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掠过五显镇江冲村的连片稻田,收割机机械臂扬起又落下,金黄稻粒簌簌滚入卡车货厢,60亩水稻示范田在两天内完成全部收割、归仓。

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150多块零碎田块散落山间,田埂纵横交错,农机根本无法“施展拳脚”。江冲村找准症结,积极实施“小田并大田”,将分散农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田块,并同步引进收割机、旋耕机等农机设备,让“机械下田”在山区变成现实。
“并田”只是第一步,丰收的密码远不止于此。2024年,这片流转给外地专业大户的连片田,却在山区特殊气候前遇了挫,短日照、昼夜温差大的环境,让平原适配的稻种长势疲软,亩产较预期低了近两成,“田并了,效益没跟上”成了村民的新愁。

今年年初,村级合作社主动接下流转权,以“本土化运营”破局。从选稻种到精准施肥再到开沟挖渠,每一步都效益最大化。“以前小块田收60亩,得15个壮劳力忙满20天,现在一台农机两天干完,光人工成本就省了近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笑着说,“今年不仅收割效率翻了十倍,适配品种让亩产冲到了500多公斤,较去年大户种植时提升了18%,首批稻谷刚归仓,就有收购商上门预定。”
江冲村的实践,打通了农机作业的“堵点”,接住了机械带来的“效率红利”,更用“合作社本土化运营+品种气候适配”的组合拳,精准补上了山区农业的“短板课”,让“小田并大田”在山间地头真正结出“增收果”。(吕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