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茶镇中心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包括劳动课程、条件保障)
一、劳动课程
以培养学生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为总目标,以综合实践体验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目的。结合每周劳动教育课,利用寒暑假期、劳动节、国庆节和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让学生走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在自己家中,广泛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从中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以劳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成长,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活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1、常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2、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生认真完成自己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形成了一个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
3、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实践:结合各类节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将中国传统节日和劳动教育有效地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挖掘不同传统节日中的劳动素材,使学生深入了解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劳动实践。
4、其他课程与劳动教育实践相融合:在各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在语文、道德与法治、艺术等学科中,渗透热爱劳动的观念;在数学、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中,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效率意识、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探究、乐于体验的劳动素养。教师通过学科整合寻找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5、社会劳动教育:充分运用各类活动和载体,为学生参加劳动提供平台,确保活动效果。组织开展研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校外公益活动,并将此作为校外劳动、校外服务的重要环节和路径。
二、条件保障
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每班每周安排1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教师以课本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学会并掌握劳动技能。学校成立劳动课程领导组,设置劳动课程教研组,学校给予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