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课堂2025年小学美术观摩学习心得

发布日期:2025-04-27 09:17信息来源:教研室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教科院主办的"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教研活动。这场集教学观摩、专家引领、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美育盛会,让我对新时代美术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一、课堂观摩:看见美育新样态

上午的两节示范课让我眼前一亮。休宁县程玮娜老师的《状元帽的对称之美》独具匠心,将徽州状元文化与剪纸艺术完美融合。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观察状元帽的造型特点,运用对称原理进行剪纸创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程老师不仅注重技法指导,更引导学生思考"状元"二字承载的文化内涵,让剪纸作品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


贾莉老师的《旅游节——鱼灯绘梦》则展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她以黄山鱼灯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从纹样设计到立体制作,最后延伸到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这种"传统工艺+旅游推广"的双线教学模式,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深度研讨:领悟美育新理念

下午的专家研讨环节让我受益匪浅。教研员们指出,优秀的美术课应该具备三个特质:文化性、体验性和生成性。倪静老师展示的多元化教学案例尤其令人启发,她通过黄梅戏、望江挑花等地方特色课例,生动诠释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


观看了精美的挑花工艺,蕴含吉祥寓意的传统刺绣,通过"文化认知—技艺体验—创新应用"的教学设计,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让我意识到,地方文化不是教学的装饰品,而应该是美育的活水源泉。

三、实践反思:探索美育新路径

这次学习促使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新的规划:

1. 深耕地方文化资源库,多观看关于徽州建筑、文房四宝等主题教学资源;

2. 尝试项目式学习,如"非遗小传人""文化小导游"等实践活动;

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方面的成长。

4. 参加下午的美术教学座谈会后,我的教学观念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新。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让我意识到,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当是一个多维度的审美教育场域,需要从文化浸润、感知体验、思维启发、实践创造等多个层面精心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5. 以往指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时,我往往直接给出标准解读。现在我会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观感,再引导他们思考:"达芬奇为什么这样构图?""不同时代的人为何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他们明白艺术鉴赏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四、展望未来:担当美育新使命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传授艺术技能,更要传承文化基因。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美术教育应该像春雨般润物无声,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文化认同。

这次学习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教学改革之路。我认识到,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要以文化底蕴为根基,以感知体验为途径,以思维发展为支撑,以实践创新为延伸,以情感培育为归宿。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构建这样的多维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滋养中获得全面成长,成为具有审美素养、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此次"教研江淮行"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教育情怀的洗礼。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回到教学岗位,让美育之花开遍校园,让文化之魂代代相传。(舒城县实验小学花桥路校区  丁红)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