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脸面”,更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底色”。自舒城县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启动以来,百神庙镇锚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以“制度化管理、精准化落责、系统化提质、特色化赋能”为四大抓手,交出一份环境蝶变、民生提质的亮眼答卷,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制度“筑基”:全域保洁织密“守护网”。百神庙镇打破以往“粗放保洁”模式,与轩昂保洁公司深度合作,联合制定《百神庙镇全域保洁作业规范》,将19个村(社区)划分为78个保洁片区,明确“道路清扫、垃圾清运、沟渠清理、公厕维护”四类标准;针对村头巷尾、田间埂边等易存垃圾的“盲区”,开展专项培训并实行每日两次巡查,确保“镇域无死角、保洁无遗漏”。同时,建立“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机制——镇人居环境整治专班每日抽查、每周通报整改、每月按考核结果结算费用,将保洁质量与服务报酬直接挂钩。数据显示,新体系运行后,该镇垃圾清运效率提升40%,群众对环境卫生的满意度从82%跃升至96%,“无死角保洁”从承诺变为现实。
责任“到岗”:公益岗位激活“自治力”。为破解以往公益岗“责任模糊、作用不实”问题,百神庙镇先抓“能力提升”——邀请专家围绕“垃圾分类、清扫技巧、安全作业”开展培训,累计覆盖120余人次,让公益岗人员“懂业务、会操作”;再抓“责任落地”——按“就近就便”原则,将公益岗人员与村民小组绑定,推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明确“可视垃圾当日清零、杂物堆放及时劝导、公共区域定期维护”职责,并在片区显眼位置张贴“责任公示牌”,公开责任人姓名与联系方式,方便群众监督。此外,组建“村‘两委’+党员代表+群众监督员”检查队伍,每月开展“拉网式”检查,发现问题24小时内整改;每月评选“环境维护标兵”并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公益岗人员积极性。截至目前,该镇19个村(社区)实现“庄前屋后可视垃圾清零”全覆盖,村民主动参与环境维护的比例超95%,“门前三包”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设施“升级”:民生工程温暖“百姓心”。人居环境整治不能只“扫干净”,更要“改得好”。百神庙镇制定《百神庙镇基础设施提升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四大工程:在道路改造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590余万元,仅2025年5至8月份,对集镇主干道和谐路段、舒平村村部至千百路段等主干道进行拓宽硬化,修补破损路面6000余平方米,同步在道路两侧铺设排水沟渠,解决 “雨天积水、晴天扬尘”问题;在管网改造中,在5个村试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不入河、雨水不淤积”;在绿化提升方面,投资60多万元在镇主干道沿线、公共广场对枯死残缺绿化带进行补种,补种红叶石楠1300余株,北美海棠1500余株,在主干道交叉口转盘、镇文化广场新建色带1000多平方,打造 “四季有花、四季常青” 的乡村景观;在公厕建设上,对原有38座公厕进行翻新,为扩大蓄粪功能更换三格化粪池3处,安装太阳能照明灯8处,让“方便之处”更舒心。
特色“赋能”:亮点工程增添“幸福味”。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百神庙镇既重“整洁度”,更求“舒适度”与“美观度”,通过打造特色亮点工程,让环境兼具“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该镇结合镇域实际,选取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区域,重点打造3处“综合性休闲广场”:设计上融入健身功能与景观元素,设置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同步增加绿植栽培与道路亮化,既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又成为乡村“打卡点”。不仅如此,该镇还规划了更多“民生亮点”:计划在集镇清水河段沿岸打造“生态步道”,在白衣庵村打造“庭院景观示范带”——通过整治村民庭院环境,引导村民利用闲置空间种花草、摆绿植,让“一户一景”串联成“一村一貌”。
如今的百神庙镇,村容整洁、设施完善、景色宜人,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让优良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持续书写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篇章。(蒋明敏 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