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挤眼睛、做鬼脸、发怪声”,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发布时间:2025-05-01 16:34 信息来源:舒城县卫健委 我要纠错 【字体:  


小阳是一个阳光开朗的男生,在3岁的时候,偶尔出现“眨眼”“耸肩”和“喉部异常发声”,家长以为是孩子淘气,为此还经常批评小阳。

小阳高中时,眨眼、耸肩症状未有好转,继而出现了不停清嗓子,伴随双手不停抖动,肌肉紧张,但因为能够正常学习和交流,家人未引起重视。

直至33,小阳反复出现挤眉弄眼、口角歪斜、耸肩、双手抖动等行为,不自主发出“哦”“呸”等声音,伴随情绪紧张并有心慌、心悸等不适,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家属带其至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就医,诊断为抽动障碍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

抽动障碍发病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18岁之前,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面部:表现为扬眉、眨眼、翻白眼、咧嘴、撅嘴等。

颈部:表现为甩头、点头、头后仰等。

四肢:表现为抬手、耸肩、抬脚、步态异常等。

发声:表现简单的如“噢、啊”等,也可显示为清嗓、吐痰等,复杂的如反复无意义地说话或平白无故地骂人。

由于抽动障碍与其他一些专科疾病有类似症状,所以它经常被误诊为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等。

治疗方法有几种

抽动障碍的治疗原则是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提供医学教育和心理支持

遵医嘱科学用药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脑功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心理治疗能提高患者内心应对和适应外界的勇气,减少不良的自我意识和行为。

药物治疗:循序渐进,分多个阶段进行,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和利培酮为常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

物理治疗: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治疗,使患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治疗;其临床疗效较为稳定,不易复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是减轻抽动症状及其共患病、改善社会功能的有效手段,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放松训练、正强化、自我监控、回归锻炼等,最常用的是抽动综合行为干预。

2)曼陀罗绘画疗法:治疗过程中给患儿营造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安全氛围,使患儿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安全感被提高,使不良的自我意识和行为减少,进一步改善病情程度。

3)沙盘游戏疗法:应用沙盘工具,让患者使用双手创造出沙盘意象,通过游戏方式自由舒适地表达,呈现出患儿的内心故事,有利于释放压力和表达自我,降低疾病症状带来的羞耻感,从而可以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


 



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庭干预

了解疾病相关知识,避免对患儿斥责打骂或溺爱放纵,改变惩罚式教育,鼓励正向强化,提倡家长多陪伴患病儿童,多交流。

◆外环境的干预

学校是儿童久居的第二场所,对教师和学生普及抽动症常识,接纳患儿的症状表现,可减少外界对患者的嘲讽耻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在治疗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生活习惯的调整

合理安排,做到起居有常,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促进儿童室外锻炼能力,挖掘潜能,提升自控能力。

◆合理饮食

体内微量元素锌、铁的缺乏,是抽动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避免食用易过敏、含铅量高、脂肪高的食物,提倡食用应季水果、蔬菜、谷类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