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社会动态

    舒城县: “舒席+”赋能美好生活

    发布日期:2023-11-17 09:46信息来源:舒城县文旅体局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2006年,舒席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舒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舒席制作的文化之光继续愉悦、服务我们的生活——舒席,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吏部尚书秦民悦(舒城人)将编有龙纹的舒席作为贡品带至京城,深得英宗皇帝的赞许,被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

    从“一棵竹”到“一张席” 非遗技艺精益求精

    11月上旬,走入雨幕掩映下的孔集一隅的舒席制作坊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成军正忙碌地穿梭在院子里,只见他从工作台里轻轻提起一卷竹条。“为了防虫蛀,对竹子的砍伐时间也是有要求的,当年11月到第二年的2月最好了。”苏成军老师一边在忙着给竹条切头,一边给笔者讲述。这些已经剖好略显天青色的篾条将会经历划条、匀撕、蒸煮、染色等15道工序。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30多年来,我都不停尝试舒席的各种技巧,不敢怠慢。舒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传承发展,是莫大的荣幸。”苏成军说。

    舒席色泽鲜艳,柔软光滑,篾纹细致,折卷不断,携带方便。

    从“一张席”到“一幅画” 传承方式重延伸

    “竹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有目共睹,但是现在能编织的人太少了。我从1986年就开始学习,我尝试复制该技艺,最难的就是记载工艺流程的文献少,民间流传的大都是口头传授的,具体的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苏成军告诉笔者,为了寻求突破瓶颈,他翻阅了各类典籍寻找蛛丝马迹,研究相关知识点,在不断试错中上下求索。

    走进舒席传习所里,《嫦娥奔月》《兰竹图》《五马图》,唐僧、雷锋、马克思……古与今,中与外,山水花鸟与人物,一幅幅各种类型和题材的竹编画挂满整个墙面,让人心旷神怡。“市面上的一些经典的名画大多是纸质,我就想把这些用竹编的形式复刻出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竹编,关注到舒席。”苏成军说。

    从“一幅画”到“一个传习所” 文化服务再升级

    自2015年批准为安徽省非遗传习所,这里就成了有名的打卡地。目前该传习所除了形成了从“舒席产业”到“美术工艺品加工产业” 和“非遗文创产业”的三大核心业务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传习基地,传承舒席制作技艺。如今的传习所吸引了不少学生及年轻人的目光,舒席变得更加符合年轻化、现代化。

    舒城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潘伟介绍:“县文化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深入发掘舒席的魅力,开创了‘舒席+’新模式。一是提供平台,积极推荐舒席参加全国全省非遗展览,如长三角非遗展、中国非遗文创大赛等;二是广泛宣传,通过“网络+”方式,拓宽舒席宣传渠道,制作了舒席慕课、宣传片、直播带货等;三是深化传承,与舒城职业学校建立合作机制,成立了舒席工作室,通过“传帮带”传授舒席制作技艺。”

    下一步县文化馆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发掘龙舒大地文化底蕴。守住文化根脉,滋养推动龙舒文化入脑入心,赋能“舒席+”,让舒席的保护成效显著,争做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标签:
    关联信息
    移动门户
    微信
    微博
    OA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