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科普 | 洪涝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一)

发布时间:2024-07-18 10:42 信息来源:舒城县卫健委 我要纠错 【字体:  

疾控科普 | 洪涝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一)

古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意思是指在发生暴雨、洪涝、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很容易出现各种传染病疫情,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那暴雨洪涝后,要防哪些病?小编接下来会分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虫媒传播传染病、其它疾病共4期为大家详细讲解。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

(一)霍乱

霍乱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属于甲类传染病。传染源是霍乱病人和带菌者。感染霍乱后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

(三)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粪-口途径、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媒介生物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洪涝灾害期间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

(四)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甲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健康人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可受到感染;居住拥挤、卫生条件低下的人群容易发病。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肠道传染病防控可采取以下措施要点:

1.加强疫情监测:受灾地区做好疫情监测和症状监测报告,发现病例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所有确诊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人群进行病原学检查。

2.做好“三管一灭”:加强洪涝灾区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粪便管理,做好污水处理工作,做好水源保护、饮用水的净化消毒工作。加强灾区环境卫生治理,做好灭蝇工作。

3.严格消毒:对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采取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病人的粪、尿等排泄物要严格消毒。

4.洪涝灾害期间应加强健康宣教:促进群众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对食物、餐具进行正确的清洗和消毒;尽量少吃生冷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和变质的食物。

5.疫苗接种:受灾地区根据人群免疫状况评估,按照相关规定要求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