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中医院健康科普—为什么一到秋天,我就开始“难过”?
秋天里
你和朋友之间是否出现过这样的对话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似乎跟悲伤、情绪低落等有着关联
或许你也是这样,一到秋天就开始“难过”?
不可否认,描述“秋季”与“情绪”的诗词文章确实对人们有一定影响。秋天是宋玉笔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怆感喟;是郁达夫文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无奈感伤;是北宋词人柳永在秋季阵雨中感受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凄苦之情;也是身边朋友在寂静秋夜写下的一篇篇随笔……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在《文人悲秋和“季节性情绪障碍”》文章中指出,心理学家发现,悲秋可能并不只是所谓的文人颓废或无聊之作,其实,这种普遍的悲秋情绪很有可能反映的是我们都会存在的季节性情绪波动。1984 年,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罗曼· 罗森塔尔(Romain Rosenthal)和他的同事第一次命名人都可能体验到的一种季节性情绪波动而引发的抑郁倾向,它被称为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 SAD,取悲伤之意)。

为什么秋季的气候和物候容易引发伤感?

“天昏昏兮人郁郁”
入秋以后,日照稀薄,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多,就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犯懒”,身体倦怠,精神萎靡不振,“秋乏”由此产生。

“一场秋雨一场寒”
秋雨连绵,气温骤降,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烘托出“悲秋”的氛围和情绪。

“心遇秋,便生愁”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中医理论认为,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悲伤容易伤肺。反过来,肺气虚了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如何消除“悲秋”情绪?
“悲秋”情绪是由主客观的诸多原因引发的,所以克服和消除“悲秋”情绪也必须多管齐下。以下几点有益于人们抑制产生或快速走出“悲秋”情绪。

阅读积极作品
多读一些蕴含积极向上主题的描写秋天景色的作品。如毛泽东的诗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感受这燃烧热烈的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感受这清凉又自在的秋;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感受这火红摇曳的秋。在心里把秋天当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季节,“秋愁”自然也难有立身之地了。

注意日常起居
用饮食和光线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就可能无精打采,意志力也可能较薄弱,容易感染“悲秋”情绪。还要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茶、菊花茶或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喝有益处。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而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质,适当食用对缓解焦虑、抑郁很有帮助。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白天尽量不要拉窗帘。秋雨连绵之时,晚上要增加光照,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转移心理暗示
用积极工作或活动的方法,转移对“秋”的注意力。一旦潜心于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自然而然就能使人忘记许多忧伤和愁苦,包括“悲秋”的情绪。体育锻炼和外出游玩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多进行户外运动,在秋高气爽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爬爬山、跑跑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好景色,彼此沟通交流,自然会感觉心旷神怡轻松愉悦。

穴位按摩法
百会穴
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有提神醒脑、升举阳气、安神定志之功,尤其适合于气虚、阳气不升的体质,如经常出现头晕、头重脚轻、疲乏少气、泄泻、失眠健忘、情绪低落等症状。方法:用双手食指或手掌叠按于百会穴,缓缓用力,轻柔揉按,直至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持续30秒,反复5次。

太阳穴
在目外眦与眉梢之间往外约中指一横指的宽度的凹陷处。有提神醒脑、缓解头痛、减轻疲劳、益智明目之功,适用于头痛、眼睛酸涩、倦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方法: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和缓揉按转动,持续30秒。

风池穴
秋天是给忙碌的夏天按下暂停键的季节
是让灼热的阳光变得柔润纯粹的季节
是让每一片树叶再次绽放的季节
是让人咀嚼香甜的栗子回眸生活的季节
是收获喜悦度过丰盈饱满人生的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