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第一中学教学计划及执行情况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 信息来源:舒城县教育局 我要纠错 【字体:  

2023年舒城一中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围绕本年度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在校党总支的领导下,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规范办学,改革创新,努力学习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文件精神,大胆尝试,不断探索,迎接下半年的新一轮课改。学校将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工作,以高效课堂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认真学习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加大我校的社会声誉。

二、工作安排

1.做好开学准备工作,三个年级的师资调配,课程设置,课程表、晚自习安排表的编制,作息时间的制定,确保有序开学。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

2.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和艺术工作。按课程设置的规定开设好体育课程。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体育课在上好室外课的同时,精心设计安排好室内课的内容。

3.积极落实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和中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并填写数据及时上报。

4.办好一年一度的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

5.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推普周的宣传活动。

6.组织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考试安排、阅卷、统计分析等工作,做好考后总结。

7.做好高考报名前期准备工作和报名工作(特别是复读生的报名工作),为高考体检做好准备和服务。

8.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教育教学活动,并加大宣传力度。如公开课观摩、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命题评比等。

9.定期开展教学设计检查、作业检查和评教评学活动。

10.抓好常规教学管理,严格考勤制度,实行早晚自习教师打卡签到和日常课程学生考堂制度。

12各教研组要组织好教研组长与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教师公开课、“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汇报课的案例分析和研讨,其中青年教师汇报课应在教研组长指导试听后才开课,公开课后全教研组老师须集中评议,并填好课后评议表。师徒结对的新老教师要坚持每周互听一节随堂课。

13.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教师研讨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来及时了解高三的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学科教师要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走向、关注教研动态,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教研活动,认真研究高考命题的思路、指导思想;借鉴上一届高三年级的经验教训,摸清本届学生的特点、现状,确定新的思路,安排新的对策。

14.积极配合县教育局和招办,做好分类招生和大考”的考场安排,监考员抽调,监考培训等工作,确保“三大考”安全、有序、规范进行。

15.加大危化品的管理力度,做到专柜保管,专人负责,严格要求,做到每笔化学药品的用途和用量都有说明和登记。


2023年舒城一中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一、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做到学科安排不走样,综合实践课程不走味,校本课程安排不走调,确保高质量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高一年级部的配合下,完成对新高考选课走班的调查摸底工作。

二、常规工作不放松,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教导处继续完善和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教案、课后反思、听课评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期中、期末组织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进行作业检查、备课笔记检查和学生的评教评学活动,及时统计梳理,发现问题反馈给科任老师。

10月份组织完成高三艺术类考生和文化课学生高考报名工作

、严格落实上级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全校共56个教学班,不存在大班额现象。

、我校严格办学行为,严格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要求,确保学生正常入学报道,2023年我校录取指标为900人,实际录取907人,其中7人为尾名分数相同者,全部入学报到。无变相体罚学生,无有偿家教和违规办班补课行为,无校外兼职和推销教辅资料等现象。

、教导处积极落实县招办关于“四大考”考场设置,监考教师抽调,高考、中考阅卷教师的抽调等工作,承办了全县考务工作会议。确保安全、有序、公正、公平的完成各项考务工作,未出现任何考试安全事故。

、重视学生健康和体育锻炼。

1.11月份,组织体育组完成对全校学生的体能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

2.10月初,配合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完成对全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工作,重点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排除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10月底到11月初,在教导处的牵头组织下,教导处、体育组在各部门的配合下成功举行了高一年级的广播操比赛和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

4.组建学生代表队参加县中学生足球赛,获得优异成绩。组建学生篮球队,积极训练,准备参加中学生篮球赛。

5.加大危化品的管理力度,做到专柜保管,专人负责,严格要求,做到每笔化学药品的用途和用量都有说明和登记。

 

舒城一中教导处

                                               20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