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乡中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与教学计划及执行情况
一、指导思想
以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积极构建立足学校现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不断健全保障课程得以实施的管理机制,力求达到课程成就教师,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课程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二、学校的愿景与使命
学校的愿景是课程规划的灵魂,也是学校课程的归宿。
(一)愿景
关注——关注到每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放大光环。 和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快乐—— 学生能够轻松、自由的获取知识,快乐的成长。
(二)使命
提供丰富而合适的课程,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育、美育、社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的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有担当的公民作好准备。 打造一支"敬业、爱生、创新、奉献"的教师队伍,用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积极、健康、向上老师。
四、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市、县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体育、智力、美育、社会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有担当的公民作好准备。
1、国家课程开设。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学校制定了《杭埠镇中心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开全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严格遵守上级部门规定的作息时间。
2、严格落实地方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3、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才艺,学校又开设的多个社团活动,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活动的时效性。
(二)师生培养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以"提升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品质"为核心理念,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实施载体,立足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结构合理、富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通过未来几年的课程目标落实,使本校学生能成为"基础实、习惯好、讲诚信、善合作"、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的现代小公民。
2、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引导教师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进一步强化课程意识,明确自身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角色、职责、任务与作用。打造一支善于做人,精于从业,乐于生活的教师队伍,努力成为一个运用知识、经验和研究以改进实践的学小型共同体。
五、课程规划原则
1、基础型原则∶ 树立全面的基础观,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的落实。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2、整体性原则∶ 加强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等多方面的关系。坚持课程建设、实施与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3、多样性原则∶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一)综合实践
1、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它是创造的起点,
不会发现问题就没有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2)提升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4)树立"团队精神",学会合作、诚实自信、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2、课程设置
(1)任课教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各班的班主任教师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兼职教师,其他老师有义务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老师职责,兼专职教师共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任课教师结合教材和自行开发,全校师生共享。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力求课程资源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
(3)校本课程∶ 学校围绕"传承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办学特色,开展以乒乓球、阅读为特色课程,努力打造特色学校,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六、课程实施
(一)加强课程规划的宣讲、解读,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整体育人功能,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育人目标的定位,明确教师自身的努力方向和所需承担的课程建设任务。
(二)编制学校课程计划,每学年根据学校课程计划扎实落实课程目标,并在实施与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统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链接的紧密度。
(三)注重队伍建设。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未来几年,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专家辅导讲座、教学沙龙活动等方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开发教师的多元智能,促进教师多元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课程执行力。
(四)强化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1、成立课程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宋叶贵
副组长∶江燕
组 员∶ 黄仰松 詹耀华 曹劲松 徐松林 杨荣斌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将承担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课程实施指导、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职责。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质量保障估系,按要分层管理的要求,
建立上下协调的教字组织系统,即∶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明晰各级组织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强化学校行政系统的质量管理责任,连过教学课程实施指导、教学目标落实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办法加强对课程实施质量的全程管理。
4、优化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条例,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促进学校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七、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制定《学校课程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二)对教师的评价
1、每一堂课都有教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
2、认真登记学生出缺勤,课堂组织纪律较好,不让一个学生流失在课堂外。
3、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4、期末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5、制定学校课程奖励制度,对参与积极,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三)评价结果向社会、家长公布。
八、学校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一)学校要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二)学校要组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群策群力,民主开放。
(三)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学校制度一系列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学校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五)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