、建设。中途站选址应充分考虑乘客乘车方便,一般应选择在客流集散点附近。
4、公交车辆规划
综合考虑县城客运需求、县城公交客运总体容量、县城规模、企业运营发展等因素,为保持舒城县城市公交发展的竞争优势,远期至2030年舒城县城市公交总量按万人公交车辆拥有率为10标台计算,城市公交车辆规模为350标台、城乡公交总量按万人公交车辆拥有率为5标台计算,城乡公交车辆规模为365标台。
5、公交发展经济政策
加大县城公共交通的投入;
建立低票价的补贴机制;
认真落实燃油补助及其他各项补贴;
规范专项经济补偿;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稳定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