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许娟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工作室领衔人许娟的组织下,集体观摩了由新世纪小学数学主办的“什么是一节好课”系列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什么是一节好课”为核心,通过案例分享、互动研讨和专家点评,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
研讨活动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王向征老师分享了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填数游戏》的课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玩得有‘理’、说得有‘据’”的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表达能力。王老师在课程中重点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推理意识的发展;二是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并提出:“一节好课应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思考、检查和准备发言的时间,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检查意识和课后总结‘回头看’的学习习惯。”
河南郑州惠济团队则以《画数学连环画》为例,强调任务驱动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课程围绕“明确任务,整体规划;讲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思考交流如何把故事画成数学连环画”三个任务缓缓展开,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让学生讲好自己的有生活、有数学、有情感的数学故事。汇报人侯英敏指出:“教师应从‘上出一节好课’走向‘追求节节好课’。”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核心编者薛春波、章虹对案例进行了专业点评,薛春波强调提问应聚焦“为什么”而非“是什么”,并不断追问让学生思维的外显化,鼓励使用证据或例子来支持观点,且鼓励质疑,教师可以“懂装不懂”,但学生不能“不懂装懂”,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梳理逻辑、优化方法;章虹指出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并找到合适的契机,鼓励角色分工与轮换制度,让困难学生也能参与,教师的介入应有精准时机,且适时评价学生有效的小组合作。
活动结束后,许娟工作室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有教师感慨:“慢下来,相信学生,他们定会还以惊喜!”还有成员反思:“设计好课仅是起点,如何通过‘思维——对话’实现师生共建才是关键。” 工作室成员围绕什么是一节好课展开热议。大家一致认为,一节好课应具备以下特征:目标转型:从“获取答案”转向“发现思维过程”; 师生角色: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成为主动表达者;评价重点: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本身。
此次观摩活动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范例。未来,许娟工作室将继续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课堂改革,助力教师专业成长。(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