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工作室2022一年来的工作,我能践行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的职能,带领全室成员,在“三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前沿阵地,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收获颇丰,特总结如下:
一、开拓视野,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一学年来,语文工作室利用“三新”改革的契机,通过外出观摩学习,吐故纳新;并对接课堂,践行教学,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校际的教学和研究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1.走出去,勤学习,开阔眼界
为了使成员开阔视野,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增长见识,引领专业发展,工作室坚持“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学术交流、听课教研等活动。本学年,工作室成员先后参加了各级部门举行的新课程培训。3月份,部分成员去六安参加高考研讨会;暑期,部分成员参加县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9月份,部分成员赴合肥参加“2023”届高三研讨会;11月份,工作室部分成员赴舒中参加“教学开放周·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工作室原订的很多外出交流活动没能完成,但工作室成员利用网络媒体,积极学习一些名校的教学经验交流的视频,引他山之石,琢自己之玉;汲取营养,为自己强筋壮骨。
2.作引领,勤打磨,有效教学
工作室成员经常互相听课,共同研讨,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我亲自上示范课,成员们上汇报课。每次课后,我都召集成员研讨,在研讨交流中共同提高。我们鼓励成员参加各类优质课大赛,在赛前,我们成员会对参赛的课一遍遍听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修正,以保证参赛时达到最佳效果。
今年我工作室的成员大部分都带高二,是我省将实行新高考的第一届。在一线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2023年的高考形势,经常在一起研究考点考纲;还密切关注其他一些已经实行新高考的省份的语文高考情况,尤其关注试卷中新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来,工作室成员在语文组内交流的教学设计及教案、课件、教学反思、读书心得等各类资源几十份,通过资源汇总和共享,让成果向周边辐射。
3.学诗词,勤创作,涵积素养
我们利用语文课的便利,开展古诗词知识系统讲解和古诗词创作培训,收集学生和教师创作的作品,经过甄别、遴选、修改,向校刊和其他刊物投稿。配合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普通话大赛,在学生中组织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浓厚传统文化教学氛围。一学年中,学生和教师创作了几十篇古诗词作品,一些作品水平较高。涂德荣、束永奎等老师有多篇作品在《校刊》、《六安诗词楹联》、《龙舒诗词》上发表。束永奎个人简介与部分作品被2022年7月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千人桥镇志》收录。
4.写论文,参大赛,提升技能
本着有赛必参,有奖必争的原则,工作室成员在2022年积极参加了各类比赛和征文活动,成果丰硕。
其中,杜海燕老师尤其出类拔萃。2022年是杜海燕老师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她不仅在语文学科的论文写作和优质课大赛中崭露头角,在其他领域也成绩突出。
优质课方面:千人桥中学优质课大赛获文科组一等奖,舒城县高中语文优质课获舒城县一等奖,六安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获六安市一等奖,还参加了省优质课个人赛和团体赛,结果暂且公布。
论文方面:教学论文《浅论如何推动高中名著阅读教学——以<三国演义>为例》获六安市二等奖,教学论文《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获舒城县二等奖,教学论文《论高中语文第二课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舒城县二等奖,家教论文《浅析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获舒城县一等奖;《高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发表在《语文新读写》上,《论高中语文第二课堂如何借助阅读经典进行德育教育》发表在《新教育时代》上,《浅析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与解决——经典名著里的家庭教育案例助力当今家庭教育》发表在《文渊》上,《浅谈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大众文摘》上。
课题研究方面:杜海燕是我主持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调查及问题应对策略研究》的得力干将,为该课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撰写多篇研究论文。
其他领域: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证研究-以千人桥中学调查为例》获六安市一等奖;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课件《荷塘月色》获六安市一等奖,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课《庖丁解牛》获六安市二等奖;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静赏月下荷塘景 弘扬核心价值观》获六安市一等奖,中小学德育典型案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获六安市一等奖,中小学德育典型案例-《平凡的世界 精彩的人生》获六安市一等奖,中小学德育典型案例-《喜迎党的二十大 献礼建团一百年》获六安市二等奖,小学德育典型案例-《舐犊情深 感恩母爱》获六安市二等奖;六安市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获六安市三等奖;“基础教育精品课”《自然选择的证明》获六安市三等奖;六安市防溺水优质课获六安市三等奖;舒城县三字一画活动获舒城县三等奖;历史学科教案评比获舒城县一等奖;“喜迎党的二十大 献礼建团一百年”微团课决赛获舒城县三等奖,舒城县“迎七一颂党恩”演讲活动获舒城县优秀奖。
荣誉方面:获舒城县“教坛新星”称号,获六安市“教坛新星”称号,获千人桥“孝老爱亲”之星称号。
本年度,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杜晓丽老师防溺水教育优质课获六安市一等奖;德育精品课《与妻书》获六安市二等奖,德育主题班会获六安市二等奖,德育典型案例获六安市二等奖;教育教学论文获六安市二等奖;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之微课六安市三等奖;指导学生征文《让红色基因有归途》,荣获舒城县三等奖;获舒城县“教坛新星”称号。张震老师获六安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教学论文县三等奖。束永奎个人简介与部分作品被2022年7月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千人桥镇志》收录。
5.作教研,研课题,顺利结题
我的语文工作室申报的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2020年7月份获立项,2020年12月份在霍邱一中我和杜晓丽一起参加了开题论证会。2021年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我们召开多次课题组会议,制定研究阶段计划并落实完成。完成了我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完成了金寨南溪中学、庐江金牛中学、庐江汤池中学部分学生的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制定了三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计划并开展实施,积极开展学生的阅读活动,注重阅读教学效果的反馈,努力构建成熟的阅读教学模式。2022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十月份,我们打了申请结题的报告,并且整理了各项待验资料,撰写了结题报告。2022年12月处,课题经六安市委派的专家组验收,专家们对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课题顺利结题。
二、挖掘潜能,促进名师成长
工作室注重成员的文化蓄养,积极营造名师成长环境,开发多样培养路径,挖掘成员发展潜质,从而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整体素质。
1.专业读写,厚积薄发
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能奠定教师的学术根基,影响其学科思维方式。自成立以来,工作室为每位成员制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推荐、购买阅读书目,定期交流阅读心得并在网站上进行共享,让阅读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专业习惯。一学年来我们继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篇》、《马卡连柯教育名篇》、《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李镇西的教学随笔》等理论性著作,订阅了《语文月刊》等学科杂志,学员们在专业的阅读中不断成长,蜕变,成熟,用专业阅读撬动自己的专业生命。
专业写作是一种梳理表达,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立足学校、课堂、学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认真积累教学过程中的心得感悟,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强弱音符,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成员阅读后撰写的教育随笔、读书心得质量很高,不少人因此创作的论文获很高奖项。
2.课堂实践,修炼技艺
追寻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课堂,塑造“简约、灵动”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思想 、智慧共存共生的舞台。半年来,工作室始终聚焦课堂,通过研课、磨课、评课、议课等形式分享彼此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激发成员的自身潜力,夯实教学基本功。这些课堂汇聚了教育智慧,在共享知识、经验和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使工作室成员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进展。
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室与县内其他优秀的工作室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愿努力,永不停歇。
2023年,“涂德荣语文”工作室仍将聚焦语文课堂,务实求真,磨炼教学“真功夫”,提升师生语文素养,把工作室打造成学习的共同体、文化的栖息地、专业的工作坊、教学的诊断所和成功的加油站,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