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不在家,多亏村里面找人帮我老娘修好了水龙头,不然她在家吃水都麻烦!”外出刚到家的胡大哥忙不迭的到寒塘村部与村干部们握手致谢。这暖心的一幕,正是“无事”找书记”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如今在棠树乡,“有事”找书记是常态,“无事”也想找书记拉家常更是成了群众的新习惯,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越架越紧密,农村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杂草清了,心里更亮堂了
“许书记,村东头那条路杂草快比人高了,孩子们上学不安全啊!”村民王大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村部的 “书记热线”。没想到当天下午,寒塘村党支部副书记许令全就带着党员志愿者扛着铁锹、拎着除草机来了。盛夏的日头晒得人脊背发烫,大家却没喊一声累,除草机割不动的深草就用铁锹挖,石缝里的杂草就蹲下来用小铲子抠,连路边排水沟里的枯枝烂叶都清理得干干净净。一天后,原本“藏”在草丛里的村道露出了全貌,阳光洒在平整的路面上,也照进了村民心里。“现在走这条路,步子都轻快了!”王大姐笑着说。自那以后,“无事”找书记就成了村民嘴边的口头禅。

路面平了,日子更顺畅了
寒塘村杨干路是连接莲花田和主干道的“生命线”,常年被农机碾压得坑坑洼洼。9月初,拉货的三轮车在颠簸中翻了一筐莲子,其他货物也有部分损伤。“这路不修,再好的莲子也运不出去。”菜农老徐找到许令全反映情况,许令全当天就带着村干部丈量路面、联系泥瓦匠。人手不够,他就亲自上阵铲石头、填坑洼。几天后,坑洼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道,车轮碾过路面时的“咯噔”声变成了顺畅的“沙沙”声。今年莲子丰收,老徐的货车稳稳当当驶出田地,他竖着大拇指说:“村里面把路修到了咱心坎上,这日子是越过越顺喽!

环境美了,腿脚更有劲了
寒塘村武庄组青壮年外出多,基础设施薄弱,路面破损等问题就成了村民的“心头堵”。今年年初,组里几位老人找到了村里面。“许书记,咱武庄组想变变样,但没有渠道,您看能不能给指条路?”当天村两委便到武庄组实地走访,一边踩着泥路记录问题,一边和村民拉家常:“大家想改善环境是好事,村里肯定支持,但光靠村里‘输血’不够,关键得咱自己‘造血’,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出力?”许令全和包村干部王霞带头捐款,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通过微信转账,在家的老人揣着零钱赶来,村民们一呼百应,短短一周共筹集建设资金31700元。
如今的武庄组旧貌换新颜,泥泞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路两旁砌起了花池;闲置的荒地改造成了文化广场,配备了乒乓球、篮球等健身器材;乱堆的杂物清走了,墙面也重新粉刷。更让人惊喜的是,村民们还自发约定了 “门前三包” 制度,成立了义务保洁队,每天轮流打扫公共区域,环境好了,人心也更齐了。

从清理一尺杂草到修补一段村路,从听取一声民意到美化一处环境,“无事”找书记找的是难题,聚的是民心,暖的是人心。在棠树乡,只要群众有需求,书记就有回应;只要村里有难题,干部就有行动,“书记”两个字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串联起了乡村振兴的“大事”,也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民心路”。(吴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