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新课程新教材培训,聆听了李向颖老师和高燕真老师的精彩授课,让我对新时代音乐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李向颖老师提出的"深度学习"概念让我深受启发。过去我总是困惑于如何让农村孩子真正爱上音乐,现在明白了关键在于要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结构化"与"链接"。在乡村学校,虽然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让他们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深层次的音乐体验。
高燕真老师详细解读了新教材"守正创新"的编写理念,特别强调了"版本不同,目标相同,育人同心"。这让我意识到,无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核心都是立德树人。新教材加大了中国作品的比重,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对于培养乡村孩子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我要充分挖掘本土音乐资源,让孩子们在学习《美丽的黄昏》时也能联想到家乡的晚霞,在唱《小拜年》时能体会到乡村春节的独特韵味。
李老师介绍的单元整体设计方法让我茅塞顿开。以"新春乐"单元为例,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都体现了由"碎片化"走向"结构化"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我可以根据班级情况灵活调整: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锣鼓阵阵庆新春"的脉络,围绕打击乐器展开;对于需要更多情境支撑的班级,则可以用"载歌载舞闹新春"为主线。这种整体视野让我的教学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有机的知识网络。
培训中展示的《口哨与小狗》《大雨小雨》等课例给了我很大启发。特别是《大雨小雨》通过"小雨滴的成长之旅"创设情境,用纸杯探索、多声部声势律动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音的强弱。这提醒我,即使在教学设备简陋的乡村小学,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简单材料创造丰富的音乐体验。我计划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身边的自然声音和生活用品,让音乐课堂既接地气又充满创意。
作为乡村音乐教师,我深知我们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教学设备不足、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但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坚信音乐教育在乡村孩子成长中的独特价值。李老师提到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不正是我们最应该坚守的吗?!
未来,我将努力践行深度学习理念,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质资源,结合乡村特色开展教学。比如在教授民歌时,可以邀请当地会唱山歌的老人来课堂展示;在学习打击乐时,可以利用竹筒、瓦片等乡土材料制作简易乐器。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音乐中找到自信,在艺术中获得成长。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需要像培训结束时提到的那样保持"专注模式"——专注于音乐教育事业,持续学习,不断精进。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为乡村音乐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阙店中心校 钱婉蓉)