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4 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义务教育美术学科国家课程新修订教材省级培训。这场高规格的研修在省教科院院长深邃而有力的讲话中拉开序幕。院长站在新时代美育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了美术教育之于学生个体成长、文化传承创新乃至民族精神塑造的核心价值。他指出,人美版新教材的全面启用,不仅是一次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我们从 “教美术” 转向 “育全人”,从 “技能训练” 转向 “素养涵育”。这犹如晨钟暮鼓,唤醒了我对美术教育使命的重新审视 —— 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技艺雕琢,而应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涵养民族审美精神的沃土。
教育部艺术课标组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朱敬东教授的《森林思维:新教材逻辑的中小学美术单元学习》讲座,如同在眼前展开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教育图景,彻底重塑了我的教学认知框架。
朱教授以 “森林” 为喻,精妙地揭示了新教材倡导的 “单元学习” 的本质:摒弃传统教学中零散、割裂的 “知识点” 灌输模式,转而构建如森林般有机、整体、动态互联、共生共荣的学习生态系统。森林中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缕阳光、每一滴雨露都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依存、能量流动、协同演进。映射到美术教学中,这意味着:
主题为根,文化为脉:单元学习需以具有文化深度和生活广度的主题(如 “徽韵流芳 —— 传统建筑之美”、“生命律动 —— 民间艺术中的生灵”)为根系,向下深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沃土,向上生发出丰富的知识枝干与审美情感的花朵。
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的交融共生:技法学习(如线条、色彩、构图)不再是冰冷孤立的训练,而是理解文化内涵(如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象征、青花瓷色彩的情感表达)、表达个人感悟(如对家乡风物的情感投射)的有机载体。技能因文化而厚重,文化借技能而鲜活。
学习路径的纵深脉络:单元设计需规划清晰而富有弹性的学习路径,如 “感知与发现(走进徽州古村落)-> 分析与理解(探究建筑结构、装饰纹样文化寓意)-> 表现与创造(用线描、泥塑或数字媒体再现 / 创新表现)-> 评价与传播(策划小型‘家乡建筑艺术展’)”。这脉络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输入到输出,实现思维的进阶与素养的螺旋上升。
“徽州三雕” 单元深度设计:
感知层:利用 VR 技术带领学生 “云游” 宏村、西递,沉浸式感受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整体意境;收集本地老建筑照片、实物(如雕花窗棂残片),触摸历史质感。
理解层:探究木雕、砖雕、石雕的题材(吉祥图案、历史故事、戏曲人物)、技法(浮雕、透雕)、文化寓意(福禄寿喜、伦理教化)。结合地方志、老艺人访谈(视频),理解其作为徽商文化载体的功能。
表现层:分组选择:A 组用橡皮章雕刻简化版吉祥纹样;B 组利用黏土模仿砖雕技法创作小型浮雕;C 组运用平板绘图软件,将传统纹样进行解构重组,设计具有现代感的 “新徽派” 图案。
评价与传播层:举办 “小小徽雕传承人” 作品展,学生担任讲解员,阐述创作理念与文化理解;利用学校公众号制作数字展览,向社区传播徽文化之美。此过程将观察、研究、技艺、设计、表达、传播融为一体,宛如一片生机勃勃的小森林。
下午,来自成都市青羊区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匡敏老师带来的《人美新教材实践新思路》,如同一场及时雨,将朱教授描绘的宏大蓝图精准地导入了课堂教学的实操航道。她的分享充满了教研员的务实智慧和一线名师的实践温度。
匡老师基于丰富的区域教研经验和成功案例,深刻剖析了新教材落地的关键:
紧扣 “生活温度” 与 “文化厚度”:她强调,新教材的灵魂在于 “活化”。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出发,寻找与教材内容的连接点。例如,在教授 “家乡的艺术” 单元时,与其空谈抽象概念,不如引导学生观察舒城本地常见的竹编器具、过年张贴的门笺(挂钱)、龙潭寨的民间歌舞服饰等,感受身边活态传承的美。同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美育精髓,如 “意境”、“气韵”、“中和之美” 等,结合具体作品(如教材中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体现的雄浑意境)进行可感可知的解读,避免空洞说教。
“问题链驱动” 点燃探究引擎:匡老师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 “问题链驱动” 教学策略,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以 “中国画的水墨趣味” 单元为例:
启动问题:为什么毛笔、墨汁、宣纸能画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引发工具材料特性思考)
核心问题:齐白石的虾和徐悲鸿的马,同样用墨,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如此不同?(聚焦笔法、墨法表现力)
递进问题: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物体的远近虚实?(理解水墨语言规律)
挑战问题:尝试用水墨表现你最喜欢的校园一角(如操场一角、风雨亭),如何传达你的感受?(迁移应用与情感表达) 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像一把钥匙,持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发展高阶思维。
本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匡老师特别鼓励教师做 “有心人”,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例如,舒城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茶文化,可设计 “茶韵墨香” 单元:观察茶叶形态(写生),了解茶具(紫砂、青瓷)美学,体验茶道礼仪(感受和谐静美),最终用水墨或设计手段创作与茶相关的艺术作品(如茶包装设计、茶席布置、水墨小品《茶山春早》)。将地方文化基因自然地融入美术学习。
问题驱动:舒城有哪些独特的美?如何用美术语言向他人介绍我们的家乡?
分组探究:“自然之美” 组(万佛湖风光摄影 / 水彩写生);“人文之美” 组(文翁故里研学,绘制历史人物故事画 / 设计文创);“物产之美” 组(舒城小兰花茶叶包装设计 / 板栗主题泥塑);“现代之美” 组(城市新貌速写 / 未来舒城科幻画)。
成果整合:举办 “大美舒城” 综合艺术展,包含摄影、绘画、设计、雕塑、数字媒体等多种形式,并制作导览手册或数字导览地图。此项目整合了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了多元美术语言,通过真实任务驱动深度学习和协作创新。
压轴登场的是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影视组负责人、重庆大学王琦教授的《依托人工智能开展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这场讲座将我们推向了技术赋能美育的时代最前沿,令人心潮澎湃,又引发深刻思考。
王教授清晰地指出,AI 在美术教育中绝非简单的工具替代或炫技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深化艺术理解的维度、变革艺术学习的方式:
创意激发与辅助设计:AI 工具(如 Midjourney, DALL-E, 国内各类 AI 绘画平台)可以快速生成大量视觉灵感。例如,在 “未来交通工具设计” 项目中,学生先手绘草图构思,再利用 AI 输入关键词(如 “仿生、环保、磁悬浮、中国风”),生成多样化的概念图作为参考,激发更广阔的想象力,辅助优化自己的设计。AI 成为强大的 “创意加速器”。
艺术分析与深度学习:AI 的图像识别与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 “看懂” 艺术。例如,利用 AI 工具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局部放大、细节增强、人物行为分析,甚至模拟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使学生能超越肉眼限制,沉浸式地分析构图之精妙、人物之生动、市井生活之繁荣,深化对经典的理解。
虚拟体验与数字创作:VR/AR/MR 技术能创造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体验场域。想象一下:学生戴上 VR 设备,“走进” 敦煌莫高窟,近距离观察飞天壁画的线条与色彩,甚至 “拿起” 虚拟画笔在虚拟洞壁上尝试临摹;利用 AR 技术,将学生创作的龙舒剪纸作品 “投射” 到学校实体墙面上进行互动展示。数字创作平台(如 Procreate, Tilt Brush)则提供了全新的画布和工具。
项目式学习的强大支撑:AI 技术能高效支撑 PBL 的各个环节:
策展与传播:学生利用在线策展平台(如 ArtSteps, Padlet)策划 “徽派建筑数字艺术展”,整合自己的写生、摄影、AI 生成作品、研究文字、讲解音频,生成虚拟展厅链接分享给全球观众。
协作与反馈:利用云端协作工具(如腾讯文档、Google Jamboard)进行头脑风暴、草图共享、在线评述。AI 甚至能提供初步的风格分析或构图建议(需谨慎使用,强调辅助性)。
个性化学习路径:AI 学习平台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进度,推荐相关的艺术家、作品、技法教程等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个性化推送。
“当皮影遇见 AI” 创新项目:
传统传承:学习舒城或皖南皮影戏基础知识,动手制作简易皮影(人物、动物),练习基本操纵和简单故事演绎。
AI 赋能:
1.角色设计:用 AI 生成工具,输入传统皮影风格描述和现代元素(如科幻、动漫),生成新颖的皮影角色设计灵感图,学生据此进行再创作。
2.场景生成:利用 AI 绘画生成符合故事情节的动态背景(如奇幻森林、未来城市),投影作为皮影表演的布景。
3.数字活化:用手机 APP 扫描学生制作的实体皮影,生成数字模型,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数字化操控和故事创作,并可录制带特效的数字皮影戏短片。
4.融合展演:举办 “光影新纪元” 展示会,包含传统皮影戏表演、AI 辅助设计的新皮影作品展示、数字皮影戏短片播放。探讨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新生。
5.核心原则:在拥抱 AI 的同时,必须坚守美育初心:
6.工具定位:明确 AI 是辅助创作、激发灵感、拓展认知的工具,不能替代学生的手绘实践、观察写生、情感投入和独立思考。手上功夫和审美判断力的基础训练不可削弱。
7.伦理与版权:引导学生理解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和伦理问题,尊重原创,合理使用。强调最终作品的原创性核心应属于学生本人。
8.人文关怀: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艺术表达和人文精神的传递,避免沦为冰冷的技术秀。
这场高密度、高质量的培训,是一次思想的深度淬炼与视野的极致拓展。朱敬东教授的 “森林思维” 从顶层设计上重塑了我的美术教育观,让我深刻理解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系统性、文化性和生长性;匡敏老师充满烟火气的实践智慧,为新教材的落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可创新的宝贵路径,特别是问题链设计和本土资源活化的策略极具启发性;王琦教授则为我们推开了 AI 融合美育的崭新大门,揭示了技术在激发创意、深化理解、变革学习方式上的巨大潜力,同时也警示我们审慎处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
展望 2025 年秋季新学期,在舒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我决心在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精研教材,深挖文化:投入更多时间深度研读人美版新教材的编写逻辑、单元结构、内容编排和图像系统。不仅要 “教教材”,更要 “用教材教”。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如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气韵生动)以及与安徽、与舒城本土文化相关联的切入点(如徽派艺术、大别山风情、巢湖风光)。将地方非遗(如舒城竹编、小兰花茶文化)、历史名人(如文翁)、自然风物(如万佛山)有机融入相关单元教学,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和文化认同。例如,在 “材料与表现” 单元,引入本地竹编工艺,探究其编织技法之美与生活智慧。
构建单元,实践森林思维:以 “森林思维” 为指导,精心设计 1-2 个跨学期或学期内的核心单元。强调:
整体规划:明确单元大概念、核心素养目标、贯穿始终的驱动性问题、清晰的评价量规。
有机整合:将美术学科内各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历史、文学、科学、地方文化等相关学科知识,围绕主题进行自然融合,避免拼盘式组合。
体验深化: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如实地考察(博物馆、古村落)、专家讲座(邀请本地艺人)、动手实践(传统工艺体验、现代材料创作)、合作探究、反思讨论、展示交流等,让学生在 “做中学”、“研中悟”。
评价多元:不仅关注最终作品,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记录、方案草图、研究笔记、小组讨论贡献、反思日记等,运用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例如,设计 “寻踪徽艺” 单元,整合欣赏(徽州三雕、新安画派)、表现(徽派建筑线描写生、水墨表现黄山松云)、设计(徽派元素文创设计)、综合探索(徽商之路与文化传播小课题研究)。
拥抱技术,智慧赋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特别是 AI 工具,在美术教学中的适度、有效、创新应用:
资源拓展: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博物馆数字资源库、高质量艺术类 APP / 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拓展视野的窗口。
创作辅助:在特定项目(如科幻画创作、海报设计、角色设计)中,引入 AI 生成工具作为灵感来源和初步方案推演器,强调后续的手工深化与原创性表达。例如,用 AI 生成多种未来城市概念图,学生选择一种风格方向,用手绘或模型制作深化设计。
数字创作:引入适合小学生的平板绘图软件(如 Procreate Pocket, SketchBook)、简单动画制作工具(如 FlipaClip)、在线设计工具(如 Canva),拓展学生的艺术表达手段。开展数字摄影、微视频创作项目。
展示交流:利用班级博客、学校公众号、在线展览平台(如 Artsteps, 腾讯画报)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打破课堂围墙,连接更广阔的世界。例如,将 “大美舒城” 项目成果制作成线上数字博物馆。
建立规范:制定班级《数字工具与 AI 使用公约》,明确使用的目的、范围、伦理要求(如标注 AI 辅助部分、尊重版权),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
新教材的启用,绝不仅仅是更换一套课本,它标志着美育理念与实践范式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深刻转型。它要求我们从 “教书匠” 转变为 “课程设计师” 和 “学习引导者”,从关注 “画得像不像” 转向关注 “思维活不活”、“情感真不真”、“文化理解深不深”。我深知前路并非坦途,充满探索的艰辛,但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与创造的喜悦。
我将带着这份如 “森林” 般宏阔而有机的整体视野,带着匡敏老师传授的扎根课堂的实践智慧,带着王琦教授描绘的技术融合的勇气与审慎,回归舒城师范附小那片充满希望的教育田野。我坚信,只要我们心怀热忱,勇于创新,脚踏实地,深耕不辍,必能让艺术教育的种子在这片土壤中,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滋养出更加蓬勃、更加多元、更具创造力的生命之花。让美育真正成为塑造美好心灵、培育创新人才、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那抹不可或缺的、绚丽而坚韧的艺术底色! (舒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杭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